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兆华 《师道》2006,(6):33-33
几天前,我和同学们共同上了一节数学活动课——购物策略。课堂上我为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某种新品牌的饮料,大瓶装(1200mL)售价10元,小瓶装(200mL)售价2元。三家商店为了促销这种饮料,分别推出了优惠策略:甲商店买1大瓶送1小瓶;乙商店一律九折优惠;丙商店购物30元以上者八折优惠。我问大家:“你们打算买多少饮料啊?”同学们有的说买1小瓶,有的说买1大瓶1小瓶,有的说买3大瓶3小瓶……“那你们打算选择哪家商店购买?你能从中发现些什么吗?”我又问。通过讨论和计算以后,大家很快找到了合适的商店,并发现了其中蕴涵的规律:当购买的总价…  相似文献   

2.
学生解答通用五年制九册56面第6题——“车站有货物45吨,用甲汽车运10小时可以运完,用乙汽车运15小时可以运完。用两辆汽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法:(1)45÷(45÷10+45÷15)=…=6(小时)(2)1÷(1/10+1/15)=…=6(小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多数学生知道了式(1)是按一般应用题解答的,式(2)是按工程问题的解法解答的。这时,一位学生立即提问:“如果把45吨改换为30吨、80吨、1000吨……它们的得数是不是仍然一样呢?这一提问,立即引发了一场争论。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说“一样”的讲不出道理,说“不一样”的却神气十足地说:“货物的吨数变了,  相似文献   

3.
师生在讨论完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后,出现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自然老师做燃烧实验,给小明1元钱,让她买蜡烛,蜡烛有2角、3角、4角1支的,问:如果请你去买,认为可以买几支蜡烛?由于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探索热情很高,有的独立思考,尝试买的过程;有的同桌交流,讨论解决方案;有的四人小组合作你做买一种蜡烛的方法,他做买两种蜡烛的方法……,五分钟后师生共同整理算理算法,气氛活跃,方案多样,最后归纳为:(一)单独买一种蜡烛的:10÷2=5(支)……买2角1支的可买5支10÷3=3支(余1角)……买3角1支的可买3支余1角10÷4=2支(余2角)……买4角的1支的可买2…  相似文献   

4.
片断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表1:内容总量份数?买牛奶15元3瓶做口算80道4分钟汽车行驶90千米2小时内容份数总量小明3瓶15元买牛奶5瓶?元小红4分钟80道做口算8分钟?道汽车2小时100千米行驶4小时?千米师: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我知道了买1瓶牛奶要花5元钱,这就是牛奶的单  相似文献   

5.
一、基点铺垫,促进迁移1.对口令(凑10训练,老师说学生对)。师:9和1合成几? 生:9和1合成10。8和几凑成10? 8和2凑成10。7加3等于几? 7加3等于10。几和4凑成10? 6和4凑成10。几和几合成10?(指名回答小数在前的四式。) 2.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相似文献   

6.
近日听了一堂求商的近似数的课。课快结束时,授课教师出示了一题:用290元去买排球,每个25元,最多买几个?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有的说12个,理由是多买可以便宜,可以讨价还价;有的说只能买11个,理由是买12个钱不够,不能四舍五入;还有的说11和12都可以,理由是根据情况不同就可以  相似文献   

7.
片断一师 :同学们 ,你买过东西吗?说说看 ,都买过什么东西?生1 :我帮妈妈买过酱油。生2 :我帮爸爸买过香烟。生3 :我春节的时候买过玩具。生4 :我买过铅笔。师 :同学们真能干 ,都学会了买东西 ,能帮爸爸、妈妈做事了。说说看 ,都是怎么买的?生1 :我买的酱油是每瓶1元 ,买了2瓶 ,一共付了2元钱。(师板书 :每瓶酱油1元 ,买2瓶共付2元)生2 :我帮爸爸买的香烟是每盒13元 ,买了3盒 ,一共付了39元。(师板书 :每盒香烟13元 ,买3盒香烟共付39元)生3 :我春节的时候买的玩具小车 ,每个48元 ,我只买了1个 ,付了48元。(师板书 :每个玩具48元 ,买1个付48…  相似文献   

