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禅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广大教外人士。禅宗的禅法是奠立在什么思想原则上的?指导禅宗修持实践的理论要旨是什么?本文拟通过简要的论证,说明心性论是掸宗的理论要旨。 一 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只是坐禅。禅宗又因主张“以心传心”,直传佛的心印,而称佛心宗。“以心传心”的心,指佛心,自心。意思是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子弟,以佛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叫做传佛心印。弟子为师父当下直接认可而得到的心印称为“正法眼藏”,即是得佛教正法。被师父直接印可的徒弟可以相承嗣法,为嗣法弟子。如此由师父传弟子,弟子传徒孙,一代一代内证传承,构成禅宗的“法脉”。禅宗的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即不依据文字,不依据经书。三论宗吉藏也有“不立文字”的说法,而“教外别传”却是唐代中期以后禅宗的特色。“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说的发展,它并不是与经教完全绝缘,而是强调在传授上不依文字、言教,即另有“心印”。故禅宗又称作别传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深究、彻见心性本源,从而成  相似文献   

2.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方立天佛教是富于理想主义和超越主义思想色彩的宗教。佛教的最高目的是,通过特定的修持,以求超越生死的痛苦,获得人生的解脱,实现成就正果的理想。“佛”是佛教觉悟圆满的理想人格、崇高象征、庄严代表,追求成佛是中国佛教徒...  相似文献   

3.
段俊平 《职业圈》2014,(19):39-41
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的达摩祖师创立了禅宗,“见性成佛”是佛家禅宗的主张,禅宗祖师达摩在其所著《悟性论》中,将禅宗的特点概括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也是禅宗核心的理论,“直指人心”,是一种顿悟的方法,靠的是自己觉悟,而非别人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从老玄到佛玄——略论玄学的发展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老玄到佛玄——略论玄学的发展与分期张海明对魏晋玄学的分期,学界历来看法不一,有所谓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着眼于思想倾向者,有“儒玄”之分,“贵无”、“崇有”、“独化”之分;着眼于朝代变迁者,则有“魏玄”、“晋玄”之分,有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  相似文献   

5.
吕向文 《文化学刊》2009,(2):157-159
堪称中国化佛教的禅宗,是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玄学及其影响的再评价张海明近人梁启超论清代学术,首释“时代思潮”,谓:“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佛教本是从古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为了扎根东土,求得发展,佛教不得不适应中国固有的思想与文化,并与之不断交流融汇,终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唐时期出现的禅宗,就是传统佛教不断世俗化、中国化的结果。在众多的中国佛学流派中,禅宗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后期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史和美学史上看,禅宗不但和儒家、道家等学派一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性格特征,而且直接促进中国古典美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笔者曾有专文论述禅宗的审美理想及审美趣味,兹不复赘。总而言之,禅宗是把“涅槃”的虚幻境界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审美体验呢?笔者认为,禅宗审美的不二法门,就是它所极力标榜的“顿悟”。  相似文献   

8.
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在弘法和传播的过程中 ,为了吸引和教化芸芸众生 ,允许宣讲者采用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形式、方法和法门 ,佛教把这些手段统称为“方便”2。佛教对这种“方便”极为重视 ,《法华文句》卷 3云 :“又方便者 ,门也 ;门名能通 ,通于所通 ,方便权略 ,皆是导引 ,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 ,功由方便。”就是说 ,众生的度脱和对佛教真实根本的认识 ,其功劳都在于方便。离开了方便 ,佛教就无法向广大众生展示其诱人的魅力。然而 ,在佛教初期 (即小乘阶段 ) ,对“方便”的运用是有限制的。据说 ,佛陀及部派佛教时期的比丘 ,学习佛教教…  相似文献   

9.
用“对齐”解决执行力的难题 大部分公司里最应该解决的,其实不是员工心态的问题,而是和员工对齐的问题。价值观的对齐最重要,如果老板和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很多事情就根本不需要管理:也很强目标的对齐或者目标的一致性也很重要;部门间的对齐是老板或者总经理最重要的日常工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人员的对齐,即人员与岗位要求的对齐、个人优势与其所做事情的对齐。  相似文献   

10.
宋新宇 《职业圈》2011,(31):68-69
用“对齐”解决执行力的难题 大部分公司里最应该解决的,其实不是员工心态的问题,而是和员工对齐的问题。价值观的对齐最重要,如果老板和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很多事情就根本不需要管理:也很强目标的对齐或者目标的一致性也很重要;部门间的对齐是老板或者总经理最重要的日常工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人员的对齐,即人员与岗位要求的对齐、个人优势与其所做事情的对齐。  相似文献   

11.
“以匾研史,可以佐证;以匾习书,可获笔意;以匾读辞,可得精髓”,请看——早就知道根雕艺术大师郑剑夫情系古匾,收藏古匾近千块,是个“匾迷”,  相似文献   

12.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在金华九峰山走完最后的生命历程而圆寂。汤溪村民用最隆重的“悬棺葬”形式,将其安葬在九峰禅寺顶上的岩洞当中,时间是公元566年。  相似文献   

13.
白冰 《生态文化》2002,(3):22-24
炎炎的夏日,被渐有凉意的秋风代替。当秋的脚步踏着季节的时钟准时地到来,大自然里也就又开始了另一番热闹:百果们,争着抢着揽过秋风涂抹着自己的脸庞;秋季里开放的花们,姹紫嫣红地醉迷了人的双眼;动物们也以各种方式,忙碌着秋天里的收获;叶们被忙乱的世界打乱了阵脚,于是,就自古到今地有了“落叶纷纷”的感叹……  相似文献   

14.
赵冬梅 《职业圈》2008,(26):248-250
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不仅具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共性色彩:即职业性、应用性和市场性。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文化表征,即现代性与落后性共存;开放性与封闭性共存;创新性与保守性共存。形成独特文化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办学主体的民营性质。解析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的独特性对寻找民办高职教育发展优势,规避或弥补发展劣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2009年5月24日晚7点,上海。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内,灯火通明,高朋满座。 台下,是复旦大学的博学鸿儒、莘莘学子,以及来自各地的资深“张爱玲迷”。  相似文献   

16.
张捷 《职业圈》2008,(33):135-136
文章就如何做一名技校老师谈论了几点看法:浩然正气,大树“人”字是前提和基础;爱字当先是武器,它有两层含义,即热爱职业,关爱学生;不断上进,把教学与教研有机结合,乐于接受学生关注的新事物则成了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文化哲学主要有两种形态——科学文化-哲学与科学-文化哲学,前者是“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即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后者是关于“科学的文化哲学”,即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科学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广义的科学哲学,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科学哲学的大部分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对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研究甚至科学的政治研究等成果的概括与总结;研究科学文化哲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分法”,又称三点论,“一分为三”。这里的“三”,指统一物之对立面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存在,即中间状态,中间环节,过渡阶段。黑尔格曾说过:“中介的环节……在一切地方,一切事物,每一概念中都可以找到。”(《逻辑学》上卷,第110页)。恩格斯也深刻指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中介连接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页)。[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论儒学的科学思想蔡报文一、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与庄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体完成自己内在的真性,成为“真人”一样,儒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亦是如何使个体完成自己内在的人性,成为圣人;与庄学将“道”作为天地万物最高的也是唯一的本体一样,儒学亦将“道”作为人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