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  相似文献   

2.
"找规律"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在教材中出现的新单元.苏教版教材主编王林先生曾针对这一内容明确指出:"'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展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细读这段话,我认为: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发现""探究"规律的过程上,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事物中存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里是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发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与学习主体的潜质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找规律"(一一间隔)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探索与体会。"一一间隔"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旨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排列的特点和规律,学会应用规律解  相似文献   

4.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这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  相似文献   

5.
一年级下学期,我上了一堂"找规律"的数学公开课,颇有感触,现将教学前后说与大家共勉.   一、课前的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找出一些直观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年级下学期,我上了一堂"找规律"的数学公开课,颇有感触,现将教学前后说与大家共勉.   一、课前的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找出一些直观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小学奥数中经典的植树问题,主要让学生经历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感悟其中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找规律的教学不局限于使学生知道规律,找的过程及方法也要得到凸显。有形的间隔载体渗透着无形的对应思想,教师如能适时引导学生紧扣“对应”找规律,学生则能“等闲识得东风面”,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灵活运用不是难事,知识在他们的头脑里才会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8.
【课题】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正>【课题】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10.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究竟是道具还是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免不了要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究竟是道具?还是主人? [案例]人教版一、二年级"找规律" 在一年级、二年级中都有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听了两节课,两位授课教师都有一处相似的教学环节. 一年级"找数字间有什么规律",教师让5个学生举着数字牌,让学生观察数字的特点,思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找学生把这5个数字按照规律排一排. 二年级"找图形间的循环规律",也同样找了4个学生,让每个学生举着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一列会怎样变化,然后找学生把这4个同学摆一摆.  相似文献   

11.
<正>不久前,有幸观摩了市教研员张平老师教学"找规律"一课,我们看到的不是教学的标新立异,而是张老师对教材深度解读后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别具匠心的设计,这样一节厚实而灵动的课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在有趣的情境中触及知识本源"找规律"一课听过多次,很多教师都能在教学中突出"找"的作用,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找两种物体的个数上,注重"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  相似文献   

12.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够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皮亚杰说:"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因此我以学生的"找"为主线,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产生"找"出规律的需求的同时能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使数学智慧在寻找中诞生.  相似文献   

13.
张平 《江苏教育》2012,(34):70-71
听了很多老师教学苏教版的《一一间隔排列规律》,也听了一些老师教学人教版的《植树问题》,感觉老师们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例如,好多老师在教学《一一间隔排列规律》时,把教学重点放在观察教材情景图上,让学生发现"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的数量比中间物体多1"上,当学生发现了这个  相似文献   

14.
【学生问题】在一次苏教版四上《找规律》一课的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研究三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并得到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多1以后,教者为了拓展与完善学生的认知,出示下面的小棒与圆片排列图:教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与教材中三组物体排列的不同,从而突出首尾不同时两种物体个数应该是相等的。但事与愿违,教者在出示小棒与圆片排列的图后,提问:图中小棒与圆片是怎样排列的?学生没反应。师追问: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相似文献   

15.
<正>苏教版小学数学"找规律"这一板块内容以分散渗透的方式进行编排,在四、五年级教材中共安排了四个教学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寻数、式、形的变化规律。"找规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着眼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尝试,探寻"找规律"板块中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力争使学生得到最大化的收获和更大的发展。一、由表及里——用表述让规律更明晰学生只有真正弄懂规律的内容,他们才能运用规律解  相似文献   

16.
一年级下学期,我上了一堂"找规律"的数学公开课,颇有感触,现将教学前后说与大家共勉。一、课前的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找出一些直观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中,我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  相似文献   

17.
怎样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行"真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弹力和弹簧测力计"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弹性、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定性体会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的关系,定量探究外力与弹簧形变的关系,积极地应用新规律,培养学生对陌生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华章》2007,(11)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让头疼的一种类型,对找到方法的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但对于有些学生就很困难了,找不到解决的"钥匙"犹如题海捞针。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好策略。所有解决问题的题目中都有数量关系,只有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一:这是一位新教师的展示课,上课的内容是某版本五年级的"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物体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规律和行星运动的本质原因.从此把地上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统一了起来.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应用有:根据其规律发现新天体,测量天体质量,计算天体密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同时也是现代空间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是高考的热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普遍反映公式变化较多,各种关系复杂,但在教学中如能让学生分清下述一些相近或相关的概念,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