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取在新媒介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的国际学术期刊《新媒介与社会,》通过对该刊过去一年时间内6期刊物中刊载的37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的分析,力求对我国学者了解国际新媒介研究近况、提高我国新媒介研究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传播研究》1974年创刊于美国,是国际传播学界公认的实证性的SSCI期刊。文章选取了五个分析视角对其刊载的10年论文进行系统研究后得知:传播研究总体呈现多元化、多极化、规范化的趋势;美国仍是实证研究的重镇,但其他国家论文量也呈增加趋势;世界传播研究的主力军都在大学,但作者地域分布不平衡;作者合著不再局限于师生和同事,正在向跨校、跨国方向延伸;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占较大比重,但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健康传播、政治传播和家庭传播研究也占相当分量;传播理论的创新已经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有一半论文没有涉及和运用理论;过分沉溺于现象分析和数据解读的传播研究,有可能陷入见物不见人、见树不见林的困境。《传播研究》期刊所呈现的真实镜像,很值得中国传播学界镜鉴。  相似文献   

3.
栗娜 《新闻战线》2023,(24):47-4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新闻类节目《中国新闻》坚持发挥内容优势,立足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在国际传播领域赢得了良好声誉和较高影响力。本文从《中国新闻》的节目特点和实践创新展开论述,探析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占骏 《现代视听》2015,(2):58-60
本文对视听新媒介的定义、基本特征做了具体的阐述,通过分析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在视听新媒介中运用的营销策略总结了视听新媒介的营销优势——营销成本低,传播效果好;用户特征明显、实施精准营销;实现主动传播;用户广泛参与营销活动;用户参与性高,互动性强。  相似文献   

5.
黄虹宁 《视听》2024,(3):131-134
主流媒体作为融合报道的主体,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开展的《大道同行丝路共鸣》特别报道,综合采用报纸、图文、短视频、H5、VR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线上与线下联动的融合报道方式,创新融合传播,增强互动体验,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和覆盖面。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在开展国际重大主题报道时,主流媒体要综合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智媒体等不同媒体形式的特点,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和传播覆盖面,提升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强读者的互动感、体验感和情感共鸣,推动国际重大主题报道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日本主流纸质媒体《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对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报道内容与报道版面予以分析讨论,不同报纸的不同报道倾向提醒我们,应关注中外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中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个舆论场叠加构成的传播场域中,主流媒体应在传播深层结构上起作用,为社会文化传播提供框架:发挥主流媒体专业优势,建设好重点新闻网站;以主流媒体职业道德和编辑模式规范网络新闻传播活动;把网络信息纳入主流媒体报道框架之内;通过做新媒介的内容和观点供应商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为网络舆论提供框架。  相似文献   

