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金丽 《辅导员》2013,(18):53-5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2.
杨维奇 《辅导员》2013,(12):53-5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可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从教材、学生的生活、社会等几个方面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一、立足教材摇开发整合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图文并茂,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之一。但是,就教材教教材仍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教材的开发和整合。如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时,教…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教学开放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贤 《教育学术月刊》2003,(12):37-38,4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我们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教学生的目的是让他们能很好地融入生活,走进社会。少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儿童树立真、善、美等正确的道德观,信仰等还是等孩子长大后自行选择,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绕不开宗教问题,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中专门涉及宗教的只有五年级下册《崇尚科学精神》一课。有幸听到《崇尚科学精神》一节公开课,教师上得非常好,学生也配合得很好、很热闹,学生对邪教、封建迷信也义愤填膺。但遗憾的是教科书和教师始终没教学生如何辨别  相似文献   

6.
孙民 《湖北教育》2006,(3):39-40
在新课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而是通过与教科书平等对话,以求得专业支持。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与教材对话,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用教材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实施深刻地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不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教师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一种文本,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笔者在《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品德与生活》新教材就像一位既具有一定理论的高度又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不断地为我提供专业支持,让我在教材的引领下,和教材一起走进儿童的生活。下面就谈谈我在理解与运用教材的实践中,全面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自觉性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每个教师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品德与生活教师,面对的是刚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儿童。究竟如何认识、看待、评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或者说,这些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究竟占有何种地位?这些极为敏感的问题,关系到儿童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涉及师生之间会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教师能否从内心深处妥善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并确立起相应的信念,将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功或失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核心是要珍惜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可从以下四点剖析其要义。  相似文献   

10.
朱秀丽 《海南教育》2014,(18):59-60
小学低段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所用的教科书是《品德与生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版本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应运而生。通过比较各种版本的教材,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图文并茂。同时,这个特点也引发我们的思考:书中的“插图”多少合适?如何才能更接近儿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陈丽英 《成才之路》2009,(27):63-64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教材不但是学生阅读的课文,而且是师生对话的文本;二是新教材不是纯粹的知识载体,专供教师“教”的,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材;三是新教材没有简单化地呈现由编者预设的唯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引领下,遵循生活的逻辑,坚持生命叙事的方式,以儿童为主角,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编写的教学文本。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重构教材,有利于将静态的文本激活,产生出有效的"溢出",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那么教师如何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走进课堂,让教学产生出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呢?我想,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文本,实现与教材的同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活用教材资源——肥水不流外人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排体现了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教材中有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文本内容负载了多种教育指向性功能。任何教材都是内含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和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仍难免会出现与学生生活不相符之处,但是新课程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意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词领会编者意图。  相似文献   

14.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从儿童的实际生活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因此,我们教者在实践教材文本的过程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智慧、灵活地整合教材文本,将文本资源同化为自己的教育智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赋予静态的文本资源以鲜活的生命张力,以此适应学生道德生活的发展需求,让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学生、教师、文本资源、教学手段等课堂诸因素实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人教版)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教学应做到“兴趣先导,教学跟上,寓教于乐”,那么,如何让学生喜爱它并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活水,为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呢?  相似文献   

18.
杨翠英 《云南教育》2004,(19):44-44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从课堂扩展到家庭及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有一定的开发性。对于教科书的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讲到“本课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老师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