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已引起了西方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并很快影响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可见,反思也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flection)一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大陆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也开始对“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相似文献   

3.
反思型教师教育探微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性的教师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模式,即反思型教师教育,并日益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本文对反思型教师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思维等问题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性教学”己引起了西方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并很快影响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可见,反思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反思性教学所做的一些初步探索与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1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  相似文献   

5.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中的焦点问题。教师对自身实践和同伴互助的持续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谛。而要得到持续的.终身的专业发展,在信息化已经成为助推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的今天,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已迫在眉睫。笔者从多方面的反思来探讨高效能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的途径及其存在的困难做浅陋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客观地诊断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客观地诊断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魏宁 《中小学管理》2004,(10):52-53
当前,“反思性教学”或“反恩性实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教师反思受到高度重视。一般人认为,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背后的思想、对自己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与分析的过程。反思是一种需要认真记录、整理、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热点问题。“零反思”、“被动反思”及“主动反思”三种反思能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主动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预示和代表着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也出现了探讨“反思性教学”或“反思型教师”培养的趋势 ,我国教育学者熊川武1999年出版的《反思性教学》一书 ,开了以专著形式探讨这一问题的先河 ① 。实践层面的以教师的“反思”或“研究”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也正处于萌芽之中。可以预料这一方向的教育改革在我国今后一二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将会被日益重视和强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反思性教学”内涵和意义的分析 ,为我们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1.
反思促成长     
孙启民老师在《说反思》一文中指出,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把教育教学反思变成教师自身的自觉行动,而不是靠“规定”来完成的。其次,教学反思要有勇气,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教师要敢于面对,要学会以反思为刃,切中肯綮地剖析自己的不足,剖析教育教学的不足,剖析学生的不足,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深化,反思后则奋进。这样,教师才能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2.
董宗仁 《云南教育》2005,(26):48-48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自我反思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和教师的一种素质。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内容、途径、方法是很多的,只有抓住重点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出彩”和“砸锅”两种课就是教师自我反思应抓住的两个重点。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成为反思性教育实践者。根据影响教师进行反思的因素,笔者提出了教师进行反思的内容:教师的认知结构、教师的叙述、教师的信念基础,最后介绍了成为反思型教师的三种途径:记录反思日记、与同事加强沟通交流和进行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反思:当代教师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成为反思性教育实践者.根据影响教师进行反思的因素,笔者提出了教师进行反思的内容:教师的认知结构、教师的叙述、教师的信念基础,最后介绍了成为反思型教师的三种途径:记录反思日记、与同事加强沟通交流和进行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5.
倪静芬 《教书育人》2007,(6):99-101
20世纪初期,美国的教育理论家杜威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论,并把教师看作是反思性教学实践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和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就成为教师研究的热点,而反思性教学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师范教育领域里也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如今反思性教学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兴趣的又一个改革热潮。随着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传统的教师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也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实践反思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的基本模式”,自2003年起,我校数学组要求每位教师写教学反思日记,并定期进行交流研讨,营造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促使每位教师站在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高度,用新的教育理念、超前意识去反思,改进教学实践,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本文就是笔者参与交流的一篇反思日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型教学思潮在西方教育界逐渐兴起,进而波及到中国的教育界,使得反思型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师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日益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教学行动研究作为反思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途径,也在近十年逐渐成为国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热门话题,成为与教师教育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相关的重要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学会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单纯的“教书匠”,而且是自觉的“研究”,主动的“实践”和严肃的“反思”,教师应养成自我学习和反思的习惯,自我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论家与实践之间的沟通。自我反思应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教师双重角色的过程。因为教师既是自身教育行为的引导,又是评价:既是教育,又是受教师。  相似文献   

19.
杨密群 《时代教育》2007,(6Z):83-83,87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就“课后反思”提出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与各位教育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性教学”已引起了西方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并很快影响到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可以说,“反思性教学”是国际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对该课程的教案和课堂教学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与总结,就是反思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很好体现。因此,反思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