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出“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概念,分析其文化功能。“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是一个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和发展,以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为主题,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目标,以创新理念为内核、对外开放为发展方向、国际化运作为外在表现形式,相互关联、由内而外发生作用的新的观念系统,发挥着制度推进力和文化推进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铸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增强信心,用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愿景构筑同心,用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铸凝民心,用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精神砥砺人心,凝聚全民族的共识、意志、信念,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为中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也为近些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以大革命时期为中心话语,探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走向中国农村、认识乡土中国时,如何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实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赵恬 《辅导员》2010,(18):60-60,63
早在1980年,就有学者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后来,贾冠杰、向明友(1997年)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代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生长的灵魂之基、精神之源,凝聚着家国情怀、人本精神、求真务实、创新精神,是支撑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力量。需在把握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特质基础上将这些文化力量转化为文化表达,培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性格,为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学人以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主线,大力推进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各方面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政治学学科体系的本土特色更加突出,积极回应了我国政治发展要求;政治学学术体系的中国意蕴更为恢弘,有力彰显了我国政治文明的新贡献;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中国声音日益强劲,更好匹配了我国大国地位。面向未来,要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立足中国实际,重视中国经验,传承中国基因,全面提高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先进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化,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化。它代表着中国先进化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图书发行事业蒋敦雄,曾印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图书发行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  相似文献   

10.
自马列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第二次飞跃的创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她就为我党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制定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科学的哲学基础。从而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坚持问题导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质和方法论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问题导向为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场域,对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深入研判、全面分析和创新建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以三大时代课题为总起认知整体实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目标和领导核心;以四大问题维度为支撑推进纵深发展,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局势、重点和规律,在时代课题和实践难题的求解中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要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批判、反思与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追赶型到自觉性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人民逻辑、以实现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和平发展实现现代化,从价值指向、发展理念、实现方式等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既立足中国国情,同时兼具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探索贡献中国方案,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的名作,成书于20世纪2、30年代,是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运动的产物。该书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为向导,以指明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为目标,充分利用了当时思想界的先进成果,从而一举奠定了它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中的地位。即,《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的第一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作品。  相似文献   

14.
教育强国建设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引领功能集中体现为通过发挥培育新人、推进创新、传承文明、凝聚共识的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主体力量、提供智力支持、厚植文明底蕴、形塑价值引领。充分发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课题,强化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凝聚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可爱的中国、我们的家,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炎黄子孙走过数千年的历程,留给我们的故事情深意长;长江黄河涌起崭新的梦,让光荣映着五星红旗飘扬。美丽的中国、我们的家,这是鲜花盛开的地方;中华儿女跨进崭新的世纪,伴随我们的岁月灿烂辉煌;春夏秋冬收获丰收的果,让幸福沿着康庄大道成长。啊,可爱的中国、美丽的中国,你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希望;中国、中国、我们的家,我们为你祝福,为你歌唱。可爱的中国,我们的家@芮彭年$闻北教师进修学院!邮编:200070,上海藏江西路249号  相似文献   

16.
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简称“全法中国学联”,为在法中国学者、学生所组成的群众性自治团体。全法中国学联在中国驻法大使馆教育处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其宗旨是“代表学人,激励学人.服务学人”,旨在为在法中国学者、学生服务.促进留法学人之间学习.思想及感情交流,协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及生活遇到的问题,以便于他们完成在法留学和工作任务,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与章太炎,在清末皆为思想界、舆论界影响极大的人物。在他们的论说中,如何分析、评判中国传统政治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而这个问题在当时绝非仅限于学术层面,更与如何理解中国面临的变局与危局,未来中国的政治建设应如何进行息息相关。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后比较明显地受到经由日本学者译介的近代西方社会科学话语影响,时常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为标准,来评价中国传统政治。与之不同,章太炎尝试从中国自身历史发展脉络出发来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因此,他着眼于发掘、阐释、表彰中国传统政治之中具有价值的部分,使之既成为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够为人们思考未来的制度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在今天新的中外形势下,需要反思梁启超式的阐释路径,继承和发扬章太炎式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183;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平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以科学的儿童观为指导,长期坚持用科学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努力实践着“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的理想。通过探讨陈鹤琴对中国儿童教育中国化、科学化做出的贡献,以期对今天中国儿童教育的科学化、中国化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试论西方列强分裂中国的阴谋陆家希,王风君,罗瑜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英勇不屈、前赴后继、为维护国家统一与西方列强斗争的历史。经过将近110年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把西方列强赶出了中国大陆,实现了除港、澳、台外的祖国统一。然而,西方列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