8.
方法一:上课伊始,教师运用CAI课件演播××同学拾金不昧的情景,紧接着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失物招领××同学在校园里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少先队大队部认领。学生露出惊奇的神情:数学课上老师怎么讲失物招领的事呢?接着教师问:“这个失物招领启事中的A元可以是多少元呢?”有的学生说:“A元可以是1元,表示拾到1元钱。”有的学生说:“这里的A元也可以是1000元。”还有的学生回答:“这里的A元可以是0.75元,表示拾到7角5分钱。”在此基础上总结:这里的字母A可以表示一个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揭题…  相似文献   

9.
在办公室埋头批作业,三个女孩来问问题,我推开作业,接过孩子手中的纸条:甲乙两地互有定时匀速的汽车对开,都是每10分钟开出1辆,直达目的地,费时1小时,如果小刚坐车从甲地到乙地,他在车中可以见到从对面开来的这种汽车多少辆?我和她们一起读了一遍题,心中顿时有一个答案:不会超过6辆。心想这题简单。我问学生:现在会了吗?她们说还不会。我说好,我给你们画画图。给学生画图时,我对自己的答案开始有些怀疑。车在匀速不断的行进中,小刚要从甲地出发,他看见的第一辆车现在该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时间发出的?我们开始讨论:因为是间隔10分钟就开1辆,…  相似文献   

10.
王珺  赵占国 《云南教育》2003,(32):41-4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人教版)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师:(电脑课件出示小明购物的情境)看,谁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学生高兴地说:“蓝猫”)你们愿意坐上卡通快车和蓝猫一起去旅行吗?(全班齐声:愿意)师:现在就进入今天的第一站;蓝猫专卖店。(课件出示小明到蓝猫专卖店买东西的情境)师:仔细观察,谁看懂了这幅画面的意思?生1:我看到了小明来买东西。生2:我看到了商店里的玩具车36元一辆,乒乓球拍39元一副。小明手中只有8元钱,不够买。老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谁能根据你看到的情境提出你想要解决的数…  相似文献   

11.
在一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上,复习旧课时老师提问:“哪两个数可以组成7?”一学生答:“1和6、2和5、3和4可以组成7。”另一学生站起来补充说:“还有0和7也可以组成7。”老师在肯定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后进行启发性提问:“0和7真的可以组成7吗?”顿时,课堂里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理由是0和7合起来是7;有的说不可以,但讲不出理由来。老师经过一番思考后,肯定了0和7可以组成7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秋游前 ,笔者有目的地开设了一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活动课。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全班 4 6人去“江南八达岭”游览 ,门口的“购票须知”上写着 :门票每人 1 5元 ,50人开始可以享受团体 8折优惠。你认为怎样购票花钱最少 ,最少要用多少钱 ?下面是教学片断 :生 1 :全班只有 4 6人 ,不足 50人 ,不能享受团体 8折优惠 ,所以要买 4 6张票 ,需要 1 5× 4 6=690 (元 )。师 :(笑了笑 ,没有表态 )生 2 :如果买 50张 ,可以享受 8折优惠 ,只要 1 5×50× 80 % =60 0 (元 ) ,比买 4 6张少花钱 90元。师 :为什么会出现多购票而少花钱的现象 ?众生 :(沉…  相似文献   

13.
一、科学导入,促进知识迁移1.根据条件,先提出问题,再口算:1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70千米,?3小林看一本书,3天看了24页,?2.把以上各题改编成相关的另外两道题(学生口述)。3.列式解答:1每个书架25元,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用单价乘以数量。)2每个书架25元,200元可以买几个书架?(已知单价和总价求数量,用总价除以单价。)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熟悉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领悟:已知“单一量”可求出几个“单一量”的和,或总量里包含有几个“单一量”等。二、精讲例题,掌握结构把第3题中第一个已知…  相似文献   

