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备受青年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从后亚文化理论及其语境出发,通过'符号表达'仪式展演'与'线上狂欢'三个层面探析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网络'丧文化'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可能简单地一笔抹煞,应对其作客观评析,但其背后潜在的价值虚无主义、犬儒化倾向与自恋主义也需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2.
许可心  王彦丰 《今传媒》2020,29(3):80-82
"丧文化"是一种由新媒体平台承载传播,在当代"90后"青年中盛行的带有颓废、悲伤、绝望等情绪色彩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它反映出一种青年人所共有的精神特质。其广泛流行的背后既隐藏着一系列现实因素,又存在着多种心理诱因。如何理性审视"丧文化"的快速生长,探求社会飞速发展下青年人心态变化的根源,积极寻找"丧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以主流引支流,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十万个冷笑话》是近年颇受瞩目的网络动画,由此衍生的动画大电影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十万个冷笑话2》大电影延续了网剧系列的独特风格,表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对传统、经典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再创造。这些特征呈现的网络狂欢解构了宏大叙事,背后体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言说与认同,为我们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葛优瘫"表情包的走红,"丧文化"逐渐成为2017年的热词。随后,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引发了丧文化群体的强烈共鸣,成为青年群体中一种独特的亚文化风格。这种风格是通过"拼贴"和"同构"的手法,运用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达到了对现实社会中困境的想象性解决,是青年人对挫败的自嘲,是对"心灵鸡汤"的温和抵抗,他们以此达到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魏韬 《青年记者》2017,(32):28-29
2016年9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引导年轻人远离“丧文化”侵袭》的社论文章,首次使用了“丧文化”这个概念——流行于青年人中间的“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形式.①此后,“丧文化”便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形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本研究通过网络田野调查法观察“丧文化”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符号特征,并结合具体的“丧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和探究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丧文化”的传播过程及相关特点,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瑞 《今传媒》2020,(2):56-58
本文以"天府事变"组合的嘻哈说唱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社区——百度贴吧、网易云音乐、微博等进行网络民族志观察,基于文化研究、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等相关理论,重新审视青年亚文化的嘻哈说唱,对其进行符号再现与解读,探求"天府事变"说唱文本中的话语秩序,并对嘻哈说唱风格背后的意义进行解读。同时,通过嘻哈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探讨嘻哈亚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亚文化是一个群体或部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和文化权力的抵抗,开拓了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了文化话语权。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本文探寻了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女汉子"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显示出女性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互联网时代,以"女汉子"为中心的符号体系的流行,表达特定虚拟社区的亚文化群体对于主流文化的犬儒式抵抗。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女汉子"现象揭示了当前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功能进行重构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2):58-62
恶搞文化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借助网络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恶搞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样式,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同时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恶搞传播的是一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表现出一种抵抗的精神。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从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恶搞文化进行解读,探索恶搞文化表象下的一些深层次规律,通过对些深层次规律的把握,辩证的看待这种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1.
"凡尔赛文学"指的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式的低调性炫耀话语体系.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凡尔赛文学"从亚文化圈层迅速扩张,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无法忽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符号化、自我矫饰、形大于实是"凡尔赛文学"最为明显的文化表征.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戏谑的姿态消解阶层冲突与身份焦虑."反凡尔赛文学"的抵抗性生成昭示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中寻求属于自身的话语塑造与话语表达方式,用一种温和的反叛方式完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2.
"佛系青年"作为新媒体时代亚文化的新表征,不仅包含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单向误读与归顺,也有传统文化反向于亚文化的引导与招安。以"佛系青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佛系"与"非佛系"青年的综合对比,概括出当代"佛系青年"所持态度及理念的主要特质;同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佛系"亚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亚文化已成为网络消费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娱乐性和颠覆性。青年作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是网络广告营销的主要对象。尤其是网络视频广告的制作中,典型地体现出亚文化作为商品符号的植入。本文从网络视频广告的消费特性入手,从内容与形式创新分析网络视频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导读】在2020年的文化研究版图中,青年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五彩斑斓的亚文化仍以其鲜明的在场感和无与伦比的喧闹吸引着学者们的目光。网络亚文化、邪典电影、游戏亚文化……种种风格融合互渗,共同显影出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全新可能。一直以来,青年人如何体验社会,以及他们如何表达这种体验。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16):65-7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多元文化格局的演进与互联网文化的勃兴,伴生出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青年亚文化新形态。年轻人凭借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对现代性价值的适应获得了在主流文化中更大的话语权,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体社会文化价值创建的过程中去,表现出更富杂融性、多元性、虚拟性、流动性的新特征。本文以网络字幕组为研究对象,从产消合一的迷文化生产、崇"恶"又尚美的狂欢旨趣、身份的流动混融与球土化生存之姿三个方面透视展现新媒介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群体新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6.
袁潇 《新闻通讯》2013,(3):26-28
青年利用手机建构并维持社会网络,在数字空间演绎真实性的社会交往,对社会时空系统进行重新认知,但也会因过度依赖手机接触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障碍。青年利用既有亚文化系统中物品的移植和意义的篡改来实现拼贴,产生新的意指,从而选择和其他群体产生隔绝。手机的媒介融合特质,赋予青年文化自主生产创造中的更大权力,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抵抗主流文化的权威主义与精英主义。青年在手机消费中注重风格与符号的表征,手机成为自我形象的外化,但亚文化风格随即被商业市场收编,成为大众的流行时尚。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环境下诞生了晒客这一群体,尤以青年为多。因其青年属性,在抵抗与反叛、标榜与风格、归属与认同的动机驱动下催生了表达方式和内容的持续创新,建构了蔚然繁盛的“非主流”文化符号:生造词、图文合体、戏谑,以及其背后的“精致主义”“标签主义”,形成了晒客表达方式与线下传播的沟壑与交融,促进了青年亚文化的族群化、潮流化与价值化,并因此对主流文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孕育了新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成长,粉丝文化因其覆盖范围广泛、群体实践形态各异、对形塑青年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对其渗透和引导成为题中之义.粉丝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主流意识形态以"嵌入"代替"收编",发挥偶像的中介作用,针对不同粉丝群体的行为特点,采取不同嵌入路径,即"加冕-挪用"路径和"钳制-妥协"路径,并分别以王俊凯探访最高检和"227大团结事件"为例进行结构和过程说明.  相似文献   

19.
陈顺婵 《视听》2023,(3):66-69
网络广播剧与猫耳FM中深耕二次元领域的亚文化特性相结合,吸引了青年群体的关注。在他们使用猫耳FM收听网络广播剧时,形成了后现代时期青年群体以网络广播剧为链条的自由出入的流动场景、以仪式展演作为生活方式塑造文化身份、通过新式部族形塑虚拟自由文化共同体以及亚文化资本与资本合作突破次元的具有后亚文化特性的行为现象。由此,在了解当代青年文化的关注热点,促进我国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和行为方向的积极引导时,也可以探索扩大网络广播剧传播范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社交网络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深入剖析"丧文化"产生的原因、传播机制及对青年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就"丧文化"对青年成长和社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