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僧寺藏尼经、女尼潜居僧寺、女尼布施僧寺、相互纳赠与助葬、僧团的集体活动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敦煌僧寺与尼寺之间的往来关系。  相似文献   

2.
禅林寺院经济是以僧众集体所有为主,兼有某些公有、私有性质的特殊经济形式,其间保留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及与小农经济和现代社会不断相适应的鲜明特色。传统寺院经济在僧人不为寺产拖累,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回报社会,加强僧团建设和科学民主管理等方面对于现代寺院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10世纪敦煌寺历所记三窟活动马德敦煌文献中,有一批9、10世纪时敦煌寺院的“入破历”类文书(本文简称寺历)。文书所记,为寺院各项活动中有关食品、纺织品、纸品等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在石窟上的活动,是寺院僧徒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这些寺历所记支出项目之一。寺...  相似文献   

4.
归义军时期莫高窟与敦煌寺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义军时期莫高窟有寺院,称“大圣仙岩寺”,此寺院是僧官“勾当三窟”的治所,负责管理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三窟的日常事务工作;此寺为中等寺院,常住约为二十人。在莫高窟常住的除本寺僧人外,尚有敦煌其它寺院派住莫高窟的僧人,即所谓“住窟禅师”,负责管理各自寺院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此寺有固定的寺产和收入,其来源除了寺院正常的收入外,还有敦煌其它寺院在固定时间给莫高窟上缴的有一定数额的财物,各寺院要进行“纳官”。该机构组织各寺院在三窟进行如印沙、燃灯、转经等活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四川省成都市一座藏传佛教尼众寺院——铁像寺的田野调查报告,从寺院的历史起源和形成背景、寺院修行、寺院组织及戒律几部分进行的调查。特别是对铁像寺为藏传佛教尼众寺院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状况作了比较详细的田野调查。本文的调查资料可供宗教部门、妇联部门以及佛教领域研究、妇女研究、社会性别学等研究者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6.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中的客僧有的来源于敦煌当地僧团,有的来源于敦煌以外地区.前者体现了敦煌佛教僧团是一个整体,僧团内部人员可自由流动.后者体现了敦煌与其他地区的政治往来和佛教交流.敦煌寺院安排外来客僧的住宿、饭食,同时也要统计主客僧人数并上报僧团,以便佛教僧团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是佛教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作为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佛教,其整体上呈现出衰微与变革之势。寺院僧人无法维护其寺产,寺产经常被社会各种势力侵夺,业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民国时期寺产被侵夺的方式大概可分为外部侵夺与内部侵夺两种,以外部侵夺方式为主。民国时期的寺院僧人对寺产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其维权主要是通过佛教组织,并借助法律诉讼工具。  相似文献   

8.
中古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寺院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寺院组织管理者主要有上座、寺主和维那统领。僧官作为朝廷设立的官职,负责总领全国的寺院管理和佛教事务。寺院每年年初都要对财产进行审计,前后任交接更是如此。寺院的慈善事业属于寺院开支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赈灾济贫和医病。正因如此,佛教寺院经济才得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敦煌寺院经济文书展示了当时敦煌寺院经济管理的许多信息:全体僧众行使经济监督、审核权;沙弥可担任寺院的重要经管人员直岁;敦煌寺院经济实行集体管理;僧官任职须经僧众民主推选;寺院僧官的辞职、免职也须经徒众同意;当僧众和都僧统的意见相左时,都僧统往往也尊重僧众的意见;普通僧众和依附阶层可向僧官申诉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僧官任职期限短,轮流替换。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知,敦煌寺院经济管理具有明显的民主色彩,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其他地区寺院经济管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一般把祭视神灵的场所统称为庙。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道教的庙宇统称为官观)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院”。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称作“庵”。唐朝规定,创建寺院要向政府申请,得到许可,方准兴建;寺院的名称也由政府颁发。此外,当时也还有许多人私造佛堂,这一类就是所谓的招提、兰若。各地有多少招提、兰若,那是根本无法弄清楚的问题,就索性不去管它。本文所称寺院是指前者。(旧唐书·职官志)说:‘“天下寺有定数。”那么,这个“定数”究竟是多少?史籍中为我们提供了四个数字,唐太宗…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佛教僧团规模有了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众多典型的佛教僧团,开始了中国化佛教僧团的发展。道安于恒山建寺传教,组建僧团,其时僧团管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常宣法化;二是以德自任;三是不依傍时流。在襄阳十五年,道安实施了两大措施:一是决定沙门以释为姓;二是译传戒律,制定中国化的僧团制度。在处理僧团与世俗政权之间,道安则确立"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与"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原则。  相似文献   

