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5,(10):42-4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综合比较等研究方法,对武侠影视在传播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总结。研究表明:武侠影视在传播上,突破了武术传播的方式和方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不同类别的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实现了武侠影视的全球展示与传播;武侠影视以丰富的内容,凸显了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有效地增强了武术传播力和影响力,提高了武术传播的效果,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春全 《大观周刊》2012,(17):287-287
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思想内涵的体育项目,其内容丰富多彩,固有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等功能,也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练意志等特点,所以武术教学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奇葩之一,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味,已成为华语电影频繁采用的创作元素.本文从民族文化传播、产业壮大、艺术创作等方面,阐释了“武术”在华语电影文化建构与传播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术文化的传播是国家“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新的消息来源、交流途径和传播渠道,通过分析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的积极作用及不良影响,对运用新媒体传播武术文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沈小乐 《新闻界》2014,(4):40-44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我国曾长期促进武术进入奥运会,但效果始终不明显。本文认为,一味强调武术进入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文化自卑,而切实开展武术文化的全球传播,才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推进武术文化对外传播才能真正把武术的精髓传递到全球,促进世人全面认识武术,在此基础上,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难度也可望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6.
促进武术项目进军奥运会,一直是我国开展武术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但在我国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当下,武术传播应有更高追求,既不放弃争取进入奥运会的目标,同时要把武术文化传播作为今后武术全球化传播的核心任务。在此框架下,我国当前的武术传播策略存在欠缺之处,应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文化生态空间的改变,我国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地衰落。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也同样日渐式微。目前,武术文化资源保护、武术文化传承、武术产业发展、武术行业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参与了2017年南风窗"调研中国·广州观察"博士社会调查专题项目,带领团队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此调研项目得到了南风窗杂志社的大力支持,最终形成了一份2万余字的调查报道。基于此次调研,笔者对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体育在中国的推广,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上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武术的传播受到相当一部分国际友人的喜爱.通过SPSS.24软件,对武术在Instagram中传播的研究成果进行有序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探寻武术在国际ins社交媒体平台上对外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包括帖子的发帖形式、帖子长度、帖子原创性这...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8):95-1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武术节目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纵向的梳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总结提出:央视春晚武术节目通过采用弘扬武术精神、厚植文化底蕴、传播武术传统、丰富内容形式、融合现代科技等方法,铸就了节目之魂、丰富了节目内涵、夯实了节目根基、创新了节目表达、提升了节目表演效果,使之成为展现武术绝技、传承武术传统文化、反映武术时代风貌、引领武术时代潮流的央视春晚武术节目。  相似文献   

10.
2019上海武术世锦赛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以赛事组织、直播制作和新闻报道等内容为话语分析的文本,透视本届武术世锦赛文化传播和融媒体传播的建构过程。本文认为,从自身改革的需求以及大众认知的嬗变出发,内容生产、用户连接和功能服务的融媒体化,促成了武术世锦赛从"深巷好酒"到广泛热议的"大众网红"的转向,并在社会传播中起到很大作用。本次武术世锦赛不仅是"以武竞技、扬我国粹",而且从赛事组织、宣传推广以及转播制作等诸多方面,都充分地体现出了"上海标准"的精细创意与智慧制造。  相似文献   

11.
汉语国际推广是目前中国进行对外语言及文化推广的国家战略,武术是外国人兴趣浓厚的文化项目,河南武术资源丰富.在汉语国际推广中融入河南武术文化,可以促进河南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这需要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和相关资源开发等工作,可采取的具体传播方式有展演、教学和体验等。  相似文献   

12.
汉语国际推广是目前中国进行对外语言及文化推广的国家战略,武术是外国人兴趣浓厚的文化项目,河南武术资源丰富,在汉语国际推广中融入河南武术文化,可以促进河南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这需要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和相关资源开发等工作,可采取的具体传播方式有展演、教学和体验等。  相似文献   

13.
世界武道变革的先驱、"截拳道"创始人、武术哲学家李小龙自幼随父亲练习太极拳,迁居香港后师从武学泰斗叶问练习咏春拳,后来到美国西雅图学习期间不断学习中西武术,这些丰富的习武经历,为李小龙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美国西雅图留学归国后,李小龙出演《唐山大兄》、《龙争虎斗》等电影,在较短时间内奠定了在功夫电影中的不朽地位。李小龙在武术技击理论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创立的"截拳道"开创了世界武学之先河,在中国武术史乃至世界武术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赞誉为"功夫之王"、"武者之圣"。  相似文献   

14.
正《武术世界》频道隶属于河南电视台,是一个面向全国播出的数字频道,于2006年8月28日正式播出,内容以武术专业知识为主,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武术专业频道。自河南电视台《武术世界》频道推出以来,大大填补了当代中国传统武术栏目的空白。在开创传统武术栏目电视先河的同时,以《名派真功》《说武论道》《武林擂台》等王牌栏目,将最传统、最真实的功夫展现给观众朋友。其中,《武林擂台》这档栏目通过真刀真枪的武术搏击,将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10,(34):78-78
武术技击的最高境界——“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事实在体育竞技中只能通过跤术才能完美地体现。武术界人士都认为,武术的精华在技击。  相似文献   

16.
清初,由于统治者严令禁止少林寺及其他任何寺院的僧人习武,同时还禁止民间习武,对少林武僧和民间武术高手加以严格防范,导致少林寺许多武术高手流落民间秘密传授武艺,这反而促使少林武术从寺院的狭小空间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许多习武之人掌握了少林武术。同时,在清朝统治者禁止少林寺僧人习武的背景下,反而激发了僧人们的逆反心理,少林寺从公开习武转为地下习武,而且进一步将少林武术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奇葩。清初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具有显著的自身特色,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十分讲究"武德",且在佛学和儒家学说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禅武"文化和爱国爱民情怀。  相似文献   

17.
潘燕 《传媒》2015,(21):37-38
2015年4月18日, "中华武术文化全球推广"战略合作签约发布会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ERC东方广播中心与上海体育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启动"中华武术文化全球推广项目".2015年7月14日,莱茵达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签署了《关于体育产业之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在体育产业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普及体育健身知识,传播武术文化的使命和任务.可见,在全媒体时代下,武术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武术类杂志作为传承与弘扬武术文化的重要平台,在武术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之初"国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则致社会个人积弱愈甚",学校大力推广西洋兵操,中华武术有被遗弃的可能。武术界人士发出了在学堂里开设武术课程的呼声,众多民间武术名家走进学堂传习武术技艺,为中华武术的推广提供了多种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9.
牛广 《兰台世界》2012,(36):84-85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宋代,作为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为中国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的发展赋予了鲜明的历史时代特色,为后世中国武术向巅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传播技术的快速革新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正面激励,近年来,我国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新媒体是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传播形态。武术历史悠久,借助大众媒体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但是中国传统武术必须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才能称得上“有生命力的文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利用网络、手机获取体育信息,通过网络视频观看赛事直播,利用微博、微信传递实时信息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一些新媒体已经开始介入武术赛事的传播等领域,但对于武术与新媒体互补发展的效果、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这在实践上不利于武术传播资源的有效配置,限制了武术传播效果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