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汉代民族管理职官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置,中央有典属国、大鸿胪,地方有属国、都护以及专门的负责民族事务管理的政府官员.这些部门配备有专门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汉官六种·汉官》、《后汉书·百官志》都有大略的记载.通过对出土资料的梳理,发现文献所载内容很不全面,出土资料所见而为文献资料所遗的汉代属国职官有庸左尉、塞尉、尉史等,所遗的地方政府中的民族职官有护羌使者、主羌史等.  相似文献   

2.
尹湾汉简《东海郡吏员簿》再次证明,汉代"有秩"和"啬夫"实乃两个独立官名:"有秩"分"官有秩"和"乡有秩"两类",啬夫"分"官啬夫"和"乡啬夫"两类。中华书局版《汉书·百官公卿表》及《后汉书·百官志》关于"有秩、啬夫"之点校正确无误,是历史事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五斗米”探源——《陶渊明诗二首》备课札记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杨连发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与《晋书·职官志》的记载相对照,可推算出“五斗米”俸额。在汉代,官俸全以谷物计。“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而晋代同等官衔则是“日食五斛”,月俸为一百...  相似文献   

4.
秦朝官制尊左卑右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朝的官制在中国古代官制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所说:“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多变异,秦兼天下,建皇帝号,立百官之职。”(《汉书·百官公卿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它的中央官制的设置情况,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或略或详的记载,尤其是《汉书》的“百官公卿表”更是一目了然。但是,官制中丞相一职前面冠有  相似文献   

5.
岳麓书院藏秦简律令文书中出现了不少秦代郡名,其中有3个涉及到了汉初赵国。结合简牍、封泥及文献材料综合考证,汉初张氏赵国的属郡应为5个,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3个,此五郡均从秦帝国承袭而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记载了汉初中央直辖县道约270余个,其中有6个曾被误认为属于汉初赵国。据《秩律》记录,汉初赵国的南界应较大幅度北移,相应地疆域也比原来认识的缩小了约1/5。  相似文献   

6.
《百官公卿表》,亦称《宋兴以来百官公卿表》、《百官卿年表》、《百官表》等。熙宁二年十一月,司马光、宋敏求受诏始作此书,元丰二年五月宋敏求卒,赵彦若继之,元丰四年八月,书成奏御。原书已佚,仅“大事记”部分收入《稽古录》传世,今试就其书的几个问题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7.
1983年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的出土,为研究西汉前期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本文依据此批简中《二年律令.秩律》原始资料,对汉初内史做详细考察,进而清楚了解内史作为汉代基本制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金勇 《天中学刊》2008,23(3):26-28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亲亲相隐”何时最早入律问题,历来在学界颇具争议。据有关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印证,“亲亲相隐”法律化实始于汉初《二年律令》。  相似文献   

9.
太常郡,《汉书·地理志》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勾稽史书,却发现西汉京畿地区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个地方区划。一太常郡及其由来太常,位居西汉九卿之首;太常府是秦汉以来重要的政府部门之一。《汉书·百官表》云:“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西汉的太常职掌除沿袭秦制负责宗礼仪、选试博士外,汉初又增加了一项重要职事,即管理皇家陵园,统辖各陵县。西汉太常兼管皇家陵墓所在的县邑,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独有的制度。太常作为中央官府,兼掌陵县,则具有了一级地方行政权力机构职  相似文献   

10.
考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乐府二署。太乐主管宗庙之乐,隶属奉常(太常),汉初即已设立;乐府主管郊祀之乐,隶属少府,系武帝时所置。《史记》、《汉书》有关武帝以前“乐府”活动的记载均系泛指,实际上它们均是指太乐而言的。虽然“乐府”之名秦时已有,但西汉乐府为武帝所建,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实事。  相似文献   

