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心理学研究,不论是直接受灾,还是目睹灾难或参与救灾的人员,有30%到58%的人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状,会反复回忆灾难中的惨痛经历。相对于灾难所造成的物质毁灭.它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更是难以估算。所以,当灾难渐渐远去,媒体要给予灾难中的人们更多的关注.重新燃起他们生活的勇气。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图书馆造成了重大损失。根据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和灾区个体馆应对灾难的具体举措,借鉴国外图书馆界和我国其他行业灾难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建立我国图书馆灾难联盟。图书馆灾难联盟的管理内容包括:危机控制管理、风险评估、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反应与灾后恢复。灾难联盟管理中需特别注意危机预案的完整性与可获取性、预案中人事分工的明确性、相关部门横向和纵向的借鉴与协调以及灾后员工的心理干预和关键业务的恢复工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社会舆论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受灾地区的伤病员或医疗救援人员,较少重视同样在灾难现场辛勤工作的另一个群体—媒体工作者.他们作为灾难信息的传播者和见证者虽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没有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媒体工作者的心理创伤和压力不容忽视,媒体工作者是灾区现场向外界传输消息的重要渠道,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报道的质量对外界制定有效的救援措施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对媒体工作者进行突发性灾难报道时所经受的压力与心理创伤方面的研究,这将有助于为他们提供科学的心理预防和医疗救助,以保证他们在灾难现场的报道中集中精力,更好地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4.
2008年是我国的多事之秋,危机事件频发。倘若媒体能在危机报道中妥善引导舆论,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把灾难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化,而这需要媒体在第一时间定义新闻。第一时间定义新闻,是指危机发生后,媒体迅速对危机作出自己的解释,给危机定性,打上媒体的烙印;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承担起应有的舆论导向责任,协助党和政府处理危机。  相似文献   

5.
《新闻天地》2008,(6):50-50
无论是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还是2004年底印尼大海啸,世界其他国家很少有领导人会在灾难发生时,除赶到现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之外,还要亲自担任救灾总指挥。  相似文献   

6.
心理危机即当一个人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应对能力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扰,而陷入极度焦虑、抑郁的心理失调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近年来,一些地方性院校档案工作情况不很乐观,甚至很艰难,面临生存危机。部分档案工作者长期受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结的影响,并且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调适,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极易产生心理危机。我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尝试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心理危机即当一个人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应对能力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困扰,而陷入极度焦虑、抑郁的心理失调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近年来,一些地方性院校档案工作情况不很乐观,甚至很艰难,面临生存危机.部分档案工作者长期受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结的影响,并且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调适,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极易产生心理危机.我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尝试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这次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所引起的恐慌,使得如何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并让公众充分了解,再次成为关注焦点。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传统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之后发生的核辐射危机,媒体也及时进行追踪,让远离灾难现场的中国受众对灾难的危害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全过程与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包括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干预机制和预后机制的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和预后阶段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突发灾难具有“事件突如其来”“生命财产损失大”“悲观恐惧情绪易扩散”“发展趋势难以预测”“信息传播动态分散”等特点。正由于以上特点,突发灾难报道难度往往远远大于日常报道,也最能体现媒体的素质。笔者试图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云南记者站的实践为例,论述在突发灾难面前,如何做好“灾情报道员”“信息交通员”“心理辅导员”“现场救灾员”等角色,凸显媒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灾难发生后,除了现场救援人员和当事人外,媒体对灾难了解情况相对较多,因此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对受众获取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综观近年来的灾难新闻报道,进步之处在于形成了多级联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内容趋于理性等。不足之处在于过度的悲情传播,有时会把负面事件变成正面宣传,以及面对负面情况的失语。做好灾难新闻报道应该坚持专业性,及时沟通协调,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灾害教育——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汶川地震带来的灾害,生命权是人的一切权利的根本.危机中,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应包括协助币建公民社会、参与和谐社会构筑、保护文化遗产及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观.图书馆可以通过培养公众防灾救灾意识、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公众环境意识、建立图书馆应急预案、实施灾后心理干预及指导等措施和手段实施图书馆灾害教育.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其破坏之大、影响之广、救灾之难均为历史罕见.地震发生后,许多新闻记者选择了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向全国人民迅速、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新闻.记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地震现场他们是最早目睹惨象的第一人,与此同时,他们自身也身处危险的环境中,许多现场记者都先后出现过恐惧、失眠、噩梦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在离开灾区后还依然惶恐不安,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即所谓的"心理创伤(trauma)".  相似文献   

14.
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然灾害与人为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我国,公众还没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意识,所以作为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媒体就有义务在灾难时期为民众提供心理关照和援助。关注灾难阴影笼罩下的受众心理健康,分析灾难下不同时期的受众心理特点,对准确完成媒体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受众心理、新闻受众群体心理以及总结反省媒体由于缺乏受众心理分析而在报道中出现的误区,例证了在新时期全球背景下,一个有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面对灾难,在做到传递真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5.
阅读疗法在青少年灾后心理重建中的运用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12"特大地震给灾区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而且相关灾后心理症状可能长期存在.文章运用灾难心理相关理论对灾区青少年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阅读疗法的心理治疗作用,指出阅读疗法运用于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重建中的优势和重要价值,并提出相关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等,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出现了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一般是指学生经受一些重大事件之后,尤其是一些难于克服的困难,导致处于焦虑不安、痛苦的状态,甚至出现绝望的心理,出现行为障碍和植物神经症状。而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有效对其进行指导,使他们尽快摆脱负面情绪。而所谓的校园媒体则是以报道学校内部事件为主,对师生传达一些校园信息和政策等,主要包括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校园杂志、宣传栏等。对此,如何加强对校园媒体的应用,做好心理危机的干预,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媒体的灾难报道不仅具有传播信息、提供知识、舆论监督的传统功能,还具有心理抚慰功能。随着救灾工作的进展,灾难报道可以在三个阶段发挥其心理抚慰功能:初期主要体现在信息的透明、及时和全面,借以消除受众因信息缺失所导致的恐慌情绪;中期主要体现在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安抚人心,构建心理援助和支持的平台;后期主要体现在对灾难的反思与心理重建,弘扬坚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心理压力主要分两类:一是采访突发灾难陛事件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二是日常采编工作本身的压力.提防灾难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天灾人祸不可避免会带来人员伤亡,而记者常常是抵达现场的第一批人,直接暴露在血腥而惨烈的画面前.面对当事人的恐惧、家属的悲痛欲绝,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意味着一次心理创伤.同时突发事件报道往往意味着要在短时间里连续作战、采访资源竞争和报道方式创新等等,身心俱疲下的巨大压力也是一种创伤.  相似文献   

19.
张明明 《新闻世界》2013,(2):145-146
在网络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须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报送机制,准确掌握心理危机舆情信息,才能使得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方法等顺利实施。本文从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舆情报送及其体系的运行等对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机制进行探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灾害预警与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重大灾难、突发事件,如战争、恐怖袭击、烈性传染病、地震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政府都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与干预系统。这个系统的构成要素一般都大同小异,即监测、预警、干预(抢救、隔离、后勤供应、研究、提出新的和全面的应对措施)以及预后,包括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预警机制的多元化这些过程实际上如同一个人在健康与患病之时的自我预警与防范一样,虽然防病防灾的程序与机理大致相同,但每个人或每种社会体制的做法并不完全一样,这主要与行政体制、文化和心理特点有关。在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预警上面,政府与民众正如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