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隐喻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指出英汉习语中的隐喻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从审美观念、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历程四个方面探讨了英汉习语中隐喻差异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由汉英习语的民族文化特征导致的文化空缺,是当今跨文化交流中人们深感困惑的问题。本文以汉英习语的生成原因与互动语境为切入点,从历史文化背景、生产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与表现手法等层面着手,对如何应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一个正确有效的品牌译名将能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因此,英汉品牌名称翻译已成为翻译界、语言学界与营销理论和实践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市场、语言、文化等视角对国内外有关英汉品牌名称翻译研究的现状出发,分析现有英汉品牌名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可以为英汉品牌名称翻译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4.
疾病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被作为社会文化隐喻的载体使用,这一点在晚清小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晚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主要通过三种叙述视角表现出来:医生的角度、患者的角度、他者的角度。不论是哪一种角度叙述,疾病都是古老中国病体的隐喻,鲜明地表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文化病状的独立思考。疾病隐喻使晚清小说表现出不同于古代小说的鲜明特征,而这些特征都可以被作为中国小说之现代性的构成因素,表明中国小说已经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医典籍向世界推广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是翻译,而翻译的关键是这些文献中隐喻性语言的解读。中医典籍语言最大特点是"取象比类",也就是隐喻性,中医典籍语言中暗设概念隐喻尤其是情感隐喻,而这没有得到阐释者和翻译者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倡导中医典籍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解决中医典籍文本语言的解读之困——较准确理解中医典籍语言里的各种概念隐喻和情感隐喻,以便更好地为翻译中医典籍文化的二语译者提供准确理解典籍的认知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概念映射构成中的灵活性是在具象化和概念隐喻文学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勾勒了一个理论设想,将该解释重任置于受到制约一致以达到最大化的、有着连贯性的工作记忆方面的、与感应模式互动的注意动态上。在关于将时间映射到概念映射的空间域文本中,提供了对这种理论的一个测试。参与分类词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后-前,左-右)对应于过去或未来。当不相关的方位词与后-过去、前-未来的隐喻映射相吻合时,反应更快。而且,当引进一个新的高级任务相关的空间构架的参考时,就采用一种与新构架改变了过去及未来映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指向左侧空间、未来指向右侧空间)的方式,正如该理论预知那样。该研究显示,概念映射是一个实质性的灵活性问题,并通过任务、个人及文化而开放了研究隐喻变化的一个集合区,作为注意力动态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王博 《华夏文化》2013,(1):34-36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个象征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象征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中心联合主办的《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交流展》日前在北京举办,该展所聚集的50位来自中国和比利时艺术家的作品,旨在探讨文化在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存的条件下,中比两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特征。该展2009年10月曾于"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期间,在布鲁塞尔美术中心展出,此次移师中国北京举办,堪称中国和比利时艺术交流的又一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孙歌 《东方文化》2001,(2):78-89
1995年全世界很多区域都在进行对于二战结束五十周年的反思和纪念。在这个年头里,中国和日本的知识界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共同性立场,相反,除了少数有识之外,在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中,中国和日本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回  相似文献   

10.
德籍犹太人心理学家库.勒温的拓扑心理学认知理论认为,物理的空间〔宇宙〕是单数的,心理的空间〔宇宙〕是复数的;物理的空间在动力上是封闭的,心理的空间在动力上是开放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构成的空间,是多维的、开放的、动态的、隐喻的,体现为多种原型,具体化为多种描绘概念的隐喻性认知图形,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这些图形是等效的,它们共同说明、阐述和描绘一个种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个意义。这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美学效应产生的过程,也是这个组诗的艺术魅力所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体现出来的西方传统宇宙论,如果用勒温的拓扑心理学来解释,是认知的、心理的,最终是隐喻的和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上海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研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学科建设、民间信仰和地域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展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方面,进一步向应用性研究拓展。陈勤建、钱炜蕾的《“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动和共同发展》(《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一文提出了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动问题。长三角在民众的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智慧和思维原型上的大同小异,决定了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许多同源性或共同性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的进程令"城市"的界限逐渐模糊,家乡的面貌也不再是童年记忆的模样。继现代化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复感·动观"作为《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学术主题,一方面隐喻人类进入21世纪的当代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技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争取相应的话语权,成为国内译者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的梳理,用实例来说明林语堂先生是如何用音译法来传播中华文化,尤其是对人名、地名、宗教、方言与用语、婚丧嫁娶、拟声词、脏话等方面的把握,同时对现在文化翻译中皆用音译提出自己的观点,旨在为译者处理中华文化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女人佩戴项链,且不论其价值如何,总是能平添几分明艳与富丽,其实,这也是对物欲追求的一种满足。此外,还隐喻着一种更深层的涵意,那就是抒发、寄寓着“祈福纳吉”的心愿。  相似文献   