11.
由于《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的简略,史籍中对御史大夫二丞的解释异说纷见。本文根据《汉书》诸传及其它辅助材料的记载。认为二丞一是御史中丞,一是御史丞。二丞的职责范围各有侧重,御史丞是辅助御史大夫工作的助手,而御史中丞则是宫掖之近臣,内廷之执法。直接秉承皇帝的意旨,为维护皇帝的利益而工作,是西汉王廷内朝官中的重要一员。因而,它不仅相对独立于御史大夫的组织系统,而且还负有监督御史大夫及其府属的职责,构成了一种以卑临尊,上下维制的独特关系,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官僚的控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2.
期门、羽林军分别成立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和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士兵皆选自西北六郡良家子弟。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这两支军队归属卫尉统领的南军。例如,王应麟在《玉海》卷一三七《兵制二》中记载,汉武帝“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西汉会要》、《文献通考·兵考》同样认为期门、羽林军归属南军;当代学者林剑鸣[1](p.324)和白钢[2](p.339)也持这种看法。但笔者通过阅读史籍,发现这种观点是存在疑问的。首先,根据史料分析。《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相似文献   

13.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宗正刘庆忌被贬任辽东太守,前人对这一任辽东太守的认识仅限于此。史籍所载西汉宗室名庆忌者共有四人,经考证可知任辽东太守者为楚元王之后裔——阳城厘侯,主要生活在元、成两朝,曾官至宗正、太常等要职。今见《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所记其卒年早于其任辽东太守的时代,应是文献传抄误漏所致,鸿嘉元年贬官辽东的事实可以信从。  相似文献   

14.
《后汉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书,但不易读懂,通过《后汉书今注今译》,就能轻而易举地学到其中的宝贵知识。注译者都是整理古籍的专家学者,治学严肃认真,注释精当通俗,译文准确流畅,做到了“信达雅”。后面的《附录》,既减少了注释的篇幅,又便于读者检索,同时又有学术价值;尤其是《职官录》,它把《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后汉书·百官志》中没有的、王莽改制的“新职官”也都收入进来,给读者以极大方便。这是《后汉书今注今译》的独创,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出土,为研究汉初法律提供了珍贵的原态资料。从法律主体身份的角度出发解读《二年律令》,并借助《史记》、《汉书》等史书的记载,考察官僚贵族官秩、爵位的法律本位基础,剖析官僚贵族等级的特权表现、法律成因。通过对汉初法律主体因素的全方位认知,探讨法律特殊主体在官秩爵位、法律地位以及官贵互犯等方面对法律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目前法律主体因素在立法层面上的作用提供借鉴裨益。  相似文献   

16.
《后汉书今注今译》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汉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史书,但不易读属懂,通过《后汉忆今注今译》,就能轻而易举地学到其中的宝贵知识。注译都是整理古籍的专家学,治学严肃认真,注释精当通俗,译准确流畅,做到了“信达雅”。后面的《附录》,既减少了注释的篇幅,又便于读检索,同时又有学术价值;尤其是《职官录》,它把《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后汉书·百官志》中没有的、王莽改制的、新职官”也都收入进来,给读以极大方便。这是《后汉书今注今译》的独创,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博士”、“硕士”和“学士”,这些名称经常出现在古籍文献中,不过古代的用法与现在的含义大相径庭,现加以比较之。“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这说明,博士在那时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大函及附陈家麟同志所提意见,均已敬悉.谨奉复如下:1.拙撰《中国历代监察制度的变迁》一文,着重在于对制度的探讨,以及这一机构在封建国家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其他叙述很简略,有些注意不够.2.关于十三部刺史的问题,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说:"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见中华标点本第三册741页).顾炎武称赞此制说:"秩卑而命之尊,官少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他又认为刺史的六条问事,是"百代不易之良法"(见《日知录·部刺史》条).《汉书·地  相似文献   

19.
秦、西汉、东汉在蜀郡西部置有一湔氐道,属蜀郡(《汉书·地理志》等)。湔氐道又称氐道县,三国蜀汉时先改湔氐道为湔县,后又改为都安县。《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汉制度“有蛮夷曰道”,湔氐道是当时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可湔氐道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却是一谜。搞清这一疑题,不仅是研究历史地理之需要,亦为研究川西氐族古史及其关联的都江堰史之首要。 湔氐道、湔县的辖境包括今灌县县城在内,这是汉代至明代文献的一致记载,本无疑处。可从清代以来,在疑古风的影响下,学者多认为秦汉时期的湔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境。《汉书:地理志》蜀郡湔氐道条下,清王先谦《补注》引《清一统志》说:故城在松潘厅西北。龚煦春《四川郡县志》卷第一  相似文献   

20.
正初识经典《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汉书》以西汉一朝历史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记载了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其中,班固的父亲班彪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在此基础上撰成《汉书》,书中的"八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