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从细微的地方 ,通过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 ,使作品中的人或物显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使被描写的对象血肉丰满、形象鲜明 ,并得到艺术的升华 ,使之成为“典型”。成功的细节描写 ,不但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情节的发展和主题思想的表达 ,而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大有反复咀嚼而余香未尽之感。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往往离不开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的《故乡》就是一例。《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 ,农民日益破产的情景。为表达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2.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小说题材的范文之一.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农民日趋走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闰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为解读《故乡》的主要任务,本文作者试图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做一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故乡>是鲁迅先生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1919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浙江绍兴接母亲,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哀,于是写了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4.
《故乡》是一篇很成功的短篇小说,具有鲁迅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对比是它的突出特点。小说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5.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选自《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提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故乡》中以“老屋”“香炉”“狗气杀”为载体表现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图景。老屋的变卖易主折射出中国农村社会的解构与重生;香炉表现出封建等级观念与迷信思想在中国农村社会的传承;狗气杀表现出中国农民勤劳吃苦、坚韧负重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祝福>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既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当时绍兴农村的祭灶、过年、祭祀、婚姻、守节、鬼神信仰等民俗风情,折射出封建民俗文化对人们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故乡》是鲁迅先生第二部描写农民的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语言含蓄蕴藉,尤其是其中的景物和肖像的色彩描写,寥寥几句,就勾勒出故乡的萧条与冷落,表达出一种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之感。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说《故乡》的主题,全日制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第408页注释中作了这样的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国上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我认为反《故乡》的主题局限在“农村”、“农民”上的概括是片面的。《故乡》应是旧中国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柳笛和榆钱>是语文S版第六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里的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  相似文献   

11.
说起故乡,我们会想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而那些离乡背井的人,最常想起的便是故乡的风土人情,每当回忆起故乡的特产小吃,没有不念念不忘的.文学家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他从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绍兴之后就几乎没有再回去过,他的散文作品就常常回忆起故乡的特产,他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呐喊>、<彷徨>重在表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其吃人的手段就是社会舆论.而社会舆论的吃人力量在小说中是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出来的.因此,只有理解了这两部小说集的场景描写,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3.
<故乡>一文是初中语文各种版本教材必选的经典篇目.如何才能把名家名篇教出精彩,教出亮点?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窠臼,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问题设计.我以为对<故乡>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式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边城>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自然景物的人格化的描写.在作品中自然景物成为作者关爱故乡人民命运之情的媒介,成为作品人物抒发内心情绪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我解读】 《故乡》是鲁迅深情描写旧中国农民生活的力作。小说写于1921年1月。为了揭示辛亥革命后旧中国社会和民众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鲁迅采用对比手法,抓住小说主要人物二十多年来发生质变的细节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就对<金瓶梅>中程度副词"十分"进行穷尽式的考察,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从句法、语义、句式等角度进行共时描写,同时从历时的角度与现代汉语中的"十分"进行比较,以勾勒出程度副词"十分"在<金瓶梅>中以及近代汉语末期所呈现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17.
鲁迅著名小说《故乡》的主题是什么,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注释上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篇小说以‘我’回家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二十年来报刊上提到《故乡》的主题时基本上也都是这么说的。但是,这几年来教学《故乡》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个主题是有片面性的,值得商榷。因为,倘若这个主题成立的话,作品里至少有下面两个问题不怎么好回答: 1.主题是农民问题,杨二嫂这个小市民形象不是游离于作品主题之外么?小说用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写她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三唱>是杨骚写于1936年的诗,以地理入诗来抒发对故乡、祖国的情感.而地理入诗的方式在中国诗篇中往往传达出浓郁的爱与人生漂泊的经验.本文将从<福建三唱>入手,分析古代、现代和当代经典诗歌中地理入诗的文化因素以及历史语境,阐释诗歌中地理描写的特殊意味.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0.
陈灿是清末云南的一位重要官员,辛亥革命后,陈灿离任归里,将宦滇时的文稿选编为<宦滇存稿>.<宦滇存稿>向来以研究相关问题的原始资料而著称,是研究晚清滇中、滇南社会历史较为珍贵的资料.该文试对<宦滇存稿>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介绍,并对<宦滇存稿>的史料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