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呼吁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古代文学研究应在坚守审美本位、纯文学本位、纯学术本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关注现实,关注国计民生、世道人心,主动介入、积极参与政治文明建设、道德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对当下流行的文学思潮、文化思潮做出“回应”,发出自己的声音。古代文学研究只有走出象牙塔,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公众,才更有活力。古代文学只有走进当下,才会“复活”起来,才更有价值。古代文学研究者应“定位”为人文知识分子,以学术研究为高尚事业,代表社会良心和公论,将自己的思想识见贡献给时代,实现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古代文学研究脱离了经学背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当下关怀,这是一个研究成果由研究者向社会大众逐渐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时间,是缓慢的、带有渗透性质的。任何急功近利的价值"变现",都将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3.
包括古代文学研究在内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都不能迎合“当下”,而应该相对超脱。只有超脱才能从现实的利害中解脱,使研究不受眼下功利的干扰;只有超脱才能登高望远,探讨那些深奥的甚至是“形而上”的理论问题,以期产生高质量的、影响久远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追求的是“学术价值”,而富有学术价值的成果,是学术研究者向社会、甚至是向未来奉献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他最大的“当下关怀”。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学批评有它独特的现代价值,前辈学术大师已做出很好的榜样,如《宋诗选注》中钱锺书利用意象批评执简驭繁、由博返约、精当传神地反映出宋诗特征。意象批评法应有其现代价值,藉此方法,可使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回归批评本体。  相似文献   

5.
李元洛的散文体现出对人文品格的自觉追求,反映出对民族、国家和人类殷切深沉的“当下关怀”与“终极关怀”,具体可作五个层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在消費主义意识影响下,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使文学经典重现魅力,重获活力,首先要与"狼.'共舞,在大众文化意识和精英文化意识两级寻求价值互补;其次是用审美标准统摄"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的教学;最后是重新发现新的阐释空间,在文学经典教学中体現当下关怀与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学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源于学科建设的严重落后 ,源于教学手段的贫乏、刻板。加速学科建设要理顺历史传统与当代意识、社会本体与文学本体、宏观统摄与微观研究、学问文学与心灵文学的关系 ,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 ,建立起现代意义的古代文学学科。古代文学的教学也应以审美视野整合学术视野和文化视野 ,既承继传统的教学法宝 ,又运用现代的文艺理论和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两种基本观点,对于古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于六朝时期的"物本感应"论强调自然之物为文学创作之本源;生成于唐代的"事本感应"论强调社会生活之事为文学创作之本源.二者都受<乐记>的影响,比较而言,"事本感应"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王富仁提出"回到鲁迅那里去"之后,关于回到鲁迅本体的研究就一直延续开来。然而,鲁迅研究并不仅仅只关乎鲁迅本体,它同时联结着批评家和公众自我,是一个动态的逻辑过程。本文以此立论,对"回归鲁迅"、"回归批评家"和"回归自我"三个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以此期待产生文学理论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成中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理论,表现出两个基本的学术追求:促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通、寻求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就其"本体诠释学"的内涵而言,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采把握:独特的"本体"界定、本体与方法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圆环"、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和本体诠释学的实践性维度.  相似文献   

11.
"三纲领"中蕴含着大学生命的本体与使命,"八条目"中蕴含着实现大学功能的方法。"三纲领"、"八条目"可以概括为日新之德。对于现代大学而言,"明明德"就意味着明确大学的学术特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新民"就意味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止于至善"就意味着人全面发展。"格物、致知"就是学术研究,"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反思办学是否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齐国、治家、平天下"就是要体现全人类的利益。大学的日新之德对于树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视野"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巴蜀视野"提出的意义在于巴蜀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自己的"文化身份",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差异"叙事的存在。"巴蜀视野"也展示出在区域立场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复杂性:第一,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共时的结构,而不是历时参与的过程;第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三,区域文化视野研究要解构中心,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洗牌,但并不是走向无中心的反本质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很多后现代主义文学,有些文学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和某些特征,所以,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本体性。按照后现代主义理论、思维方式和策略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太多的开掘空间和阐释空间,有太多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诗与画、文与人、诗与史、人艺与天工等两极对话营造的文学批评语境中,内隐着钱钟书以"美"为主导、以"人"为皈依、以"真"为取向、以"自然"为法则的文学本体理论意向。这一本体论交织着"审美追求"与"人生关怀"双重维度,是对传统"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的辩证超越。  相似文献   

15.
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起被学术界密切关注,近年来更是成为学术热点。研究者对江南文学与文化的诸多层面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探讨,成果丰硕,不仅涌现出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及论文①,更是在江浙沪等地建立了多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研究专业。2010年12月25~26日"从江南看中国——文学与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召开、2011年7月22~25日"首届江南文化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江南文学与文化研究、当前的"江南学"研究日益呈现出深刻性、专门化及学科交叉性等特征。经过十年来的积淀和发展,江南学研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实现了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多侧面、多维度的深入观照,在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面对新变化、新矛盾、新课题、新情况,如何解决其"中国化"问题,相当复杂.但是,中国文学理论要自立于世界文学理论之林,就必须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中国的文学理论要有科学的"原创"意识,要努力实现贴近文学现实的"中国化",这是每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文论家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7.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法国学派视为“影响研究”学派,将“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等同起来。现在看来,“法国学派”的方法是“传播研究”而不是“影响研究”,我们有必要将“传播研究”从“影响研究”中剥离出来,将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比较学研究加以明确的界定和区分。这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传播研究”的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它的意义和价值,使“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互有分工而又相互补充,使我们对比较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的划分更为科学化,在研究实践上也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必须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唤醒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意识、提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动力、张扬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个性。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认为,哲学作为最善好的生活方式,是对"真理的洞见",是爱智慧;爱智慧、"洞见真理"的人被称为哲学家。在柏拉图那里,哲学家"洞见"的"真理"显然与他的理念世界密切相关。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是本体、共相、目的和模型,可知而不可感,而其中善的理念则被视为"理念之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