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佟卉 《大观周刊》2011,(42):40-40
现场连线报道已成为当下广播新闻重要的报道形式。如何充分利用广播上的自身优势,强化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满足受众在较高层面上的期望值、探求欲,并充分发挥了广播"先声夺人"的优势,使广播新闻报道极具感染力与吸引力,极大地提升了广播新闻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图片新闻,以其较强的现场感,短小精悍的篇幅在新闻报道中颇受青睐,而在新闻摄影报道中运用"特写"手法,则因为使新闻作品有了让人一目了然的视觉冲击力和较强的情绪感染力,更加"生机盎然",能够迅速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新闻摄影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3.
何立 《新闻实践》2010,(12):65-66
"动感"一词,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指绘画、雕刻、文艺作品中的形象等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把"动感"这个词移植到电视民生新闻中,就是要让静态的民生新闻"动"起来,让动态的民生新闻鲜活起来,从而进一步增强民生新闻内在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外在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近期,全国新闻战线将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意在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使新闻作品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基层?笔者觉得,一个是要向下,沉下去,接地气;  相似文献   

5.
以“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新闻特写,被人们称之为形象化的报道。然而,如何真正地让新闻特写具有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染力,却非一件易事,需要新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报道受到互联网的强力冲击。作为电视网的末端神经,县级电视台如何保持和发扬既有优势,增强新闻报道作品感染力、提高新闻收视率,进而增进影响力?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县级台新闻从业人员认真思考。本文简述了新形势下提升电视新闻报道感染力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是省级党报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做好相关宣传报道,要全方位调动新闻元素,多维度放大传播效果,不断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是媒体的期望,更是受众的需要。写好科技新闻,需要“沉到底、浮起来、跳出去”,通过通俗、生动、亲切的表述方式,让报道在受众心中“落地生根”。本文围绕嫦娥三号任务宣传战役,对如何增强科技新闻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行了初步探析,力求为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赵勇军 《新闻窗》2011,(3):19-20
"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随着媒体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强化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势在必行。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楚天时报创刊一年多来,一直探索利用连续报道来关注热点、设置议程,让报纸持续有亮点、读者阅读有期待,提升新闻品质及影响力。一、价值深掘,让连续报道提升新闻品质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将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进行多次或持续性的"追踪式"报道。报道的题材多为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报道的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力度较强,让受众在第一时间里了解新闻的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连续报道贵在写深写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需要深掘新闻价值,从多角度、  相似文献   

11.
王硕 《新闻爱好者》2011,(6):124-125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新闻工作非常重视,提出要"努力破‘四难’: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其中,典型报道是党报常用的新闻手段之一,在发挥示范、激励、引导作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贯彻落实卢展工书记的要求,让典型可信、可敬、可亲?作为一家有着60余年历史的党报,开封日报社长期以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典型做法"。  相似文献   

12.
成就报道,一直是党报新闻报道的主旋律和重头戏。综观近年的成就报道,存在着偏重宏大叙事与深入人心不够的矛盾、语言“高端大气”与事实“细节不足”的矛盾、宏观“站位很高”与新闻“贴近性不强”的矛盾。如何让成就报道这种“硬”新闻变“软”,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成就报道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若干“两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对有的新闻,不报道,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知情权的损害;报道了,又可能侵害了社会公众的隐私权或产生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又如:新闻报道时不连线现场,可能会让受众感觉缺少现场感,从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一连线现场,又可能破坏了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再如:新闻报道时只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加评论,可能会让受众感到新闻品种的单调和缺少引导;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加以评论,又可能造成"妄加评论",造成新的单调和引导无效。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12,(8):7-7
姜艳在2012年第6期《新闻战线》撰文指出,新闻不同于历史资料,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要使党报成就报道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就应运用平民视角,见"物"更要见"人"。1.选题:贴近成就报道是对过去经济社会成果发展的叙述,但新闻不同于历史资料,因此角度选择十分重要。在选题上要增强贴近意识,把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政策措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到国计民生的结合点。成就报道要赢得受众,吸引受众,不能简单地"回头看",也不能自说自话,应当打破以往多从工作、业务角度报道的旧模式,立足群众利益,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入手,将当地成就和发生的变化与普通人的生活情感相结合,让报道中的社会成就体现在读者身上,使成就报道能够紧扣受众心弦。2.视角:平视党报的成就报道容易从"高"的视角报道,罗列数据,概括形势。增强贴近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从基层的视角切人,从"俯瞰"到"平视"。记者在采访中要将自己的视角下移,要以百姓的视角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韩宁 《东南传播》2010,(9):59-61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一年里有关女博士的新闻样本统计、分析,发现:报道强度——重复报道、后续跟进报道;报道主题——情感、生活、犯罪、遭遇不幸成为焦点;报道立场——正面报道"短小精悍"、负面报道"冷眼旁观"、中性报道"娱乐至死"。得出结论:女博士这个"刻板印象"中的"强势群体"正在不断"被弱势化"。继而分析、推断出强势群体弱势化模式图,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第三性"遭遇"第二性"——"第三性"凸显新闻价值;女博士强势群体刻板印象的形成——早期人际传播和早期大众传播;当新闻价值"遭遇"刻板印象——唯有"颠覆";"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相互作用。最后提出两点思考:当"弱势群体"成为结果,新闻价值最大化如何实现?强势与弱势之间真实的平衡点在何处?  相似文献   

16.
陈安邦 《新闻世界》2014,(10):81-82
本文立足县级广电媒体常规报道任务重、工作性报道充斥荧屏的现实,从选题、角度、表达监督四个方面分析如何把工作性报道做深做透,从而提高新闻信息含量,提升广电媒体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感染力、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何璇 《军事记者》2011,(5):10-11
近年来,新旧媒体同时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典型报道还是非典型报道,无论是突发事件报道还是经常性报道,都面对同质、同题新闻的困惑。如何摈弃传统的"烤全羊"式烹饪方法,对报道材料进行合理切割,从而根据不同层面受众的需求,加工出各具特色的新闻产品,成为媒体人不断思索的一个问题。本期专题,约请部分学界和业界的同仁,从不同侧面,就如何进一步搞好独家报道进行了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18.
广播连线报道强调“第一现场”,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非常契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本文根据连线报道的特性,就连线报道与“走转改”的关系、连线报道的适用范围、如何在“走转改”活动中提高连线报道感染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玉龙 《军事记者》2014,(10):34-35
随着军事科技的蓬勃发展,军事科技新闻在各大重要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提升军事科技新闻感染力、增强其可读性和观赏性,是军事媒体的努力方向更是受众的需要。笔者以近年来的重大军事科技新闻事件天河二号与天宫一号报道为例,就如何写好军事科技新闻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0.
金妍 《新闻实践》2012,(5):64-65
金华晚报自2011年12月开设"追寻文化精神的力量"专栏以来,要求记者深入新闻现场,转变采访角度,挖掘新闻背后的细节,从社会新闻入手,改变其色调,改变其情绪,变冷为暖,变负为正,从而更好地尽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功能,让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入人心,使冰冷的事实渗透出丝丝暖意,让读者在阅读后感到内心一暖,精神一振,提升幸福感。一、媒体责任需要"暖"新闻社会新闻多以大量揭露性、调查性的报道为主,这样的报道题材未免有些单一,色调也不够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