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长期以来坚持奉行“光荣孤立”政策,推行“均势外交”,以欧洲为外交重点,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缔结同盟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之时,却游离于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之外,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宗旨,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与亚洲崛起的日本谈判签订了《英日同盟协定》。这种“先亚后欧”的外交战略抉择,是英国长期以来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外交的重大调整转变,也是英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实力的具体体现和均衡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岳澎 《河东学刊》1999,17(6):15-16
美国早期的孤立主义政策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共分三个阶段,本文着重分析了早期孤立主义政策形成背景及其评价,充分说明了美国早期的孤立主义政策是在建国初期国内实力弱小,为了避免卷入欧洲事务而实行的对外政策,它与扩经主义相得益彰,是美利坚民族“务实”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孤立主义”主要是针对欧洲国家而言的,是指在处理美国与欧洲国家关系时,处于一种不偏不倚的状态,不与任何国家结成永久性的同盟,以避免卷入欧洲事务,避免承担对欧洲的义务。“孤立”原本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隔绝而尚未受到外界影响所处的一种封闭状态。1500年以前,  相似文献   

4.
对美国革命前后几十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们常常以"孤立""不卷入""中立"来概括。这似乎是一个普遍流行的神话,然而却是一个被误读的神话。首先,美国从来就不是孤立主义者,从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最初年月起,美国就有着一种积极的对外政策,这一点,浸透在美国人的清教理想和社会文化之中。其次,即便是将孤立主义定义为不介入欧洲政治事务,也仍然是夸大事实。一个从宗教情怀到社会文化都浸染着"积极的"对外取向的国家,是不会置身于欧洲事务之外的。再次,建国初期美国对欧洲的政策与其说是因为实力不济而不得不"敬而远之",毋宁说是出于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主动做出的取舍。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二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的对欧政策持批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工党政府对欧洲联合持消极冷淡态度,导致了英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领导欧洲的机会。而实际上,在二战后初期,工党政府对于欧洲联合的态度是支持并积极参与的,只是由于冷战的形成,美国卷入欧洲事务以及在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欧洲问题上英国与其他欧陆国家存在分歧,才使得英国的欧洲政策逐渐发生转变,即由欧洲联合转向大西洋联盟。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二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的对欧政策持批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工党政府对欧洲联合持消极冷淡态度,导致了英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领导欧洲的机会。而实际上,在二战后初期,工党政府对于欧洲联合的态度是支持并积极参与的,只是由于冷战的形成,美国卷入欧洲事务以及在围绕建立什么样的欧洲问题上英国与其他欧陆国家存在分歧.才使得英国的欧洲政策逐渐发生转变,即由欧洲联合转向大西洋联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发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已经不仅局限在军事实力的较量,第三世界及发展中国家成为其争夺的焦点。对外援助成为美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工具。肯尼迪上台后,把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制定新的《对外援助法案》,把外援重点由军事援助转向经济援助。以《1961年对外援助法案》为开端,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及美国外交政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1930年代的美德关系是美欧关系的核心。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德外交以193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持中立立场拒绝干预德国内外事务;第二阶段,逐步背离中立原则,走到德国的对立面。从总体上看,美国对德政策具有冷漠无为的特征,它是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新政”改革、美英矛盾、美国现实军力的落后和罗斯福总统的独特个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一个注重现实、崇尚实力的国家。它制订对外政策、卷入国际冲突,都是以实力地位为倚仗,或者说,基于当权者对本国实力地位的认识而提出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正处于“经济上的巨人、军事上的矮子”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即是此阶段实力地位的真实反映。本文试图从实力地位的角度,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作一探讨。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扩张的历史,在“暴风雨般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里,产生了“天定命运”思潮,认为美国“命中注定要扩张到西半球的整个北部”。有一位民主党人公开宣…  相似文献   

10.
实力是外交的后盾。20世纪前后,英国外交政策随其经济实力的由强到弱的变化,也由“光荣孤立”的欧洲均分外交政策向联合他国共同实现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过渡。巴黎和会是这一过渡的转折点。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美国借助美国力量解决了鲁尔事件,遏制了称霸欧洲的法国,却为美国势力进入欧洲铺平了道路,最终使自己丧失了法德关系的仲裁人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三、雅尔塔体系的产物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是战时国际关系发展的结果.战前的国际关系,基本上维持了传统的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格局。亚洲的日本是利用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去远东扩张,它的活动实质上仍是欧洲格局的扩大和延伸。美国在外交上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尽量避免卷入欧洲的纠纷,只想坐收渔人之利。苏联忙于自身的建设,又受到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包围,故使其国际地位和作用受到限制,所以,战前只有除苏联以外的几个欧洲大国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二战之后,由于德意日崩溃,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关系成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核心。在战争中,国际关系有两个趋势最引人注目,一是美苏关系的均势;一是英国对美国的依附。这两种趋势经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和秘密磋  相似文献   

