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县市报处在商品经济的前哨。那么,县市报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如何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我们随州报的经济报道,读者为什么不愿看?主要还是一些经济新闻的信息含量少,缺乏可读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少,缺乏服务性,写作手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对策。扩大经济新闻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把最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信息写进新闻,把意  相似文献   

2.
企业报作为一张主要刊载本企业新闻,读者主要是本企业职工、家属的报纸,要办得有声有色,让职工群众喜爱,必须不断增强可读性。目前,全国已有近千家企业报,这些报纸鼓舞了职工队伍士气,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在宣传改革和改革宣传的过程中,不少报纸都提出了增强“可读性、可亲性、可信性”的问题。要增强这“三性”就要敢于触及受众议论的热门话题,而这些热门话题又多是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受众议论的热点问题新闻不敢沾边或者只沾了一点边,叫受众如何亲你、信你呢!新闻是舆论传播的重要手段,它具有传播信息、反映舆论的功能。那么,怎样使新闻起到勇于触及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又能实现引导舆论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4.
经济新闻要增强可读性,就应该提供为更多的人感兴趣的信息。比如《宜昌市报》1991年5月1日发表的经济新闻《李伯宁纵论三峡工程》和8月10日发表的《三峡呼唤开放开发》,其信息值就非常高,因为许多人对这一信息感兴趣,读者阅读率几乎是100%,其可读性自然也就非常高了。要提高经济新闻的信息值,还要在经常性的报道中,时时注意抓住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即抓住带有共性,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日报》1991年7月—9月间发表的“关于三角债的跟踪报道”,就有着很高的信息值。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国营王业企业都被三角债所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县市报处在商品经济的前哨。那么,县市报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如何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我们随州报的经济报道,读者为什么不愿看?主要还是一些经济新闻的信息含量少,缺乏可读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少,缺乏服务性;写作手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对策.扩大经济新闻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叶章胜  杜虎 《新闻前哨》2007,(10):71-72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舆论,从而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指导性;紧紧围绕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从而增强报纸的服务性和贴近性;牢牢把握新闻改革的大方向和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从而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先进性,这是十堰日报始终坚持的办报方向和孜孜以  相似文献   

7.
增强地方小报可读性的突破口在哪里?我们从江西宜春地区《赣中报》复刊7年来的实践中认识到:增加报道的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更主要的是应发挥党报的优势,紧紧抓住“三点”:改革中的准点、群众议论的热点和群众不解的疑点。只有抓住了“难点”、“热点”、“疑点”,报纸宣传才  相似文献   

8.
“可读性”源出何处,我没有研究。请教一位同行,据称:可读性,英文为Readability。概括有三个含义:要使读者“读得懂,喜欢读,记得牢”。任何人办报,总是办给读者看的,总是要千方百计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读你的报。写新闻要使读者“喜闻乐见”,要有“共同兴趣”,要使人“看得懂,有兴趣,有益处”。这些说法和“可读性”的含  相似文献   