8.
董晓玲 《今传媒》2014,(6):61-62
本文对2013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得出2013年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转型,包括纸质报刊和期刊类新闻杂志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长效发展;网络舆情,新媒介环境下网络已逐渐成为舆论的主场地;新媒介环境下学术研究点此年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在新媒介环境下不仅没有解构反而得到加强;最后是新媒体技术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新媒体传播的客观规律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索。本文将对学者的观点做进一步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10.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中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从时间节点、用户使用与内容生产等方面简单阐述了各自的界定性特征。广播在旧媒介范围内属于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由专业人士负责内容生产;之后经历了互联网的第一代媒介到第二代媒介,广播在传播技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以及用户使用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在不断演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广播APP在突破了旧有传播范式的基础上,更是在知识付费、线上收听、线下体验上寻求内容生产多元化、受众需求精准化的策略。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着重对于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FM",从"广播"走向"窄播",走向定制广播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需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国际政治传播是以国家为政治共同体进行的国际间的政治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核心.作为中国人民政治生活重要内容的全国两会是进行国际政治传播的宝贵资源,也是国际社会一年一度解读中国的重要窗口. 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社、CCTV News、 《China Daily》五家主流媒体以及隶属于国务院新闻办的中国网,在美国社交网站脸谱网以统一的#CPPCC #NPC #2 sessions #China Politics标签形成报道矩阵,通过图片、音频、微视频、漫画及各类可视化呈现,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寻求国际政治文明共振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主流媒体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主体,在科学事件报道和科学知识科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更好地了解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在线科学传播的特点和效果,本文探究了主流媒体科学类博文的文本特征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首先,本研究获取了九大官方主流媒体于2021年全年在微博平台上所发布的全部11万余条博文,根据科学传播相关的关键词筛选出6000余条科学类博文。基于LDA对文本数据集进行主题建模分析,归纳出29个一级主题和7个二级主题,得到主流媒体科学传播的整体主题分布情况。具体主题所囊括的意涵显示,主流媒体既对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进行及时且持续的报道,也生产分发与大众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健康等知识普及类内容。其次,本文对抽样得到的样本数据集进行基于人工编码的内容分析,得到样本中每条博文的情感立场和引用源。最后,本文对主题、情感立场和引用源三个文本特征与博文的转发、点赞、评论三个传播效果表征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主题和情感立场对博文的三个传播指标均产生显著影响,引用源则并无显著影响。主题为社会民生类科学知识普及、持正向情感立场的博文的传播效果显著好于其他博文。大众对具有不同文本特征的科学类博文有着不同的传播积极性,与日常生活知识科普密切相关、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内容能够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环境传播》(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是国际环境传播领域的权威期刊。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从发刊的2007年至2021年的621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对重要文献进行研读,试图据此窥探近十五年国际环境传播研究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国际环境传播研究发展迅速,正在从美洲(美国)一家独大走向国家、地区多元化的格局;研究注重多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视角,呈现出跨学科合作的学术生态;气候传播、公众参与、媒介和环境话语是主要的研究主题。随着环境问题不断被重视,“低碳”“碳达峰”将持续成为受关注议题;新媒体时代带来的环境信息传播碎片化和割裂化以及网络的风险放大效应等问题,需持续关注;而发挥社会性科学议题传播中中国公众的先天优势,建构有效的环境话语体系,也是未来引导、鼓励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和评介2016年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概况和成果,与2015年一样以期刊、学位论文、学术著作、学术会议为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与分析,年内研究有三个重点:一、图文传播与数字印刷工艺的相关研究成为新热点;二、新媒介在带动公民参与社会方面起到突出作用,由此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研究;三、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共同的问题。为新闻传播的理论、方法、研究工具和范例带来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15.
书讯     
《大众传播学》徐耀魁编著的《大众传播学》已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大众传播学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包括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方法、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以及公共关系、国际传播等。该书联系中国的传播实践,为使传播学中国化作了努力。全书24万字,大32开,压模封面,每册定价3.10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流报纸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巨大的影响力,主流报纸中的公益广告有着良好的传播效果。话语对受众的影响是长久的、持续的。本文通过对1990—2010年《人民日报》中公益广告的分析,得出主流报纸中公益广告话语转型的四个趋势:公益广告制作内容的亲民化、公益广告制作形式的艺术化、公益广告的广告主趋于多元化和公益广告的广告主题时代化。  相似文献   

17.
<正>用丰富多彩的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和做好主流价值传播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又可以成为国际传播的文化媒介。打造网络视听作品的主流矩阵,在平台上,要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的流量优势;在创作内容上,要贴近青年人的欣赏习惯,用音频、动漫等形式传播主流文化,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在技术上,要通过融媒体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国际传播上,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8.
李晨宇  王迪 《今传媒》2023,(11):96-99
框架理论作为媒介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体育赛事报道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运用框架理论模型,以《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分析样本,通过比较报道中的内容主题框架、结构框架以及话语框架,研究中美主流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上的不同,旨在为未来我国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传播学术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扩展期刊。本刊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传媒观察、国际传播、新闻传播史、媒介文化、媒介伦理、写作讲堂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投稿。  相似文献   

20.
王芙蓉  赵勇  曹文磊 《编辑学报》2021,33(5):567-570
"特色栏目"是期刊中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单元.扬州大学专业期刊《美食研究》的《饮食文化》栏目坚持办栏30多年,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和特色.总结探讨特色栏目创办背景、办栏实践和建设成效,探讨其充分利用个刊的内容优势,反哺专业建设、服务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在中外交流过程中以"食"为"媒",起到塑造积极正面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希冀为其他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资源打造特色栏目的中文期刊提供参考,也为我国期刊内容的特色化传播与期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