12.
克莱顿是马歇尔计划的原创设计者,同时也是马歇尔计划谈判阶段的主要组织者。欧洲联合复兴原则和美国主导地位原则是克莱顿援欧构想的核心,并最终体现在马歇尔计划及其谈判成果之中。正是基于克莱顿的政策设计和谈判推动,马歇尔计划展示了美国欧洲复兴政策的全新发展,同时也是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自建国以来,在逐步摆脱追随于欧洲之后的进程中,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全球扩张性也日渐显现。传统认为,“门罗主义”是美国为独霸美洲大陆而提出的,而“门户开放”政策则是美国作为姗姗来迟者为了在侵华上分得一杯羹而炮制的。文章则以“门罗主义”与“门户开放”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对19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外政策中始终贯穿着全球扩张的影子,以期能对该时期美国对外政策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论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思想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是一个年自的近代民族国家,建国即成为资本主义大国,代表7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模式;研究美国对外战略指导是想的演变,对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外文具有某种典经意义。纵观二百余年的美国发展史,美国对外战略的井导思想发生了几次较重大的转变:独立战争前后是多国外交指导思想的确立时期;欧洲拿破仑战争结束和维也纳会议之后,美国由避免自身卷入欧洲事务转而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美西战争则开始了同囵洲列强对西半球的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则由同欧洲列强的争夺转变为遏制共产主义,建立…  相似文献   

15.
纵观日本近代外交及其政策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它自始至终贯串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所谓的“脱亚入欧”意识,一方面要从价值观念上摆脱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陈旧模式,在时间上由中世纪跃入近代,赶上西方社会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它要求日本跨入欧洲国家的国际体制,以欧洲国家同样的态度对待中国等亚洲国家,并以此与列强争雄。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循着这一思路对日本近代外交中的所谓“脱亚入欧”意识略陈管见。一 19世纪中叶,曾经坚持了200多年锁国式外交政策的日本也象当时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中国一样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当时执政的幕府在列强入侵的威胁之下,不得已采取了开国政策。由于幕府与西方列强签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英国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渐由世界一等强国沦入二流国家的行列。有鉴于此,英国审时度势,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在对欧洲其它国家奉行的外交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幅度的调整。英国逐步放弃了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光荣孤立"政策,转而实行从传统的"扶德抑法"到"协调法德"再到寻求英德和解下的"绥靖政策"。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非但没有开创外交新局面,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负责任的重要国家形象,反而导致向法西斯势力妥协退让,一步步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任务驱动·卷入推进”的项目式研修是对传统研修方式的“突围”。葛素儿小学数学工作室以研修者专业化成长为目标,通过“浸润式”深度阅读、“卷入式”深度教研、“自悟式”系列研究等项目策划与推进策略,体现了全程卷入、全员卷入的研修特点。对项目式研修进行优化改进后的项目研修可以融教、研、训为一体,以适应区域不同层面研修人群的现实需求,提升有针对性的研修成效。  相似文献   

18.
"门罗主义"自1823年被美国政府提出,它是美国孤立主义对外政策传统在拉美的具体体现。美国提出"门罗主义"是想置美洲为"美洲为美国人的美洲",变拉美为其后院的扩张主义战略,力图实现从美国的"一国孤立"到美洲的"集体孤立"。美国在十九世纪不同阶段上的对拉美的外交实践是植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等条件因素。美国与欧洲列强的争夺是导致拉美的独立与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现行统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选修)上册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指出:“1917年,美国参战……”众所周知,早在1796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在他的《告别词》中告诫美国人民利用其远离欧洲大陆的有利条件,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与军事冲突。华盛顿的孤立主义思想长期以来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那么,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趋势总的来讲是乐观其成的,这种政策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发生改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美国看来,欧洲的一体化契合了美国对欧政策的终极目标,即一个联合的欧洲有助于促进和稳固欧洲的民主与稳定。正因如此,美国对于欧盟的扩大主要仍持支持与鼓励的态度。然而,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新现实,决定了欧盟的扩大与美国的利益并非总是并行不悖的,它同样也对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