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与成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近代以来的技术发展主要是以技术引进为主。尤其是在建国以后,我国经历了五次阶段分明的技术引进高峰期。这些引进的技术为我国开创工业领域、巩固国防、推进产业升级和进行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技术创新也正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的。文章对新中国技术引进的五个重要阶段进行了成效分析和对比,提出了新时期提高我国技术引进效率、服务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技术选择战略与高新技术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战略是以技术引进为主,技术创新为辅的技术赶超战略。在技术引进中,硬件设备引进的比例在下降,软件技术引进的比例在上升。在引进设备中,成套设备的数量在下降,关键设备的数量在上升。高新技术创新的项目数和资金数量在不断增加,对外技术的依赖性在降低。技术引进中的主要问题是技术的依赖性,引进的高成本和重复引进,指出了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人才少,资金投入低,缺少必要的技术孵化。  相似文献   

3.
企业创新路径问题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我国企业大多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根据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是造成技术引进陷阱的主要原因,技术跨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在路径依赖理论基础上结合技术演化理论,对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并针对引进式技术跨越型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模式特点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都是获得先进技术的手段,创新与引进,既可以相互代替,也可以互相补充。国际经验和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忽视技术引进,搞闭门造车式的独创,在时间和成本上都是不合算的;而忽视技术创新,过度依赖引进,又会使科技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如何采取正确的技术发展战略,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小康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是我国提出的三种自主创新模式之一,它也是日、韩等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成功途径。而我国技术的引进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地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重点分析总结了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的成功经验,以期能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技术引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五十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引进了156个大型项目,这156个重工业项目为饱受战争创伤的贫穷的中国打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二阶段,六十年代,是一个技术引进的低潮时期。从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引进几乎全部停止,少量的技术引进主要来自西方工业国家。引进的是一些单项关键生产设备和必需的科研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确立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新时期,技术引进再创新被赋予了自主创新重要组成的新内涵.本文简析了技术引进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基本内涵,对多年来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促进新时期技术引进再创新的措施建议包括政府加强宏观指导,营造有利环境统筹协调;加强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加强共性技术的引进、转移与应用,支持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配套相应评价体系,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对技术创新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与融贷资金优惠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公司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自主创新可以分为三类,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后两者又称之为二次创新.二次创新是指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已有的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模仿创新,而是包括模仿创新,又高于模仿创新.  相似文献   

9.
孙玮  王九云  成力为 《科学学研究》2010,28(7):1088-1093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1996-2007年间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来源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生产率分解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集中表现为纯技术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规模经济对创新生产率的作用并不显著。外商投资企业RD溢出是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外部力量,在促进纯技术效率提升的同时可能会阻碍要素自由配置。直接引进国际技术不仅没能帮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反而呈现出显著的逆向技术扩散。相比于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围绕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技术引进方式及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不同技术引进方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专利专有技术引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而采用合资合作生产方式的技术引进、硬件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存在弱的负相关性.吸收能力是制约技术引进技术外溢效应的核心变量,技术引进的创新绩效严重依赖于吸收能力的提高,否则国外技术引进将对本土创新产生严重替代,即所谓的“创新毁灭”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1—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自主研发和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技术引进对我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高技术与一般技术行业中的差别.研究发现,总体上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对我国的技术创新都具有正向影响,但自主研发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强于技术引进.并且,我国工业行业存在着技术引进的门槛效应,当消化吸收投入增加时,出口与FDI的溢出效应也随之增强.对高技术和一般技术行业的分组估计表明,高技术行业自主研发的人力投入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弱于一般技术行业,但资本投入的作用却强于一般技术行业.同时,与高技术行业相比,一般技术行业中出口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对我国31个省区的客观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因子:技术创新效率因子、技术创新扩散因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因子,并得出结论:我国各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不同;我国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三个方面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我国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严重不足.此研究为提高我国各省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技术引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山东省技术对外依存度为研究目标,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国家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模式,分析了我国目前技术依存度分布特点,重点分析了山东省在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上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了山东省技术引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以Driscoll-Kraay方法估计标准误差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自主创新和以进口、出口、FDI为代表的技术引进分别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大小,并进行了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全国层面,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都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发展,但技术引进仍然是主要的创新途径,自主创新的作用并不显著;而由于各地区消化吸收能力的差异和对外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在省际层面,东部的自主创新对技术创新贡献最大,中部技术引进贡献最大,在西部两者的作用比较平均而微弱。  相似文献   

15.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美国、英国、日本3个国家1890—1992年和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10个国家1975—2005年的技术创新、纯技术效率改进、规模效率改进,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进行了测度,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三阶段最优技术追赶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日本作为技术后发国成功实现追赶的典范,严格遵循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开发"三阶段技术追赶路径。亚太、拉美等诸多新兴经济体至今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与其没有遵循三阶段技术追赶路径有关。中国对于技术后发优势的利用较为不足,应当以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推进技术创新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技术引进投入、来源地、消化吸收投入及R&D投入强度等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引进消化再创新现状进行纵向分析.从技术引进投入和消化吸收投入等方面,分别对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制造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科技资金支持与引导不足、重点区域技术引进集中于三资企业、二次创新的投入能力较弱和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投入比例偏低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吴晓波  朱培忠  吴东  姚明明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726-1735
 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过去10余年间,通过建立自主的技术研发与市场结构,成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快速追赶。在中国独特的技术与市场情境下它们究竟是如何实现快速追赶的?本文选取阿里巴巴集团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共演模型,较好地展现了两者的共演机制与共演阶段。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始于后发企业对支撑技术的引进,通过“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市场结构—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路径形成与本地技术创新的共演机制,并经过“支撑技术引进—自主技术创新—新兴技术引领”三个共演阶段,推动本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追赶。这一共演模型从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复合视角丰富了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后发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8  
吴晓波 《科研管理》1995,16(2):27-35
本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用进化观点探讨并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主导创新——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新的过程与性质.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具有典型的非线性动态特征.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封闭、静态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观点和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囿制,切实认识引进与创新的内在关系,根据现实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的创新管理.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我国农业技术引进中政府行为现存问题以及借鉴日本、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农业技术引进立法,完善相关法规,政府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及时修订相关产品目录,不断优化农业技术引进的结构,注重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重视后续研究和推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宣传和教育等对策,规范我国农业技术引进中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中国地区面板数据对基础研究的技术拉动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基础研究在整体上对技术进步存在促进作用;但未能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这两条途径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的门槛检验表明我国基础研究强度最优区间为0.058-0.084,且基础研究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呈倒"N"型关系,通过技术引进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呈"U"型关系。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低于最优区间,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有助于改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技术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