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回顾,总结其经验得失,理清当下诗歌创作的策略思路,认为21世纪中国诗歌应坚持朦胧诗的使命意识与第三代诗生命意识的融合,建立个体情思与群体意向的关联,寻求娱乐性与使命感的平衡,从而创造出情思与智性兼备的诗意空间,使以诗的本体自觉和语言自觉,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汉语诗歌。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中国古代诗歌进入承上启下的新阶段。本文试以日暮情思为对象,浅述了这一抒情模式对诗骚的继承,同时主要论述了它在六朝时期的发展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用以体现六朝诗歌日暮之思的这一抒情模式的承上启下作用。这些发展主要表现为日暮情思与时光易逝、功名未遂的融合,日暮情思与悲秋之情的融合,日暮情思情感基调的再丰富。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戏剧,从深受西方影响到艺术的自觉,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但艺术自觉之后,要让艺术凭着自身特点赢得市场,更加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实验。"MM时代"的戏剧家牟森和孟京辉,有了从诗到戏剧的尝试,让他们的《零档案》和《镜花水月》,具有了诗一样的语言、生动的想象、寥廓的意境、深刻的情思等诗歌审美共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象征主义诗潮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李金发是自觉写作此类诗歌的"第一个人",其诗作晦涩生硬.作为象征主义诗集大成者的戴望舒深得象征主义精髓,又与民族传统融合.对两人诗作比较论析,可以从中揭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历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诗歌,以突破闭锁态势的开放性发展机制,对中国诗歌的传统进行自觉地断裂性选择,使诗歌在认同和对接中发展新诗的表现艺术;试图梳理这一时期对西方诗歌的借鉴与归化,重新认识现代诗歌的建构方式,树立诗歌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6.
继朦胧诗之后,东方现代诗以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诗歌观念将中国现代诗歌导入了诗的自觉阶段。深刻而无情地挖掘人类命运成了他们诗歌的主题,并以之构筑了一个诗的空间——多重复合的智力空间,但由于他们文而下的文化态度,因而他们在突出困境的同时又再度面临深渊,文化,成为东方现代诗的摇篮与墓地。 当然,这一切都仅仅只是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贺的鬼诗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这类诗歌的形成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诗歌的展现形式反映了诗人的心理历程,诗歌的内容反映了诗人的情思。所以,鬼诗只是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抒发自己的情思。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诗歌,以突破闭锁态势的开放性发展机制,对中国诗歌的传统进行自觉地断裂性选择,使诗歌在认同和对接中发展新诗的表现艺术;试图梳理这一时期对西方诗歌的借鉴与归化,重新认识现代诗歌的建构方式,树立诗歌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郑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诗旅跋涉中 ,她的诗歌文本无疑具有着时代和诗学的重要性。郑敏的现代主义诗歌在对生存现场的追问中 ,使诗闪现出知性和哲思的光辉。她的匠心独运的意象营造 ,使得诗思和情思在其中结晶 ,生成。她的诗歌语言宁静 ,光洁 ,富有雕塑般的质地。这都使得郑敏的诗歌具有了哲学的思辨色彩和知性直觉化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中国新诗派”认识及命名的混乱要求我们对它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对40年代未两个诗歌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分析与研究,从源头上认识“中国新诗派”的发轫与形成。“中国新诗派”不同于其他流派,它是因诗歌艺术客观上的趋同而被后人追认的文学流派,是“自觉”的现代主义促成了“不自觉”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1.
冯至的诗歌固然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很深,但与中国传统文学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他自觉汲取古典文学的养分,在诗歌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却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他在诗歌中穿插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则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意蕴.此外,冯至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幽怨哀婉的情思以及"入世"与"循世"的矛盾心态也与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不谋而和.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月派的一员,林徽因的诗歌显示出独特的诗美,建筑与美术方面的修养融入了她的诗歌世界,影响着她对诗歌意象的构建方式,"悬挂"是诗歌的中心词,蕴藏了作者的哲理情思。  相似文献   

13.
“找一种诗的思维术”,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支柱,它显示了中国诗人对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诗的思维术理论主要包括:诗人“要住的是诗的世界”;诗“要有大的暗示能”;写诗“用诗的思考法去想”;诗的语言秩序要“超越形式法的组织法”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作为九叶诗派的理论代言人,袁可嘉以“新诗现代化”为目标,论述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课题。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主张间接现实观,通过主体对真实感受和复杂的意识作用,转化为诗性经验并通过技巧与形式凝定于诗歌文本。对诗歌文本,强调诗人思想知觉化,实现知情与感性的统一,实现从主情向主知的审美变化。他要求诗人自觉接受现代文化的复杂性,处理这种复杂情绪时应有给它们适当安排而求得平衡的艺术个性,在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之间形成一种张力。这些理论观念,在诗歌实现本体艺术完美与关注社会人生的融合上,在继承中国新诗传统和吸收西方最新诗潮上,为传统诗歌创作和批评所欠缺的现代性作出了可贵探寻,为中国现代新诗创作和批评纳入与世界文学同步发展的轨道作出了独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托玛斯.哈代是英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诗人。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哈代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诗歌的总体研究、对其自然诗的研究、对其战争诗的研究、对其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以及现代主义倾向的研究。国内哈代诗歌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与哈代诗歌数量之多、成就之大极不相称。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待人们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6.
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特殊时代境遇与文化语境的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在继承中国现代派诗歌传统与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特征。自觉执著地寻求诗歌与现实的平衡,时代与自我的平衡,知性与感性的平衡以及中西诗艺的融合,是其诗学特征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位诗人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诗歌并不神秘,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可入诗.简单地说,物象(美的)+心境(情思)=诗.  相似文献   

18.
卞之琳的智性诗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演变;诗人强调其诗歌表现的是真情实感而非智慧,他将智性理解为让世界万物显现的魔力,这一理解源于艾略特将智性作为诗歌表现情思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睿智这一思想;民国批评界对智性的理解有三种,分别是作为诗歌内容的智慧、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理性和诗歌艺术表现中所体现的机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批评者将卞之琳的智性诗中的智性作为诗歌的表现内容而非诗歌表现的艺术,这是对西方诗学中智性这一概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纯诗”的综合发展是中国新诗发展吏的一条主线。这种传统从20世纪20年代“纯诗”首倡之时即已建立,到40年代表现得更加自觉和明显。以袁可嘉、唐湜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明确强调建立平衡的诗歌美学特征,在诗歌主题内容方面采取宽容综合的态度,试图建立纯诗的“高度综合的性质”和“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走出了一条更具民族性和现实性的“纯诗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领风骚。其中唐人笔下表现女性生活与情思的诗作比比皆是,在这些诗中,以妻妾口吻所作的诗篇包含着独特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略举妾妇诗的典型范例,对此类诗歌作初步探究,以追溯大唐妇女的风貌,并试图解读当时文人作诗时复杂的心绪与文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