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旅游与人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于世,和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会思想,过着有精神的生活。旅游,正是实现这一追求的重要途径。只是一般的人迫于生计压力,一生中往往囿于一个狭小的地域,而对外部世界只能徒听传闻。但是,具有精神的生命总是止不住对外部世界的张望,渴望走近它、了解它,进而融入它、以  相似文献   

2.
技术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标准化模式之上,以控制外部自然、追求最佳效率为基本旨趣,以达到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归宿的思维方式。人类正是凭借技术性思维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敞开了生命的充盈向度。然而,技术性思维不能为人生提供意义与价值,无法进入人的情感和信仰世界。技术性思维与人文思维的有机结合才是现代人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没有科技精神?中国的科技精神在哪里?要探讨一个民族的科技创作能否构成一种精神,就需要将衡量的尺度标架在解答生命的、人生的全部意义这一历史主题之上来,由此才能寻出科技的真正精神在哪里。在古老的中国,科技正是生命武器,意图解决生命难题以维系生存之道,但它从来不会把这一武器指向别人,而是指向自己。这就是中国的科技精神。  相似文献   

4.
梁涛 《科教文汇》2009,(23):62-62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反映教育的丰富内涵,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刻。生命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的开展,对于当代教育来说,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语境下的“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一维,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暗示了作为类存在的人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这一观点所蕴含的思想可追溯至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培根、笛卡尔的认识论中;因此,在认识论视域下审视“精神生产”的概念,不难发现,培根提出了作为人造物的“归纳法”,为人的精神生产提供了认识工具,使得人类在认识自然之时即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生产者。笛卡尔对“观念”的分析则表明人在认识外部自然世界的过程中,生产出了某种“表象”观念。相比之下,马克思更强调精神生产作为人类认识活动,追求实现人的类本质的本真,即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刘德英 《科学中国人》2005,(9):F0002-F0002,1
苏格拉底从遥远的历史隧道传来智慧之声:“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这声音,让多少追寻生命实质的人,不再将生命的思考停留在理论的表层;这声音,让多少不甘平庸的人,不愿再简单地演示一遍生老病死的轮回来终其一生。笔者要叙述的,正是这样一位有着执著精神与不懈信念,为报效祖国而不惧生死的人。他,就是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座人才摇篮的军中博导——许化龙。  相似文献   

7.
长征,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和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享誉国内外、震惊世界,它所造就和孕育出的长征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又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力量。党员"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从长征精神中吸取营养,对照合格党员的标准,做合格党员,争当时代先锋。  相似文献   

8.
书法追求的不是握笔的形式,而是写出的字迹;疗法追求的不是治疗方式,而是它的疗效。然而,在阶级社会里,似乎治疗技术也有阶级性,一听到“精神疗法”往往产生一种不屑一顾的排斥心理。从实际出发,患者的真实目的是恢复健康,管它是什么疗法,只要能够带来健康,那就是好的疗法。由于观念的固守,许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想,甚至不敢想。排斥的原因应该有两种,一是认为精神疗法是假的,是糊弄人的;二是理解不了心理活动与生理变化的互动机制。然而,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如果精神没有了,那就是个废人。精神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且是生命的主导,因此…  相似文献   

9.
艺术教育从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它是通过最直接的生命力,通过对美的激发、诱导,直达生命的本源。它调动了人对生命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挖掘了人在非理性的、无意识层次生命的潜力,使人成为更加完美合理、有情感、有智慧的个体。透过艺术可以充分地发掘儿童。精神世界更开阔,生活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活力和进取精神。因而,从形成和塑造未来完满和谐的、具有创造性人格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审美一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歌唱艺术审美就是歌唱者对声乐艺术美的一种心理感受。歌唱艺术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