9.
《辽宁农民报》是一张专业性的服务类报纸.我们的办报宗旨是:专门为农民说话,专业为农民服务。在要闻宣传报道上以“三农”问题为中心,农民增收为主线.突出报道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权威的政策信息,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高品质的精神产品,报纸的可读性、指导性、实用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0.
刘振 《新闻知识》2001,(9):45-45
读者在阅读时,总是先看标题,在知其新闻大概意思之后,再选择感兴趣或关心的文章细读。在各类新闻体裁充斥的报面上,现场感强的新闻,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读者为什么相对喜欢这类新闻呢!众所周知,现场新闻的特点能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读性,但现场新闻自身的优势远不止这些。首先,现场新闻符合新闻规律———新闻要求新鲜的原则。人们常说新闻姓“新”,说出了新闻的主要特征。这里的新除了时效新之外,要注重的是内容的新,这才是新闻本质的“新”。现场新闻这种体裁,要求记者必须最集中的体现“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企业报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队伍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军,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把企业报办得更好,让读者爱看,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我们爱看的你们不登;我们不爱看的却屡屡见于报端!"这是读者对一些企业报的批评。许多年来,企业报存在着报道面狭窄,新闻主题不鲜、不深的通病。尤其是读者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要么麻木不仁.冲耳不闻,要么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上面的声音多,下层的心声少,与读者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我们报社今年为我们每位同志订阅一份贵刊,14人人手一册,看了今年两期,我十分赞叹:贵刊办得好,办得活,活跃了新闻界。我在南化公司南化报干校对工作,平时也很关心我们企业报的新闻,尤其是我喜爱收集珍藏企业报,目前已经收集到全国各地八百多种,我时常翻阅企业报,强烈感到企业报应利用它的发行优势(发到基层每个班组),增加新闻的可信性,可读性,可亲性。我看了第一期贵刊《当寒流袭来的时候》一文的“编者按”,很有感触。虽然我的工作以校对为主,但我天天与基层读者见面,读者对什么是好新闻自有读者的评价,对一个记者的“功”“过”,读者也是清清楚楚的,至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可以看出记者站在什么角度说话,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读者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3.
《扬子报》是扬子石化公司所办的企业报.周三刊,期发13000份。该报社曾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新闻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企业报先进集体和全国“百优”企业报,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他们将自己的办报之道总结概括为“一、二、三、四”。“一”即“一个中心”,就是办好报纸,提高报纸质量。“二”即“两个基本点”,就是一方面增强报纸的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另一方面增强报纸的贴近性、服务性、可读性。“三”即“三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二要有利于增强报社人员的政治责任感,三是有利于出精品。“四”即处理好“四个关…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报由于周期较长,时效性差,新闻性弱,企业里发生的许多新闻一俟报纸出版已成隔日黄花;加之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日益发展,对企业报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据我们对一些读者的调查,他们对报纸上的“大路货”新闻很少有兴趣,希望对一些题材重大的新闻用可读性较强的文字,进行深刻分析。这一要求印证了法国贝尔纳·瓦耶纳所说的,新闻“是一种以收集、制作、装潢、散播各种消息以及一切有关材料为目的综合工业”。这使企业报副刊的采编人员在改革企业报一般化、平淡化倾向,加重力度,发掘深度,拓宽广度方面承担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关于“新闻的可读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增强新闻可读性,同仁各抒己见。笔者结合供职的《吐哈石油报》实践,认为要深入研讨这个问题,得从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可读性与低级趣味的区别及新闻可读性的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可读性是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报纸既是精神产品,又是信息载体。它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文化和商品属性,其中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代表社会最高利益。众所周知,新闻首先要使读者喜欢看,有吸引力,才能体现新闻的政治属性,实现报道的指导性和其他相关功能。因此,不论思考新…  相似文献   

16.
可读性——这是摆在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面前的一个老题目,也是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的一个老题目。 没有可读性,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读者不爱看的报道乃至一张报纸,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用高尔基的话说,是一种“语言垃圾”。 从报上完全消灭这些“语言垃圾”现在还做不到。报纸编采人员和通讯员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这种“语言垃圾”,尽可能使新闻报道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味,以增强可读性。 增强可读性是个大题目,本文只从两个具体问题入手,试谈一谈。 在报上的各类新闻中,可读性最差的是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硬新闻”)。作为党报,这几类新闻不可不要,而且往往还要登在重要位置。如果把这几类新闻的报道方式加以改进,增强其可读性,那么将带动整张报纸的面孔为之一变,为之一活,为之一新。 怎样改革会议新闻和经济新闻,增强其可读性呢?我以为可用两句话概括:会议新闻信息化,经济新闻生活化。 一、会议新闻信息化 长期以来,报界反复呼吁要“减少会议报道”,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作为党报,限于种种条件,会议报道是很难“减少”的。换个思路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是否对“减少”会议报道空喊太多,而对改革会议报道实做太少呢?  相似文献   

17.
一、可读性、趣味性与政治性的关系。企业报是办给企业职工群众看的,要让职工爱看,喜欢看,应了解职工阅读口味,增加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除了迅速地客观地反映企业信息外,还要加大社会信息量,敢于触及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报纸办得丰富多彩.趣味横生,避免枯燥乏味。不过在加强可读性、趣味性当中,绝不能仅仅追求“票房价值”,去寻异猎奇,刊登一些所谓刺激性大、格调低下的作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报同其它报纸一样是舆论工具,它不具有法的强制作用。它的指导性是通过新闻的可读性来实现的。“可读性”,就是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要提高企业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深度报道引起了都市类报纸的高度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各类报纸争夺受众、增强报纸含金量的重要法宝之一。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及突发事件、新生事物的报道,一些报纸都会想到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把这些新闻向重、深、广的方向迈进,从报纸的内涵和品位着手,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增加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分量。那么晚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报道,让其真正“深”到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20.
本刊决定,从这期开始,开辟专栏,集中一段时间,专门讨论一下如何增强党报可读性的问题。 增强党报的可读性,是国内新闻界目前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广大读者的热切希望和要求,是新闻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可读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之一。一条新闻,一张报纸,如果缺少可读性,或者可读性不多,就很少有人问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是一条历史定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报刊市场竞争热烈,各级各类报纸都在积极进行新闻改革,探索增强可读性的路子,以便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