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瑞 《英语广场》2020,(11):31-33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活着》的英译版本是由著名汉学家白睿文标注翻译的,首次出版便收获了大众的喜爱。认知识解理论认为不同的识解方式都能造成对相同内容的不同识解,而翻译是译者还原原作者识解方式的过程,受到译者自身识解能力的制约。本文在认知识解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阐述白睿文英译版本的语义"偏离"现象,希望对《活着》的英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认知翻译学聚焦译者翻译认知行为。本文运用认知翻译学识解机制分析英汉双语服装术语翻译实例,解读译者的涉身认知能力和认知经验对源语词汇不同认知域的识选与侧显。译例分析发现,同一服装术语不同译本及语境偏向主要源于不同译者的识解目的及其涉身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认知翻译学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范式。本文着眼于译者翻译过程,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识解相关理论,分析了"新型大国关系"六个具有代表性英译版本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识解表征。研究发现,翻译过程中对该术语的意识形态内涵识解过程由不成熟到成熟,其中译本的策略和倾向能够以认知识解的不同维度给予合理解释。识解演进过程反映为译文适切性的不断提高,证实了译者认知识解能力在翻译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术语翻译中,识解通过揭示术语潜在的意识形态而自上而下地提高译文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对于诗歌翻译这一特殊的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文章将中国典籍诗歌与认知语义识解观相结合,通过语义的主观识解性,从识解观的五个主要雏度。时李白《送友人》的三个英译文进行评析。正确识解原诗意义,准确传达原作者在原文中的意图。  相似文献   

7.
文化意象是诗人常用的情感载体,诗词翻译应尽可能准确、完整地重构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对原诗文化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论述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汉诗文化意象及其翻译进行探讨,研究译者对诗中文化意象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文化意象重构的影响,从而为准确处理文化意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的英文版为语料,从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即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性及详略度分析英译效果。本研究表明,译者采取的不同识解的方式进行翻译,对于表达原文意思有着独特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选用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对《诗经·子衿》多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所体现的差异和变化,用识解五要素诠释造成这些差异的认知规律与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基于不同的辖域与背景知识,译者会选择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描述同一事物或情景,且在描述事件时有详有略,并运用不同的突显构建情景,因此译者在翻译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中表现为对同一源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和翻译。此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在典籍翻译中的解释力与可行性,同时有助于丰富认知翻译研究,以及补充和深化《诗经》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识解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对翻译研究具有解释力。文章从认知识解视域出发,依据Langacker的四个识解维度,对《三国演义》三个英文全译本的诗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oss的译文辖域激活和突显较多;Brewitt的译文详略度更高;虞苏美则在视角方面能更好地把握原作意图。译者识解差异由多种因素造成。该研究可以丰富认知语言学的应用范畴,同时为典籍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叛逆",这种创造性的叛逆正是使译作实现其真正意义增值的必要条件。译者对创造性叛逆的运用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肯定,且译者的主体性也能通过"创造性叛逆"得到充分的体现。围绕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从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期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鹏  张映先 《文教资料》2006,(13):45-46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旨在挖掘两者间的关系及其对翻译实践的重要意义。辩证地说,创造性叛逆是否以忠实为导向是由译者在翻译中追求的主体目标所决定的。译者主体性导致了创造性叛逆的产生,而创造性叛逆又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名优秀的译者应合理利用创造性叛逆这一实用原则在自身主体性的操控下达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译者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也备受争议,但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是唐诗英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唐诗《宿建德江》三个译本中对格式塔意象处理的比较,说明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框架语义学作为一个重要语义理论范式,不仅对语义的认知理解起重要作用,对翻译也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指导理论,因为它可很好地诠释翻译中译者主体地位的作用方式,即"三步曲"(认知图式、框架和识解),从而避免空论。  相似文献   

15.
在接受理论看来,文本意义的实现有多种可能性,因而不同读者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由于译者同时又是原文的接受者,他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方面的创造性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接受理论关于文本“意义”的概念,可以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较为详尽地分析译者创造性的某些制约因素。通过讨论,可以认为译者的创造性并非译者对原文有意识的背叛,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人变奏”。  相似文献   

16.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识解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识解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包括两个过程:识解解读和识解重构。商务信函在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涉及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建立业务关系、资信调查、询盘、发盘、还盘等,其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达成交易。在识解理论指导下,文章从详略度、凸显、视角和框架等四大识解要素出发详述了商务信函翻译中识解方式的解读和重构,并指出商务信函翻译的本质在于合理沿用或置换原文的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晓玲 《海外英语》2014,(9):160+187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多种表现,译写属于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作品在译写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受到译者以及接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文选择Oscar Wilde的长篇小说作品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的译写本《杜连魁》为实例,描述其译写特点,浅析译者在译写过程中产生的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9.
热词“小镇做题家”重返大众视野,引起网友热议。网友们除透视该热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之外,还提供了它的不同译法。将收集到的16条“小镇做题家”英译范例作为研究文本,以认知翻译学为理论背景,从认知识解具体化、焦点化、突显以及视角四个维度对这些译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译例的表述差异来管窥译例背后存在的译者认知差异,验证识解四维度对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认知方式的不同具有指导作用,以期为网络热词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途径。  相似文献   

20.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