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日趋物质化的时代,如何让青年教师树立教育理想,成就教育智慧呢?我们认为应该是阅读,如果缺少阅读,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无疑是釜底抽薪:文化素养的缺乏会造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匮乏。余秋雨认为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想要摆脱平庸。阅读,使人聪慧;阅读,使人明理;阅读,使人站得高,看得远;阅读,使人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阅读,使繁重的事情有快乐;阅读,使细小的事情,有智慧,使教师的心灵充满阳光,人人树立笑对人生的境遇观,人人成为“阳光老师”。  相似文献   

2.
试论高职学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十六大的召开,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千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又面临着教育产业化、就业与失业及知识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新职院如果不彻底改变教育观念,从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就难以形成特色和获得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3.
周小锋 《继续教育》2004,18(2):25-26
时下,人们对“继续教育能否市场化、产业化”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两方观点各执已见,一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是公益事业”,走市场悖离了教育的“公平性”;而另一方则认为,继续教育是非义务性教育,与市场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更好些。无论  相似文献   

4.
培根曾感激码基雅维里以及这类作家的恩惕,认为:“他们公开而不掩饰地道出了人们的真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应当如何作为;如果不预知邪恶的本质,就不町能把蛇的才智同鸽子的大真结合在,‘起,如果没有这种预知,美德就毫无防备地裸露在危险之中”。他强调了:个要点:一是对现实的告知,认为它比大道理更重要;二是告知的真实性,认为对邪恶的告知可以形成“预知”,有规避危险之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告知现实?又如伺进行负面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真实呢?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种教师和幼儿共同的话语实践活动。在有些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话语权彰显得多一些;而在有些教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话语权彰显得多一些。福柯认为,话语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权力。一个个体在言说的同时,就是在实行着对听的“符号暴力”。如果在教育活动中,作为言和作为听的身份能够实行有效的互换和轮流,从而带有某种对话的意味,那么对话双方就是在寻求着一种在已有“前经验”基础上的“视域融合”。如果在教育活动中,话语实践出现了不对称,一方始终在言说,而一方不得不处于听的位置时,“话语霸权”就生成了,它就是作为强势的一方对作为弱势一方的话语入侵。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主张“高等教育或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文章纷纷见诸报刊杂志。其所持理由主要有:1可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2可降低劳动参与率,缓解就业压力;3可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4可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如果单从以上方面来考虑发展教育产业,笔者并无多大异议。但是,这其中也出现了这样一种声音:如主张在3年内使我国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一律实行全额自费,即每人每年平均交学费10000元左右①。类似上述通过增加教育收费以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主张还有…  相似文献   

7.
校长是否需要上课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理由似乎也都非常充分。主张校长上课的人为数不少,其中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居多。他们的基本理由是两条:一是认为如果校长不上课就丢掉了当年学科教学的看家本领(大多数校长是教而优则仕),多了一位校长的同时,就少了一位优秀学科教师,实在是可惜。二是认为如果校长不上课,长期下去必然会脱离教育教学,失去对教育教学的领导权,逐步演变成外行领导内行。反对校长上课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中坚力量是一线的校长。  相似文献   

8.
张超 《中学生阅读》2003,(A01):42-43
下面有两组测试,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内向性格,就做A组测试;如果认为自己是外向性格,就做B组测试。不管做哪组测试,都要根据自己限际情况作出三种选择:符合;难以回答;不符合。请你另找一张纸,边回答边做记录。  相似文献   

9.
社会各界围绕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教育是不是生产性行业、是不是一种产业,能否市场化、产业化等问题的争论几乎从未停止过。本文认为教育产业化给我们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开发教育产业一定不要把教育产业化,但否定教育产业化也不意味着教育不能借鉴一些产业运行方式。我们痛斥教育产业化但不抹杀教育产业性,本文对教育产业性及教育产业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指出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应该是:既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又按经济规律办教育。  相似文献   

10.
校长是否需要上课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理由似乎也都非常充分。主张校长上课的人为数不少,其中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居多。他们的基本理由是两条:一是认为如果校长不上课就丢掉了当年学科教学的看家本领(大多数校长是教而优则仕),多了一位校长的同时,就少了一位优秀学科教师,实在是可惜。二是认为如果校长不上课,长期下去必然会脱离教育教学,失去对教育教学的领导权,逐步演变成外行领导内行。反对校长上课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中坚力量是一线的校长。他们的基本理由  相似文献   

11.
内需不足将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如何扩大内需,几点思考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职工经济收入;加大政府有关投资,从而带动消费增长,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实行教育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焦点聚集     
焦点一:教育界PK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教育;焦点二:女大学生做保姆——屈才?应该?  相似文献   

13.
对于未成年人有没有隐私,需不需要保护,报刊上常有争论。一派观点认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样,应该享有隐私权;另一派观点则认为,未成年人毕竟是受父母监护的,如果过多地强调隐私权,不利于父母的教育;也有些教师认为,动不动就把隐私权抬出来,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本人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年人并不把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当回事,未成年学生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个隐私权可以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4.
有关教育本质的问题,可以说自教育产生之日起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便是现在,仍有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有的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有的主张教育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有的主张教育是不能用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来归类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呢?即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本认为教育产业化不符合中国的教育法和中国的国情,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不是私人物品;高等教育要走向大众化,但不能靠教育产业化来实现;要使每个公民都享受到教育,我们只能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办学、个人消费出资一部分为辅,来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6.
在赏识教育备受推崇的今天,有人认为惩罚教育已不必要。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有它本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作用的话.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育手段也会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提及教育家,我们面前就会耸立起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吴玉章等大家形象。我认为:教育家就是以办好教育、树人兴国为其一生的追求。不达目的、绝不休止的人;教育家应该是长期从事教育实践.具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的人:教育家应该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知识背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艺理论界有一种主张废弃创作方法的观点。废弃论的理由难以成立:作家的创作经验证明,创作过程中作家往往自觉地遵循某种原则;用“风格”取代“创作方法”不可行,它们二是交叉关系。创作方法的涵义应该单纯,应该回到歌德和席勒所确定的涵义。  相似文献   

19.
质疑“教育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概念辨析、历史追溯、理论探源、现实分析和比较研究五个角度讨论了教育产业化的观点。认为“教育产业化”的提法并不科学,其理论依据不充分,现实意义与很有限,无论横向的比较还是纵向的历史剖析都难以得出“教育是产业,实行教育产业化”的观点。但利用某些产业机制来发展教育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人们围绕着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等问题展开了十分激烈的争论。对此,持赞成意见的人认为教育产业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能改变教育面临的困境,应该大力提倡;而持反对意见的人却认为教育产业化会损害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因此教育不能产业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给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一个非此即彼的回答,而应该关注教育产业化的合理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