12.
开化寺是元氏县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寺院。开化寺兴盛于金元,这一时期寺院多次修缮,存留石刻众多。这些石刻清楚记载了寺院的历史沿革、建筑维修记录以及整体的空间布局。元代开化寺以山门、佛殿、法堂、丈室为中轴线,“宗派之院”分列左右,寺院布局规整,生活服务设施完备,为探讨汉传佛教寺院金元时期空间布局的特征和演变提供了详实而精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距香格里拉县城5公里,背倚佛屏山,俯临广阔的坝子,占地面积500亩。松赞林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远眺松赞林寺,整个寺院依山而建,扎仓、吉康两主寺建于最高点,居于全寺中央,坐北向南,为藏式碉房建筑;并有部分建筑拱卫周围,还有五百所僧舍,错落有致地建于山脚下。布局上,周围筑城垣,设置望台、哨楼、碉堡。寺院与僧舍的外墙上部均以赭红涂之,而下部分涂以淡淡的黄色。神鸟在寺院的上空盘旋(乌鸦被藏民尊为神鸟),主寺金顶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分外夺目。巍峨耸立的松赞林寺,在湛蓝…  相似文献   

14.
西域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产生的西域寺院经济更是佛教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西域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管理模式和财产审计,对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森 《家教指南》2006,(5):107-109
唐代敦煌寺院中的僧人为僧、尼等赠送物品所用词汇多用"助供"、"助"(吐蕃占领时期);而五代、宋时期不见用或少用,但这类形式依然存在于寺院和民间,形成一种民俗活动,展现了唐宋时期敦煌寺院内外的一些赠纳习俗和互助活动.  相似文献   

16.
郁晓刚 《家教指南》2016,(5):92-100
会计凭证是敦煌寺院会计文书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与诸色入破历、入破历算会牒等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会计文书体系。敦煌寺院的会计凭证种类多样。本文对判、施舍疏、取抄署、契据等几种会计凭证的形制特点及其在会计核算活动中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具体辨析,指出敦煌寺院十分重视会计凭证的制作、整理、审核与保管。会计凭证发挥了记录收支、控制出纳和为编制账簿、会计报告提供依据的重要作用,是敦煌寺院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体现了敦煌寺院财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17.
唐长安大荐福寺、西明寺、慈恩寺、青龙寺等寺院规模宏大,高僧云集,佛事活动频繁,是极具影响力的大寺。中宗时期,大荐福寺是国忌行香和国忌设斋的重要场所,特别是祈雨和供养佛牙等大型活动,频繁在荐福寺等寺院中举行,这些大寺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些政治功能,与执政者发生着或隐或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建立完善的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劳动报酬占比偏低、最广大人民获取资产要素收入机会有限等问题,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改革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要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致富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大原则下,实行国民收入分配适当向居民收入倾斜,保证劳动报酬收入的正常较快增长,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分享全民和集体财产收入的权利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伏牛山云岩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云岩寺现有的两块明碑的基础上,指出云岩寺的确是伏牛山上一座五脏俱全的规范寺院,云岩寺碑是明代寺院为了争夺寺产所做的一种图存的努力,碑中所记的僧人与他人争夺庙产的过程与来龙去脉,以及官府的断案等最后结果,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当时伏牛山佛教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进入研究政教关系的一面。现在学术界对伏牛山的佛教还没有研究,本文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史实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