15.
论傩戏仪式与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傩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傩仪中包含了不少以隐喻方式表达的极具结构性的辩证思维,例如对神的两面性的认识以及仪式对神圣的性行为的表现,本文通过对仪式的人类学意义的阐释,说明傩仪的神秘之面纱背后其实是辩证性极强的人类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6.
蓝菲 《世界文化》2012,(3):18-20
苏珊·桑塔格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女人,她反对任何人对她定性、归类。然而终其一生,她却不知道被贴上了多少标签:"桀骜的叛逆者"、"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每个人都试图概括她,却也永远无法概括她。1968年,她亲身赴越南实地考察两周,发表了世人瞩目的《河内之行》。她重视"形式"、"身体"、"表面",她要将"疾病的隐喻"祛除,将疾病从"意义"、"隐喻"的枷锁下解放出来,还疾病以本来面目。她质疑摄影的真实、可靠性,因为她深知没有人知道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会如何演变,并且还指出摄影有将现实碎片化、将灾难与惨剧美学化的危险。在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颁奖仪式上,面对以色列人,她却针针见血地指出除非以色列人退出占据的巴勒斯坦土地,否则不会有和平。莎士比亚说过:"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然而恰有这样一个女人,一生热衷于与强者为敌。  相似文献   

17.
<正>印度报纸曾在小说《英语,八月》出版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报道中评价道:"如果说拉什迪《午夜之子》是印度英语小说的分水岭,那么《英语,八月》则是它默默无闻的孪生兄弟。"媒体的评价侧面体现了《英语,八月》在印度英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这部1988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依靠独特的"混种习语"收获了数百万读者的关注与喜爱。而它的作者,就是印度本土作家乌帕马尼  相似文献   

18.
《道士下山》是一部充满道家精神意蕴的影视作品。该作品通过巧妙的象征、隐喻的方式、无为的音乐来揭示道法自然的主题。本文以道家的"大音希声"自然乐论,采用板块式的结构,从故事主旨、情节段落、人物关系、背景音乐入手,分析该作品中音乐的"大音""无形"、真朴、淡然特色,以及对作品意蕴的烘托效应。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多元性是世界的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体现。世界的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一体化、数字化与标准化的进程越是迅猛,同时,人们(个人、集团、民族或是国家)越是会强烈地要求保持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价值系统与生活方式,自己的独立性亦即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多元的即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差别性又有共同性。人们需要认识它们的共同性,更需要重视它们的差别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以下的几种模式:以强势文化作为衡量一切文化的尺度,特别是以强势文化的价值系统与思维生活方式作为剪裁取舍一切文化的唯一标准。以世界文化的主宰自居,从而在事实上消灭弱势文化。如白人殖民主义者对于原住民的做法,表现的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它必然引起弱势文化的激烈反抗。一种文化拒绝接收任何新的东西,拒绝接受人类文化特别是价值系统的共同准则;采取人为的封闭战略并且与外部世界持对抗的态度来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足,结果导致此种文化的衰微直至灭亡。这是文化关门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只看到不同文化间的冲突,看不到它们的互补、交流、融合与相互促进。强调文化之间的对立,如宗教与种族战争。怀着各种偏见,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与敌意。如巴尔干地区与中东地区的某些消极情况...  相似文献   

20.
建筑营造作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型结构,承载着华夏文明体系的伦理与信仰。在考古新发现不断涌出的时代,探寻大传统之前的营造原型及其隐喻的"叙事象征"和"符号图式",就成为对文化基因的稽考梳理,必然能够成为激活当代社会伦理的共生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