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子哥哥:什么是"具足"呢?听上去好像一种小动物的名字呀。糖果姐姐:回答错误,"具足"是日本人对武士铠甲的称呼。看,武士穿上它,从头到脚都防护得严严实实,是不是很神气呢?东子哥哥:不过我想……穿着它一定很重吧,说不定连路都走不了了!什么是"武士"?日本武士是日本的精英武装力量,就像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日语里"武士"意思是"正在服役的人",武士制度在日本存在了700年。1600年日本统一后,他们不再打仗,但漂亮的盔甲被继续用于阅兵和正式访问。1863年,军队放弃了这类盔甲,士兵们穿上了欧洲模式的制服。  相似文献   

2.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文化果实。它随着武士阶级的形成而出现,经历日本中世、日本近世、日本近代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以制度化为内容支撑、道德化为外在表现、信仰化为精神核心的结构特征。随着日本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武士阶级的消亡,武士道作为一种制度不复存在,武士道信仰却成为日本民族的精神资源,仍然影响着现代日本和日本人。  相似文献   

3.
我的梦境:我梦见两个日本武士在比武,其中一个人好像就是我自己,如果我输了,那个日本武士的女友就可能与他结合……忽然发现那个日本武士的女友变成了我自己……并且在山坡上竭尽全力地往上爬……后来那个日本武士终于被我打败了,并且我看见那个武士被绳子吊在空中……再后来那个被打败的武士的师兄在练功,看上去很残暴的样子,手上戴着两个护钩,一只手高举,另一只手拿着钩子钩在日本武士的腋下,准备把他拖走。这时日本武士的女友到了,奇怪的事出现了,这时我又变成了武士的女友,日本武士的女友却变成了班里刚转学过来的男同学……释梦师说:在…  相似文献   

4.
伊俊鹏 《承德师专学报》1994,14(1):40-44,57
略论日本武士的兴衰伊俊鹏日本的武士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武士出现在庄园制建立之后。经镰仑幕府、室叮幕府和德川幕府而得到发展,德川幕府后期武士的作用下降,明治维新后逐渐衰亡。日本土地的私有化是日本武士产生的原因。公元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在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5.
武士教育在古代日本的教育中长期占主流和统治地位,对日本教育的历史传统具有全面影响。在对日本武士教育历史发展过程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武士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的结论。这种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武士教育具有崇实、善变、开放和注重教学过程等特点,有利于日本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但由于明治维新没有清算武士职业道德教育中封建性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导致了日本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近代化改革成果的毁灭。  相似文献   

6.
武士是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阶层,武士文化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广为传播的文字:“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  相似文献   

7.
德川时代的武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川时代的武士无疑也是德川时代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本文认为整个武士阶级既是荣耀的特权统治阶级,也是脆弱而贫穷的统治阶级,同时又不是土地所有者阶级.一、荣耀的特权统治阶级德川时代的日本社会,依然处于军事封建贵族统治之下,等级森严,排列和巩固了全、农、工、商这个日本封建社会的金字塔。立农工商之别如同男女老少幼之别一样,都是绝对不能转换的.“近世社会是以土农工商的身份制度为基干的社会,武家是基本的统制阶级”[1].立即武士,是军事封建贵族和绝对的封建统治阶级.当时日本约有武土础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约有200…  相似文献   

8.
日本武士所创造的武家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有"武士宗教"之称的日本禅宗从产生之日起就同武士政权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镰仓时期逐渐形成了"武士好禅"的时代特点。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武士的行为,启发了武士的生死观,指导了武士的武道修习,深深影响了当代日本人的国民性格、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武士道是大和民族的灵魂,是日本民族的象征。纵观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从初期的武士集团,发展为融入了儒教思想的武士道,到弘扬至今的武士道精神,无不贯彻了为统治者、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如今它做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世人所熟知。所谓武士道是武士应遵守的道...  相似文献   

10.
刀法     
话说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三国武士比赛。只见俄罗斯的武士拔出刀一挥,把裁判放出的苍蝇拦腰砍为两段,裁判给了他80分。这时日本的上来,拔刀后,裁判给了90分,他把苍蝇的翅膀砍下来了!  相似文献   

11.
王钦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26(4):100-101,110
日本人非常关心人的生死这一问题。日本作家常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死无常和人生无常这一主题。志贺直哉是雄踞日本大正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之一,他不仅是白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心境小说"的泰斗。并且被日本人称为"小说之神"。其小说大都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享誉日本文坛的"心境小说"之代表作。这篇文章深刻地反映了志贺直哉生死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日本电影中强烈的死亡美学色彩使其在亚洲乃至世界电影界别具一格,对死亡的思考与书写不仅是传统思维与审美倾向的选择,更凸显了日本人理性反思与哲学思辨。电视剧作为同以视听艺术为基础的文化产品,无论在取材上还是叙事上都深受电影的影响。我们将日剧中涉及死亡的题材进行一个梳理分析,便可清晰地看出死亡是如何进入生活化的叙事表意空间,如何成为表现当代人生存现状与情感世界的叙事手段,展现出特有的叙事方式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日本女作家以其饱满的创作热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于日本坛,大有复兴平安时代女作家鼎盛繁荣局面的趋势。章从女作家作品中常见的死亡主题出发,挖掘死亡蕴涵的化和审美意义。死亡母题一方面体现了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女性对爱与性,死亡与生命等重要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无常观与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相接触,不断冲突、磨合,与其他众多要素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日本文化中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从日本古代文学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无常观主要表现在其忧患意识与生死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大量出现关于"死亡"的描写,村上通过描写人物的死亡,来表达一种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同时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给生者新的感悟。这在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日本“武士道精神”是“大和”民族特有的道德规范体系,自11世纪产生伊始就成为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范式且统摄着日本民族的文化苑囿。为此,日本武士倡导以儒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伦五常”的道德教义为设身处世的思想寄托;以佛教禅宗“生不可喜、死不可悲”的教化作为忠贞献身的精神慰藉而涤除生死、惟命是从;以神道教的情感纽带奴化忠诚道德而追从主翁、舍己奉君等,从而建构着日本“武士道精神”演绎的生命旨归。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曾两次沦陷。日军的烧杀抢掠,造成了广西医药的巨大损失,破坏了广西刚刚建立起来的医疗体系,加剧了广西民间缺医少药的严重局势。人口的大量死亡,使得传染病流行,社会陷入极度危机。  相似文献   

18.
爱与生的永恒——谈川端康成的"轮回转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为了寻回失去的亲情和爱情,青年时期的川端康成认同了佛教“轮回转生“的世界观.这一人生观的确立,不但使他在心灵上获得了爱与生的永恒,而且还使川端文学与日本传统美建立了密切的内在关联.恰是在表现民族性上,川端铸就了文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自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它所宣扬的"无常观"、"生死一如"等思想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及变容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佛教的葬礼、日本人生死观中的佛教色彩及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渗透及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者大槻干郎认为,隐元大师终老日本的原因,是因为清廷实行闭关锁海政策.本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隐元大师终老日本的原因并非由于清廷锁海政策,主要是其持鲜明的的抗清复明誓不降清态度.由于反清复明无望,他以遗民僧身份终老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