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一位满族作家,老舍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旗人形象。这些旗人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吃着“铁杆庄稼”、讲究规矩礼节和吃喝玩乐的老派旗人;失去了旗人的体面和尊严、借着洋人的势力满足其贪欲的新派旗人;既吸取了满族文化优长,又扬弃了其消极面的正派旗人。通过这些旗人形象的塑造,老舍艺术地再现了清王朝“残灯末庙”时节作为王朝统治基础的八旗制度的衰朽和旗人社会的分化,由此揭示了清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必然性。透过这些旗人形象,我们可以发现老舍对本民族文化既批判又眷恋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2.
为了巩固统治根基,清廷在近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由此形成畿辅旗地。由于不事稼穑等原因,旗人生计日艰。从清中叶开始旗地典卖于民人的现象愈益增多,虽然清廷多次动用国帑回赎,但未能见效。及至清末,内忧外患下的清廷无力回赎旗地,在三度“开禁”往复之后,最终确立了旗民交产的合法化。到了民国前期,历届政府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开启了政府主导下的“旗地变民”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佃农的负担,但总体而言有助于厘清地权,从根本上解决旗地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清政府为了应对东北边疆的危机,开始实行移民以充实边疆的政策。但在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实施力度不大,在黑龙江尤为如此,采取的是局部开禁政策,而且在开禁的过程中,在政策、法规方面对旗人多有照顾,试图使京旗在呼兰屯垦,以期达到解决旗人生计兼顾实边之双重效果,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4.
辛亥以后,旗人特权丧失,身份随之变化,迅速由统治族群转变为被统治族群,其近代社会转型因此而展开。从旗民向国民转向的过程中,旗人群体虽然面临生计困顿、社会歧视、谋生乏术等多种困难,但在国家与社会一定程度的关注扶助和旗民自身的努力下,旗民的近代转向最终得以完成。旗民社会转型中遭遇的困境一定程度影响了其近代发展,但放眼整个民国时期,旗民生存之艰难并不特异于其他族群,在从统治族群到被统治族群的身份转化的过程中,旗民群体并未遭遇到族群间的大规模屠杀,相反能够在"排满"的语境下实现平民化的转型,不仅表明民国肇造后国人观念之更新,也体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国家整合的艰难与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生计视野下的农民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教育是改善农户生计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了解农民教育对生计的影响,本文将农民教育视角与可持续生计视角相结合,分别分析了农民教育对农户生计资产、生计策略和生计成果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农民教育是促进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清朝,满洲贵族为了保证旗人不被以汉人为主体的民人所淹没,而失去民族特性。许多政策、制度的制定,是以限制为目的,这使整个社会形成旗民两极格局。旗民婚姻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但是,这种婚姻政策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层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乃至背离。这种差异与背离使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甚至无法调和,最终导致这种限制政策,如同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7.
生计教育是一种整体的、综合性的、以提供谋生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新理念,作为联系受教育者与真实劳动世界的纽带,其主要目的是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本文论述了生计教育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分析了生计教育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户生计可持续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影响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持续增收致富,也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是否可持续推进。本文以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农民生计方式变迁的剖析,对影响农户生计可持续的一些决定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为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的选择和生计发展,以及扶贫开发等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当前,生态移民在经历易地搬迁到安置点后面临社会适应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生计转型和生计可持续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资料,针对移民搬迁前后生计方式的变化、遭遇的现实困境,从搬迁政策、搬迁距离、迁入地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移民生计转型的影响因素,为生态移民实现民生福祉,提出了促进移民生计转型、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关键之处在于可持续生计的建立.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的框架分析,指出影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媒介素养这一媒介信息化社会中公民必备素养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失地农民媒介素养与建立可持续生计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通过政府、媒介组织及失地农民个体自身的努力,切实提升该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以促进其可持续生计建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19.
党领导人大,人大接受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一身二任,责任重大,惟有来自人民授权的人大对其进行监督,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性。着力培育和发展人大这种监督力量来实现对党的监督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最为可行和有力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事物都能体现真、善、美这三种价值,而人类的心理则存在着求知、立志和追求美好这样的三种心理活动,体现在教学中,占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三项,智育、德育及美育。教育的功用实际上就在于顺应人类的天性,促进人的发展以实现美好的生活和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