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丹 《北京档案》2020,(2):42-45
20世纪初,李大钊像无数仁人志士一样为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救国真理,不断锐意革新,最终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李大钊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之时,也是他任职、任教于北京大学时期,当时他的工作地点在北京大学第一院即北大红楼。如今,当我们驻足北大红楼,就会想起他书写过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联,此对联既是他前最喜爱的,也是他一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正直人格风范的光辉写照。  相似文献   

2.
我们此行目的地是徒步至萨加玛塔公园内的珠峰南坡大本营,攀登珠峰对于常人是无法企及的愿望,就连接近她的道路都是如此艰辛和漫长.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不管你是不是球迷,世界杯必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激情。赤道南北,大洋东西,人们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欢呼,为之癫狂。没有任何活动,能有像足球这样的魅力。它调动着人们的归属感,激发着人们荣誉感。  相似文献   

4.
邵薇 《现代传播》2002,(2):79-81
奥丽亚娜·法拉奇 ,2 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 ,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 ,信仰极端个人主义 ,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 ,又不拒斥权力 (成功 )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她的新闻 ,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 ,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 ,有价值 ,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闻”的得失 ,从中可以得到良多启发。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语 :“要想理解我的情况 ,就必须想一想像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这样的人。他…  相似文献   

5.
韬奋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不但是我的亲密战友和学习榜样,也是和我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楷模。我们从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可以得出这样一条为无数实践证实了的真理: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有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认真参加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完成从一个爱国主义者到一个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转变,也才能为人民的事业作出最大的贡献。韬奋是实现了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变的一位。我和他1936年同罹“七人之难”,而且受过他的极多的帮助和教益,不但崇敬、  相似文献   

6.
这个女人,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一生都在追求,她走了很多路,爱过许多人,也被许多人爱过,最终一个人在挣扎与孤独中穷困潦倒。她有才气,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用痛苦的生命,创造了文学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却在生命中最灿烂的年华如流星般陨落。  相似文献   

7.
她的个人魅力常常感染着我们。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的合作伙伴都像欧文女士这样善解人意该多好!而让我深思的是:我们中国的版权经理人如何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像欧文女士那样做人,做版贸。  相似文献   

8.
人的一生总有许多美好的往事,它伴随着我们的记忆,沉淀着一些难以言表的情怀。它如同一个个五彩的音符,跳动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交织成漫长岁月中永远也抹不去的旋律;又如同一朵朵晶莹的浪花,飞旋在我们的生命之河,幻化成蓦然回首时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9.
郭进 《大观周刊》2011,(17):6-7
死亡是每个人本真、切己且无法避免的一个经历。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是他哲学与行为的伟大结合。  相似文献   

10.
1552年,第一位耶稣会士圣方济各·沙勿略发觉中华帝国的无数百姓“是具有接受福音真理的资质的”,于是开始了他绝意跨越海禁进入中国的艰辛历程,最终,阻挠他的是同样信仰上帝的马六甲守官、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之子阿尔瓦罗  相似文献   

11.
鲍良彦  雷蕾 《大观周刊》2011,(15):47-47
死亡是每个人本真、切己且无法避免的一个经历。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是他哲学与行为的伟大结合。  相似文献   

12.
2002年的李光陆、2004年的宋飞,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一个又一个勇敢地站出来戳穿谎言的人们眼中看到音乐这片净土中逐渐升起的阴霾。2004年,接受《新闻调查》采访的音乐家宋飞,对着记者的镜头流下了悲哀的眼泪,她发现她在其中苦苦追求着圣洁、美好、崇高的音乐界,竟然是如此污秽,她想改变,可她无力改变,在一个什么都商品化了的畸形的社会生态面前,她只能透过泪光去痛苦地追求一个没有答案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我爱五月。因为她在我们这里恰是春意正浓,乍绿宜人的时节;还因为她一进“月门”就是劳动节、青年节、学习节,一个挨着一个跟踪而来,让人们鼓舞、振奋。我们的馆庆日也在五月开头的第五天。这就使我对五月的感情更深,格外喜爱她!作为一个年轻的战士,在跟同志们一道庆祝开馆二十周年的时候,我激动的心像山谷的泉水翻滚着、奔流着,陷入回忆的旋涡,怎么也平静不了。回忆愈久,感慨愈多。在这里,我把  相似文献   

14.
正千百年来我们都是捧着书本学知识的,我们的梦想那么简单:在墨香里发现真理,把真理用墨香传播出去。我们执着的知识分子那份风骨,其实一直都是与书本相伴的。突然有一天,我们获取知识的形式不再是飘着墨香的书本,我们渐渐习惯于滑屏阅读;我们不再轻轻翻页,大声朗读,细心抄写,取而代之的是点击鼠标搜索,快速浏览,用"Ctrl C+Ctrl V"复制、粘贴……我们曾经非常真诚地相信书本中的知识、报纸上的内容、杂志里的研究成果,但今天我们已深陷信息的海洋,当电脑、手机、阅读器带给我们便捷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增添了我们辨识真理的难度。这就是技术带给我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蔡美儿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她并不认为严格的家教会让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她说父母带给她的勤奋、自律等美德,使她一生受益,对此她由衷地感激。不过,她也认为在强调练习和鼓励创造性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生活像一幅美妙的图画。然而,在描绘这幅图画时,人们往往会经历太多艰辛和坎坷。创造历史,走人生的道路是这样,再现生活的艺术作品要达到完美的极至,同样也要经历细心的琢磨和巧夺天工的雕饰。广播短剧《远山的风铃》正是诸多听觉艺术作品中的佼佼者,它凭借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带给人们清新的艺术享受,绵长美妙的回味,因而荣登’97全国广播剧评比一等奖的榜首。《远》剧为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画卷:在我国东北一个偏远山村,一对青年男女丁柱和小琪深深地相爱着,然而命运的不公却降临到这对恋人身上。小琪娘看重两万…  相似文献   

17.
“辩论赛带给我们的是机遇和梦想”,主持人沈冰在决赛开场白里这样说。1997年,在新加坡求学的沈冰代表南洋理工大学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那是她第一次在电视上亮相。2003年,沈冰再次坐在辩论  相似文献   

18.
请看图1,一张白纸中的2条直线.此时,你看到的是2条直线在一个二维平面中.还是这2条直线,如果我们改变它们的位置关系,像图2这样,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三维空间中2条渐远的直线.有趣吧?视觉就是这样,它经常会带给我们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期刊中,《网络传播》是一份新杂志。它的新,是因为内容。网络是一件新生事物,它对我们从前熟悉的交流方式,提出了严重挑战,带来了很多新闻题。有积极的,有消极的。一切技术都是这样,像手机和短信,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麻烦。《网络传播》应该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说它是新杂志,还因为这样一本面临全新问题的刊物,它应该刊登哪些专栏,哪些方面的文字,  相似文献   

20.
一条路,拉直了,就是一条鞭子,赶着我们从母亲的胎盘——这生命的源头出走,哭着笑着走向下游。一条路,伸长脖子竖起来,就成了一座高山。把我们抛在脚下,或许,我们穷尽一生的力量,永远无法企及它的高度。一条路,压扁了,就变成了一条航船,摇摇晃晃,我们泅渡在光阴的河流中,凶险与风光同在,波涛和涟漪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