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任何时代的优秀作家,都是具有社会性的作家。他们的创作不会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即使是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那些实际不存在的生活的话,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现实为基础的,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现实的。而这种社会性对于创作叙事性作品的作家来说,又集中表现存文学典型的创造上,那就是:他们为了塑造具有审美作用的文学典型,总是要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也就是依据一定的生活原型去创造文学典型的。这样,就产生了生活原型和文学典型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周立波的文学典型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典型人物的涵义,他主张最普遍的共性和最特征的个性的高度统一;在典型人物的性格方面,他认为不是单纯的而具有复杂性;典型人物的诞生,不是现成的,是艺术家创造的。他的文学典型观属辩证唯物主义的文艺美学体系。但对产生文学典型中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作用有所忽略;在典型人物的创作方法上,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则有误解、偏废。  相似文献   

3.
典型是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又叫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主要指出现在叙事性作品中的有特征性的富于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典型首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理想的结晶,因此,典型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特征性"和"艺术魅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看戏需要舞台烘托,读小说需要注意环境描写。前者是同学们都易明白的道理,因为没有舞台,戏就难于演好。然而许多同学读小说往往只注重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而容易忽略环境描写,因而影响了对小说整体艺术的把握。恩格斯说得好:“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就是说,文学作品不仅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要创造环绕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如果没有典型环境,那么典型人物就无法存在与生活。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所谓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物所处的和…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文学形象,即我们称之为的典型形象(本文指典型人物),对社会生活都具有一种高度的概括,因而能反映出生活所固有的一定的本质和规律。这种高度的概括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时代的和非时代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对於典型的高度概括性却习惯於这样的看法:典型应该体现极其鲜明的时代精神。也就是要体现具体时代的政治倾向、习俗风范、道德观念、审美标准等,以满足那个时代的需要,服务於那个时代。简言之,只重视和强调典型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典型形象——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之一。文学作品中,塑造多种多样的典型形象是每一个民族文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社会主义的维吾尔族文学也出现了一个创作各种各样典型形象的、新的繁荣景象。有些作家作品中塑造的具有独特、丰富、鲜明个性的和深刻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在广大的读者中,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但是,由于部分作家对创作典型人物形象的规律掌握不够,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千孔一面,缺乏鲜明的个性。理论方面在典型形象问题上,也存  相似文献   

7.
艺术形象不仅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别事物,而且还概括了一定背景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是多个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典型事件的集中反映。这就是通过个性反映共性,通过现象揭示本质。因而在艺术作品中,一个典型人物,可以是多个生活原型的集中表现。一个典型事件,可以是一个原型经历过的多次事件集中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8.
该文认为艺术典型创造的关键是刻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性格。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使创作客体有了很大的变化,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接受者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艺术典型的时代性格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这两个层面上也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作者拟从艺术典型的崇高美这一美学角度来探讨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9.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以及故事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三大要素。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如果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将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多作家都很注意典型环境的营造,但大部分作家作品中的典型环境都是以自己熟悉的地域环境为基础加工改造而成的。例如沈从文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多以湘西的农村为背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而刘绍棠的小说则以京东平原十八里运河滩为背景,反映当地农民的生活。但典型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一种…  相似文献   

10.
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是文艺审美属性的根本标志,因为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既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感性显现,又是使广大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的物质媒介体。没有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文艺的审美性也就失去了根本依据。文艺作品的审美性根源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是创作主体审美理想的结晶。在文艺作品的审美创作中应追求怎样的审美的理想境界?毛泽东在这方面有哪些论述?弄清这一问题,对毛泽东关于文艺审美性的论述就会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一、描写典型化和理想化的人民生活.毛泽东认为,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他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的文学描写艺术集中体现在他笔下人物形象上。作者娴熟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和艺术技巧,主要刻画了革命者、独裁者、普通民众及作者自我等四类人物形象,其中"以形显神法""效应烘托法""特征勾勒法"和"内视角法"等描写技法运用得极为成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审美效果。这些描写技法充分展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人物形象身上折射出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从独特的文化视角展现人物群像;审美描写与审美情感、审美判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长于简笔,善用讽刺。  相似文献   

12.
党建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不断适应新形势,转变工作理念,努力探索实践,创新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工作,需要结合专业学科特点,贴近学生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软件技术影响力不断扩大,软件人才供不应求。因此,高等学校软件学专业的党建工作需要贴近学科专业特点,增强思想引领,...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综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有些论著对文学语言独创性特征的阐发相当偏颇 ,其后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学语言研究的正确方向。本文根据现代文学语言学理论 ,重新对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予以揭示 ,并从文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层面 ,结合古今文学的典型实例 ,对其深层成因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调动自己的社会人生经验、根据个人的理想、审美标准和价值观等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意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能让读者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丰富作品的艺术外延,加强作家和读者的沟通交流,促进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5.
《论语》的哲学文本,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文学的审美性。历史、文学两种文化特质的融汇,同样体现在《论语》的人物品评之中。与此相应的是,《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体例及真实程度等体现出史学的范式,人物品评的语气、修辞等则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范式,二者构成《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并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文本巨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作家们,由于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政治生态中,以及自身的哲学追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魏晋之际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和老庄哲学思想成就了阮籍这样的畸零人格和审美的人生。从阮籍的人生可以窥见一代士人长久历史苦难的内化沉积,他通过对自然本体境界的追求,与苦难现实相对抗,在审美领域中寻找心灵慰藉。但展现在阮籍眼前的是价值的毁灭而不是实现,他在矛盾冲突中感受到的只是虚无。这也是82首《咏怀诗》所诠释出的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析高昂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时人的记忆是否存在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高昂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是明显的,实验组的被试情绪强度均值与控制组的被试情绪均值存在显著的差异,高昂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影响与中性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项研究基于自建双语金融英语翻译教学语料库,参照社会建构理论——认知学徒制理论框架,遵循语料库翻译教学的特性,建构了新型的金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并对此教学模式开展了教学实验。通过一系列的质性、量性效度验证,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金融英语翻译能力有效,并支持了前期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言的审丑 ,是文学语言独特的表现形式 ,它有着历史的渊源和自身的哲学的、美学的和语言学的基础。语言的审丑 ,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丑陋的语言的映衬下 ,美丑显示了对立状态 ,审美力混合了相反的特质 ;“丑恶”的语言不仅仅以辅衬的角色进入作品 ,它也从自身获取审美价值 ,并以独立的地位进入作品。作家对文学语言“丑”的表现 ,还必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即语言的审丑必须在审美理想的关照下 ,真实地揭示语言丑的形态及其内在本质 ,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 ;作家必须将语言典型化、艺术化 ,对丑的客体做出比较准确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20.
在苏轼浩繁复杂的散体文章中,论说散文是一大类,而在其论说散文集群中有关历史人物论又是一类抢眼的文章。苏轼一生先后有四篇文章专门议论评价管仲,其议论评价的重点及表现手法都有差异。比较这些文章的差异,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显示出苏轼早期论说散文与后期论说散文审美价值演变的一些特征。这些演变特征是其人生阅历磨励的结果,是其文学思想的新变与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从“有为而作”到“以意为主”、从“有所师法”到“苏氏法门”的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