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近些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以校园信息服务为载体的校园社交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开始流传起来.校园社交网络基于社会网络关系思想,将校园网作为平台,实现了校园网内信息应用的社会化数据集成.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交化相互交织的时代,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社交网络因其独特的特点,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如火如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社交网络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疏导与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思想教育的有效工具,但是也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通过对社交网络特点和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影响的分析,对如何做好社交网络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在校学生所喜欢的一种新的网上交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地大学生的追捧,本文主要分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职工教育》2014,(22):97-98
MOOC的大规模开放共享,以及集教育、娱乐与社交网络为一体的特性颠覆了人们对教育的传统认识,MOOC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形式,它的飞速发展拉近了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与世界名校的距离,在推动远程教育的同时,必将会对我国教育均衡发展产生影响。针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阐述MOOC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利用MOOC促进偏远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新媒体催生出各式各样的互交媒介。社交媒体作为大众交流、互动的平台,依靠网络取得了蓬勃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走访调查某校学生常用网络媒介、对比分析常用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等相关内容,了解到该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寻求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社交网络服务,是近几年在互联网上新兴的网络平台,在大学生网民中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交网络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更突显了其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每一个时代都对应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当前社交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和研究,是我们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回顾我国社交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对我国新时期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研究,探讨网络社交对高等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发展,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我国社交网络科学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多面影响。一方面有效消除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隔阂,减少了因为文化冲突而带来的交流障碍,而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弱化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使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应从网络社交平台入手,探究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社交服务手段,微博以其强大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寻求自身发展的需要,并成为深受大学生青睐的新兴媒体。微博信息传播的独特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现实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积极应对挑战,利用微博网络平台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10.
博客作为新兴的网络社交平台不仅被广大高职学生所接受和喜爱,而且在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的使用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和心理特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教师的主导与监督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博客平台学习,并以兴趣爱好为基础建立班级博客平台,能够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发展为信息交流的便捷性提升提供了有利保障,而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交网络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容矛盾,化解矛盾并科学运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政教育,是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必经之路。本文从社交网络环境与现代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矛盾入手,论述了社交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思想引导、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社交网络工具应用、完善社交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信息化教育体系等有效路径,以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社交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断扩大,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社交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切实提高社交网络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社交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孤独感与听障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并考察社交网站中自我呈现以及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网络成瘾量表、孤独感量表、社交网站中自我呈现问卷、网络人际信任量表对368名听障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孤独感对听障学生网络成瘾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均在听障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真实自我呈现的部分中介作用更大;网络人际信任在听障学生孤独感与真实自我呈现之间起调节作用。据此,应多渠道搭建交流和展示平台,增进现场社会互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沟通交往能力;普及网络信息风险教育,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交网络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教育社交网站成为数字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应用。作为一种面向教育教学的社会性网络平台,教育社交网站整合学习过程中的技术要素和人际要素,契合数字时代学习的重要变革,可以提升学习者的网络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结构上看,教育社交网站包含用户类型、关系特征、功能模块和学习活动四个构成要素;从类型上看,国内外教育社交网站与学校实体教育之间的关系存在网络-学校强关系、弱关系和综合三类。国内教育社交网站注重家校协同,国外教育社交网站注重微观学习功能设计,但在学习评价方面都略显不足。教育社交网站将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系统建构的重要方向。要将教育社交网站应用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中,需要丰富学习技术支持、强化家校协同教育、开发多维评价模块,以提高教育社交网站的建设及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型社交方式,网络直播迅速发展壮大,获得了广泛关注。丰富多样的网络直播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未经区分的信息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网络直播的负面影响,如何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成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作为当前大学生中普及率最高的社会化媒介,极大革新了网络社交的交互性,重塑了大学生网络社交从关系拓展到精神交往,对大学生社交方式的转变有着深刻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在此背景下呈现出"新常态"——传播模式扁平化、社交互动广泛,社交内容个性化、交流自由开放。然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在趋于广泛自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如媒介麻醉的典型化使现实行动缺失、性格障碍的严峻化使高校教育脱节。为此,高校应加快发展适应新型社会化媒介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自媒体时代社会交往的虚拟与现实问题,创新实践平台,引导认识与创造的有机结合;借助媒介融合,实现高校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在智能手机普及,网络社交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社交APP的使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QQ、微博,到微信、抖音,这些主流社交软件,在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社会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学生网络社交动向,发现软件使用规律,在尊重学生群体需求规律与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与路径,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交以互联网为中介,拓展了社交活动的空间性和地域性,创造了较为平等开放的社交环境。大学生既是互联网上的活跃群体,又对人际交往有着旺盛的需求,而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相较其他群体亦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进行调研,描述网络社交现状,探究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点,可以为应对这一现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19,(5):92-96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态,借助于弹幕社交,社交媒体下网络直播中的群体表达呈现出新的特征。以"社交媒体"为思维线索,可以发现在网络直播中,由于互联网存在隐匿性,网络环境自由开放,使得隐匿状态下的群体非理性行为增多。缺少现实中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群体在网络直播中表现出双重的道德标准,群体在表达的时候会更加不受约束。因此,可以从探索依法规制平台发展、构建行之有效的把关机制、提高网民自身的媒介素养、净化弹幕语言环境等方面入手,以期营造健康的群体表达与互动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基于美国两部与社交媒体相关的专著,介绍了美国中小学在使用社交媒体重组学生学习活动、建立去中心化的扁平组织结构、扩大家校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学习网络的节点;师生基于社交媒体的学习的本质,仍然是知识管理;对教育变革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有必要通过立法,规范社交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