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论题:什么是全球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成教授:全球史(global history)也叫“新世界史”(new world history),20世纪下半叶兴起于美国。一般认为,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一书是全  相似文献   

2.
全球一体化对历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全球史观的出现,所谓“全球史观”是本世纪中叶在西方史中形成的一种世界历史观念,代表人物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hlugh)和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ianos),麦克尼尔(Willian H.McNeill)等,斯塔夫里阿诺斯1966-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两卷本)是全球史观经典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传染病成为全球史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麦克尼尔和克罗斯比等全球史学家对传染病的研究,从疾病传播来理解人类文明变迁及欧洲扩张,并且提出了"文明病"、"寄生梯度"、"处女地传染病"、"微寄生"和"巨寄生"等概念和分析范畴,为我们理解跨文化接触中的重大历史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欧洲人对美洲扩张与移民过程中,传染病成了殖民者的"生物武器",造成了印第安人口急剧下降和欧洲人对美洲的迅速征服.但我们要警惕这种历史解释中以疾病传播来掩盖武力征服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于沛 《历史学习》2010,(9):38-38
笔者认为全球史应该属于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中国学者讲的全球史应该是中华民族记忆中的全球史。历史记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西方五花八门的观点归纳一下用一句话来概括——历史记忆是历史存在的形式,这是西方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或者说历史的本质内容就是记忆,这是我们把西方各种观点归纳在一起得出的一种结论。其中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是我们强调的是民族的记忆、强调的是群体的记忆,强调的是集体的记忆而不是个别的、个人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一、全球史视角的主张与倾向(一)全球史视角概念的锚定全球史的概念与全球史研究的发展理路密切相关,尽管它仍处在探索阶段,但其基本理念已初露端倪。全球史观念起始于批判"欧洲中心论""维多利亚史观",之后在倡导整体历史观及宏大叙事的世界史书写实践中逐步完善,并以此为出发点建构新的世界体系。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文明互动、跨文化交流、跨区域贸易、哥伦布交换等的解释体系。时至今日,全球史的研究建构了繁复多元的历史观察角度和层叠的历史论述。  相似文献   

6.
"全球史"又称"新世界史",是一个有别于旧的世界史的史学流派。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不断关注用跨国的和全球的方法研究过去,形成了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全球史在普世价值观、历史观、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许多新观点,对传统的教育史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和启示。教育史学者应密切关注国际史学发展的这种新趋势,并考虑如何加以应对,我们可以从全球史视野推进教育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介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思想和治史实践,即他如何以历史上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标准来划分世界历史的各个时期,他对1500-1900年间早期近代世界演变的理论构思,以及他怎样把上述理论思考应用到世界通史教材的编写实践中.文章认为,本特利近年来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尤其是他对跨文化交流及其在世界历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的分析,为在世界史研究和教学领域进一步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史观,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视角,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育,是社会共识达成的重要精神基石。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历史进程与全球史进程呈现复杂的互动格局,对当前国史认同提出了新视角和新挑战,同时也对国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适时转换历史视野,直面"全球史"语境下的国家历史认同问题,树立科学历史观,引导国民达成可靠的国家历史共识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小约翰·威尔斯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汉学家,以研究中国明清史和荷兰、葡萄牙殖民史见长,著作甚多。2001年出版了以全球史观为指导思想的《1688年的全球史》。该书注重细节描写,用细节探寻历史本源,揭示真相;从全球出发,以平等的眼光记述历史的发生,在千差万别中让人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摒弃了先验式的理论阐述;更从历史事件的内在动力与跨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认识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种种的条件与偶然。  相似文献   

10.
在备考复习中,学生经常有这样的疑问:“全球史是不是就是世界史?”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全球史和tU:界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不完全等同。一、全球史与世界史的区别钱乘旦先生认为:关于世界史的定义,向来有两种理解。  相似文献   

11.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倡导“全球历史观”,公正地评价了世界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的文明,注重世界各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有力地批判了“西欧中心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史学价值。他的《当代史导论》出色地贯彻了其“全球史观”思想,其论述为之后人们编纂全球通史和文明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理论。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的"新史观"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史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其"新史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分析李大钊"新史观"的具体内涵,进而揭示出唯物史观与"新史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史虽然在国际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全球史观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方法论,把它与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相提并论确实不很妥当。世界史的研究方法有必要借鉴全球史学者的一些方法论,但全球史不能代替世界史。西方文明是一个既有惊人创造力又有惊人破坏力的文明,它的成就和灾难都是一些“牵动世界全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在世界史的编纂中,用科学发展观重点阐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绝不是“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14.
全球问题的出现使全球治理提上国际合作议程。这一进程与现行的国际秩序发生了很大的冲突,要想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必须对现存国际秩序进行改造或重建。国际关系的演变历史表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革离不开观念革命。要建构新的世界秩序必须首先树立新的观念,包括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大胆地吸收西学改造思想,就历史观而言,一方面,以“不言《新学伪经考》”的新学术突破了早期所深受康有为影响的“三世说”史观,另一方面,他侧重用近代民族国家学说解释历史,建构了以民族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思想;完成这一转变的学理则是以“人群”的进化观念,改造康有为“政制”、“文教”进化“三世说”变革中国的历史观,并在建构中赋予了民族国寡为突出特征的史观,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史界之革命”。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的学术史方法论成熟于其学术与思想活动的过程之中。他的学术史方法体系有两个核心观念,即学脉和宗旨。黄宗羲继承并发展了已往具有学术史性质的作中的同类概念,因而才成就了黄宗羲在中国传统学术史土的地位。黄宗羲之有此学术史方法体系有其社会和个人根源,此种方法对于今日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史观"作为国内外史学界高度关注和热议的话题,是史学工作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认识世界历史及其变化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倾向。作为反映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发展变化的世界当代史,在教材内容和体系还相对陈旧的状况下,用"全球史观"构建教学体系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全球史观"的思维方法思考战后世界历史和当今世界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具有世界意识和全球视野的人才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学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归有光的散文理论论述了文章的起源、特性和功用,地位和价值,继承和发展,创作的独创性,作者的修养等问题。它揭示了文章的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巨大表现力;强调文章的生命力能与历史社会共生长相始终,其地位和价值取决于自身的贡献,而非权势所能支配;继承和发展散文要有“自知”、“自得”;为文要勇于独创,自抒己见;作者应努力扩展生活阅历,涤除不良习气,立定脚跟不徇于人惑于俗。这些主张对明清散文的进一步发展都有过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9.
章就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史体系的基本问题——历史观问题、“中心论问题”、历史分期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提出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史体系,就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综合考察世界各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共性和个性,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历史趋向为出发点,构筑起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文学史的研究一直是整个文学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富有学术意义的话题。本文是一篇史料述评性的文章,主要集中评述1985-1988年间关于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诸种观点。那既是一个对当代文学史讨论相对集中的年代,又是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参照价值的观点的时代。将这些观点在这里集中评述,可以使我们重回那个时代的语境,或许会激起我们关于文学史写作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