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对游氏武术溯源及发展的挖据整理研究,建立游氏武术保护和发展措施,撰写游氏武术人物史、游氏武术发展史、游氏式术绝技、游氏武术套路等研究成果;建立游氏武术传播途径,形成游氏武术产业链,充分展示游氏武术的活态性、地城性、群体性等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2.
陈伯华  谢勇君 《武当》2012,(10):13-14
中国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到了清代,"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已有逾百个,缠丝拳即是其中之一。缠丝拳也称缠拳,在武术门派中有缠门、缠丝门、残门等多种称谓,有近300年的传承历史,文化底蕴亦较为丰厚。1989年,缠丝拳载入地方武术志《四川  相似文献   

3.
拳种是构成武术大厦的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文化传承应以拳种为单位切入。"拳因人兴亦因人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拳种传承的关键。基于当前拳种传承"僵死"与"活态"的背离、拳理提升的滞后及传承人的老弱与后继乏人的严酷现实,研究着意从武术普及与推广、拳种传人及拳种生存"场域"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武术普及与推广必须强调拳种意识;拳种传人培养应从民间师承、专门武术机构及普通学校三方面铺开;应关注于拳种生存之"惯习"、"地域"与"时域"三域的维护与调适。  相似文献   

4.
武术拳谚的艺术性及罕见的语法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的传播首先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武术拳谚的运用给人们了解武术带来诸多的便利,通过武术拳谚使大家明确了很多深奥的道理与习武的意义所在。武术拳谚作为专业谚语,含有许多技术因素。对武术拳谚文化内涵研究是使传统武术走向世界,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如何了解武术拳谚的传统文化内涵,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盲信盲从,否则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武术拳谚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地分析。  相似文献   

5.
千里寻师     
宋和平 《中华武术》2002,(10):33-33
我从小便喜爱祖国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对武术更是情有独钟。总感觉武术很神秘,令人神往。十四五岁开始学一些套路,认为套路为技击招数的组合,但一经实战,却难以面对瞬息万变的情况,改学少林短打拳,亦称六门短打拳。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拳技和长短器械的传承与发展。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的礼仪传统、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逐渐被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吸收和接受,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武术拳械文化在各民族之间也有了更加广泛的交流和传播,出现了相扑、角力、拳技、力士舞等活动,单刀、双戟与刀盾产生了口诀精要,形成剑舞与剑文化,出现了大矟、两刃矟以及棍棒器械。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武术上的密切关系以及武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宗锡元  陈安记  宗婷 《精武》2010,(7):64-64
李氏查拳类属长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汲取了古朴深奥的哲理、医理和宗教等文化元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查拳文化。李氏查拳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艺术欣赏之作用,深受广大查拳爱好者的钟爱。  相似文献   

8.
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林武术的形成是长期积累、演变的结果,既与佛教的中国化这一外在文化因素密切相关,更是禅拳相融这一内在文化因素的直接产物。佛教的中国化不仅使少林寺接纳了武术,在汇集百家的基础上综合创造了少林武术;而且使少林武术映射出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光芒,由保护寺院发展到济世报国,并因此而扬名天下。禅拳相融表现为禅拳的内在一致性,以及禅拳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四川僧门,拳理深奥,博大精微。传人侯坦之子侯仲约,幼承父学,得倾囊之授,精于僧门拳械内功,且善教,学生遍布巴山蜀水。侯老至今健在,一生豪侠义事颇多。 1947年,与侯仲约同时参加蓉城青年羊宫舍章擂台赛的张绍青,人称“张蛮子”,力大无穷,拳脚功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武术历史、文化、教育、传播、竞技、传统、健康促进及国外武术八个方面,对2008~2011年武术学科发展作综合报告。研究表明:武术历史研究在武术拳种源流和人物历史考证、版本史学、地域武术、武术历史人物拳学思想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武术文化研究侧重于武术文化传播、保护与传承及地域武术文化等方面,对武术...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民健身是国民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在丰富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的同时,也为其自身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技能展演在武术专业课教学中,是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的特殊形式。文章通过对武术课教学中技能展演的目的、作用的阐述,提出技能展演在武术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每一位武术教师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认识到"技能展演"在武术课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并将这一作用发挥到极致,使技能展演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科学健身视角下的社会武术指导员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涵义、阐述了武术健身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优势以及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符合时代发展的社会武术指导员的培养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使这一新生力量更好的服务于全民健身。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短兵运动是一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新型体育项目,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短兵运动的特点和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武术短兵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鲜明的技击性、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格、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等方面;武术短兵运动的作用主要在于健体防身、培养品德、竞技交流、休闲娱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以少林养生功功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武术理论和功法原理,探讨并阐述了少林武术与禅武医养生之道的关系与发展,旨在进一步完善少林武术文化体系,让少林禅武医养生文化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道路上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健身与养生层面出发,通过对人们对武术的需要和要求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深入认识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在当代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时代特点,探讨当代武术在学校教学和大众健身与养生中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普通高校开展地方传统武术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地方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健身功能,而高校作为武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块重要的阵地,理应加强对传统武术的教学,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家精神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精神形象构筑主要体现在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构建上。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其具有的尚武精神文化符号、身体运动文化符号为筑牢我国和平自强民族精神和塑造国民修身健体之美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传统武术服务新时代我国国家精神形象构筑要抓住这些着力点,加强实践建设:一方面要强化传统武术实战运动的创新性开展,加强传统武术的功法性能激活建设和传统武术的技击对抗建设,助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尚武精神形成;另一方面要以传统武术校园化教育为手段,加强尚武伦理教育,助推具有民族特色的国民人格形成。  相似文献   

19.
武术文化既具有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特征,又蕴涵中华文化独特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武术的社会价值和锻炼价值十分丰富,对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等学校的普及,指出它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对发扬民族优秀品质,振奋民族精神,崇尚社会文明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浅谈学校武术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校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吸引力,有利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增进青少年的健康;学校武术终身体育性的特点,对学生终身健康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武术与社会武术的互动,将带动社会武术的发展,进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