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解释学的奠基性著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从三个方面对主体论哲学展开了批判。在美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提出了艺术作品本体论;在解释学领域,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非主体对文本的一种主体性行为,而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语言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工具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由此,伽达默尔把现代解释学引向了解构之路。,  相似文献   

2.
美学必须经受语言分析的洗礼方能浴火重生,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所提供的语言分析方法是美学得以更新自身的契机,只有将美学研究彻底奠基于语言分析上,才能完成美学中的“语言转向”.相比较而言,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方法对主体论美学的批判虽然有力,但从理路上还存在不彻底之处.因此,转向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所开辟的美学语法道路是必然之理;由解释学美学“拐”入语言学美学实乃学术思考的自然之果.  相似文献   

3.
现代解释学的出现是20世纪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出现给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现代解释学重要人物的德国的伽达默尔和美国的赫什,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解释角度的差异在艺术文本的理解方面存在开放与封闭之别,在解释的历史意识方面存在"历史相对主义"(即"效果历史")和历史的回归的不同,在艺术语言观上有着本体论和载体论的关于语言的体用之争.只有注意西方关于解释学美学思想中的这种不同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得以科学地建设起我们民族特色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望文生义地认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也是一种读者中心理论,这是20世纪西方美学史研究的一个严重失误。本文希望通过对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详细分析,还其理论一个真实的面目,认为伽氏的美学研究是其本体论哲学解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他的思想理论中三个关键词的分析,认为无论是他对理解的历史性的强调,还是对艺术游戏本身特点的着重论析,最后都落实到对真理的关注,并通过对存在真理的关注,使艺术的意义得以开启。这其实才是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6.
现代解释学的出现是二十世纪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产生对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对现代解释学的两上重要人物伽达默尔和赫什的解释学美学思想,从艺术本理解、解释的历史性问题以及艺术语言观三个方面作一比较,找出他们解释角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邱国红 《海外英语》2011,(13):255-256
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促进了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美学的产生,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尧斯的接受美学和文学解释学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也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对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理论的形成,也具有潜在的启发作用;另一方面,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催生了心理小说和意识流技法的形成。总之,其思想理论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代解释学的出现是20世纪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出现给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现代解释学重要人物的德国的伽达默尔和美国的赫什,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解释角度的差异:在艺术本的理解方面存在开放与封闭之别,在解释的历史意识方面存在“历史相对主义”(即“效果历史”)和历史的回归的不同,在艺术语言观上有着本体论和载体论的关于语言的体用之争。只有注意西方关于解释学美学思想中的这种不同化背景,我们才能得以科学地建设起我们民族特色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或是表征事物的工具。因此,从索绪尔开始,人们一直关注对语言的内部结构的描写。当人们逐渐将视线从语言内部转向语言外部研究时,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语言观则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即人不可能在语言之外从本质上把握语言。通过解释学对语言工具论的批判,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并非工具,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语言是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文章拟对现代解释学的两个重要人物伽达默尔和赫什的解释学美学思想,从艺术本文的理解、解释的历史性问题以及艺术语言观三个方面作一比较,以期找出他们解释角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和哈贝马斯的解释学思想透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潮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张力。而另外两位哲学家波普尔和伽达默尔的思想也颇具特色,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显示出另一类的历史偶因论视角,至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则是无批判和反认识论的。由此,哈贝马斯在与德里达、波普尔以及伽达默尔的对话中得出合理性理解是可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对我国当代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面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重写现代性”所倡导的消解理性、主体性及其意义异延论(解构美学),社会差异论(生存美学),语言游戏论(解释学美学),非主体可能论(崇高美学),实践美学从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出发,力图建构起人文理性、多维主体性、自由个体性、回应西方现代美学的不确定性、多元化、非人化、语言学转向等问题和趋向,开辟新世纪美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4.
霍埃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作为一种关于理解与释义之特征的哲学理论并不带来任何实践,批判的特定方法,然而它影响了那些观照方法论问题的文学批评家。”姚斯是伽达默尔的学生,其接受美学尽管遭到了教师的批评,但在我们读者眼里作为文学解释而接受美学显然是一种对哲学解释学意识的运用的理论,并且他把阅读理解中的重建推至创建,更加重视理解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对成见与判断的看法不同,导致了双方争论不断。伽达默尔传承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成见在先论,赋予成见以合法性地位,而伽达默尔对德国浪漫主义的超越在于采用了存在论的本体论解释学为基础,运用历史视域来考虑成见问题。而伽达默尔在其无批判的前理解的哲学基础上对启蒙运动和判断哲学采取批判态度而带来的逻辑悖论,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论理性的重新审视,才能获得一个辩证的解决悖论方案,从而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更好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从四个方面对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进行了批判:哈贝马斯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缺乏批判精神;哈贝马斯批判了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哈贝马斯认为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历史向度的理解存在问题;哈贝马斯批判了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普遍性的看法。从哈贝马斯对伽达默尔的批判中不难看出,哈贝马斯的"批判的诠释学"与传统的诠释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与叙事学作为20世纪证明人类存在的两大方式倍受学界关注.解释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为解释学循环,作为解释学集大成者的伽达默尔则更多地是强调在解释循环框架下的文本意义的多样性.文本以其"效果历史"原则、自身的语言特征以及与文学的媾和而使其在解释学循环中显得多样而丰富.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努力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符合论、融贯论的真理观,所强调效果历史意识,视域融合,理解的多元性、差异性和未完成性,往往缺乏对“一致”、“共识”和“一元”的理论论证和重视,容易导向相对主义。但我们应该看到伽达默尔强调只有坚定地站在有限性的基础上,才能驱除相对主义的阴影。在伽达默尔学术晚期,强调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的“语言共同体”,转变了相对主义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9.
正章启群,安徽无为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西方美学史、现象学与现象美学、秦汉魏晋思想和艺术。主要著作:《哲人与诗——西方当代一些美学问题的哲学根源》《伽达默尔传》《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解释学》《新编西方美学史》《西方古典诗学与美学》《百年中国美学史略》《今天是什么?——用哲学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20.
自从哥尼斯堡大哲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这部美学论中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作了系统、完整地论述后,“审美无利害性”就成为美学家的热门话题。审美有无功利性问题也成为美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从根本上对审美知觉与非审美知觉作出区别,为美学创立了一个新的核心,从而将“美”的领域从“美即和谐”的领域扩展到“审美”的领域;也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