14.
在简单应用题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列出算式后,老师常提问学生,这道题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计算?有的学生说成:“我是根据问题,现在还剩多少辆汽车?所以用减法。‘一天一共耕了多少亩?’所以用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说:“问题上‘一共’用加,问题上有‘倍’用除法。”也有的学生说:“我是看条件,哥哥比弟弟重10斤,所以用加法,二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一年级的3倍,所以用来法。”  相似文献   

15.
我作为一名教研员,在二年级的两个学期期末调研试卷上分别出了三个题目:1.如下图每排摆三辆小轿车,摆了三排(如图)⑴一共有多少辆汽车?⑵这些小汽车一共有多少个轮子?学生情况分析:⑴一共有多少辆汽车?3×3=9(辆)这一问没有任何问题,学生都会解答。⑵这些小汽车一共有多少个轮子?这一问学生的答案不统一,答案如下:①2×9=18(个)②4×9=36(个)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第一种,令人费解。随即采访了一些学生,孩子的想法是那样的天真,在座的成年人无不哑然。生1:一辆汽车有四个轮子,可是我只看见图中有2个轮子。生2:我知道一辆汽车有四个轮子,可是我…  相似文献   

16.
[案例1]一位教师教学工程问题,出示下题:一天,王大妈去水果市场批水果,苹果、梨一共买了8千克。她带去的钱如果只买梨可买15千克。如果只买苹果可买10千克。王大妈那天买梨、苹果各多少千克?学生解设苹果买来x千克,则梨买来(8-x)千克,列出下列方程解答:1/15x 1/10(8-x) =1,解题过程中有学生举手说: “老师,这个方程怎么不好解呢? 怎么未知数x不够减呀?”老师查看了学生做的练习后说:“老师把其中的一个条件给搞错了,苹果、梨应该一共买了12千克。”学生听罢,一片哗然。 [案例2]在一次“进位加”随堂课教学练习中,教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29 8时,一位学生在黑  相似文献   

17.
在教退位减法“十几减八”时,教师课前准备四件标价都是 8元的商品:童伞、书包、文具盒、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人民币: 15元、 13元、 11元、 16元 (均有一张整 10元币 ),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教师提问:“要求各剩下多少钱,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四个算式。教师再问:“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 ?找回多少元 ?”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 10元,找回 2元。最后问:“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 ?你们是怎样想的 ?”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 15元,拿出一张 10元,用了 8元,找回 2元,还剩 7元,即 15- 8=…  相似文献   

18.
“让生活在数学中深刻,让数学在生活中升华。”这是一道不起眼的数学题带给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一节自习课上,我信手在黑板上写了几道练习题。其中一道题是:一包火柴5角钱,买两包火柴多少钱?大部分同学得到的结果是5×2=10(角)=1(元),2×5=10(角)=1(元)。可却有一名学习很吃力的学生站起来说:“不对,买两包火柴9角钱。”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可我却很想听听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于是,我鼓励他说:“说说你的理由。”他说:“我妈妈开小卖店,一包火柴卖5角钱,9角可以买两包。我妈妈说:‘多买便宜’。”还没等我说话,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列举了…  相似文献   

19.
《关注生活经验,激发创新思维》一文(发表于本刊2006年第4期,以下简称《关注》——编者),用两个片段分别展现了学生学习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后,讨论购买及销售学习用品的设想。这是一节“旧”教材课。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旧”教材如何教?从文中看出,教师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争论。论争的焦点是:用20元买3元一套的套尺,究竟可以买6套还是7套?已有的生活经验(购物实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争先恐后发表意见。有的说…  相似文献   

20.
【案例1】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5页例4后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模拟购物情境:屏幕上有一个营业员,货柜上放了书包和文具盒等物品,书包下面标明单价为11元,文具盒下面标明单价为3元。问题是:一个小朋友拿了一张50元的钱去购物,买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学生看了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后,顿时纷纷列式解答:(50-3×6)÷11=32÷11=2……10大多数学生回答说:“剩下的钱可以买2个书包。”这时,生1站起来说:“我是这样算的,(50-3×6)÷11=32÷11≈3(个),四舍五入法约等于3个,所以,剩下的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