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思想是赵文化的高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为深远。《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以“赵文化研究”专栏创办13年来发表的苟子与赵文化研究论文为学术基础,策划了由邯郸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协办的“苟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2—15日在邯郸学院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8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荀子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这是我院第一次举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也是河北省第一次举办赵国思想家“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35篇,约50万字,反映出当今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3.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思想代表了先秦学术思想的一个高峰,而他的著作《荀子》既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总结之作,也是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来源。苟子的教育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内容上重视礼义,方法上强调真积力久最后达到社会安定和谐,“明分使群”的目的。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取向提醒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要重视学生合理的需求,重视学生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要为学生建立一个精神的伊甸园,不能迷失于物质的洪流之中。苟子的管理智慧对高校的管理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6.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7.
荀子系先秦儒学之殿军,其学无所不窥,举凡政治、军事、社会、教育、经济、知识、名理、心性及人生等皆有其个人之弘识,然要之,以“礼”为依归。由《荀子》一书中,随处可见荀子行文虽长篇大论,然皆有条不紊,且其立论时,多有严密之推理,其中,尤以性恶说之论证,最为明显。由于性恶说乃荀子之主要学说,故荀子即透过层层严密之论证来建立此论,以期性恶说能为世人所接受且信服。荀子性恶说之论证主要集中于《性恶》篇中,而荀子学说中最著名的即是性恶之主张。有关苟子之研究,中文学界之研究成果极为丰硕,而美国汉学界亦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虽然,荀子以主张性恶著称,然而,吾人发现,中、外学者在性恶之某些议题上之观点,却颇为分歧,其中,所涉及之荀题有:荀子“性恶说”之意义及定位等。依此,本文旨在针对中、外学者所提出的一些与苟子“性恶说”之相关议题,予以分析、诠释,其目的在于厘清中、外学者在《荀子》思想中所发现之问题,并希望借此能对荀子之学说有更确切之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8.
《邯郸学院学报》2014,(3):F0002-F0002
康香阁、梁涛二位教授主编的《苟子思想研究》是一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集,选自于邯郸学院主办的“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全书45万字,收录文章23篇,其中有10篇来自海外,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有13篇来自中国内地,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  相似文献   

9.
摘要:苟子本姓孙,赵人,约生于公元前336年,卒于公元前236年。荀子所谓性并非人的本质属性,由恶的情欲之性和无所谓善恶的知能之性组成。苟子的“明分”说既肯定社会等级制,也含有社会等级制可变的思想。其所谓“制天命”实即“知天命”。其“虚壹而静”说,既强调“虚”,更强调“壹”和“静”,强调将正确的选择进行到底。他以壹民附民为本的强兵论,是对儒家传统军事思想的继承;但治军术则有创新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摘要:苟子本姓孙,赵人,约生于公元前336年,卒于公元前236年。荀子所谓性并非人的本质属性,由恶的情欲之性和无所谓善恶的知能之性组成。苟子的“明分”说既肯定社会等级制,也含有社会等级制可变的思想。其所谓“制天命”实即“知天命”。其“虚壹而静”说,既强调“虚”,更强调“壹”和“静”,强调将正确的选择进行到底。他以壹民附民为本的强兵论,是对儒家传统军事思想的继承;但治军术则有创新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从接受视阈出发,厘析、考辨、梳理他们之间的学说承继关系,认为董仲舒对荀子思想的接受主要有两种方式:对荀子王道政治思想、民本政治思想、封建纲常伦理等思想的显性接受,对苟子天人观、人性论等思想的隐性接受。其接受取向与董仲舒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荀予学说的特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庄子和荀子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但又驳杂的思想。而且,两人的这些思想还存在许多根本对立的地方,例如庄子提倡天道,荀子则反之;庄子要求无为,荀子则呼吁有为;庄子追求天人合一,荀子则要明天人之分。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宇宙、人生及两者关系三个方面来对庄子荀子之天人观进行疏理,并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其得失。  相似文献   

13.
从身心关系视角对荀子与法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更深层的辨析,指出法家思想对苟子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对人的肉身维度的应有重视,而苟子与法家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恰恰蕴涵于这一内在联系的背后:与法家的单面之“人”截然不同,荀子的“人性”概念其实具有情欲之性与“心一胜”双重维度:法家旨在通过扣押和绑架人的肉身而驱迫、役使臣民,为君主所用,而荀子思想的主流则是主张以礼义来保障和促进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实现,进而实现人性的升华。文章的结论是,荀子通过借鉴法家而形成的新的身心观,不仅确立起人的肉身维度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将人阐释为身心、灵肉双重维度的具有内在张力的矛盾统一体,这既是对人的认识的深化,也对孟子理路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因而对于儒家文化及人的健全发展无疑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荀子从礼学视野重构天人关系,他认为,天和人属于不同类,各有其职分。作为人伦之道的礼是统类原则。把握统类原则是实现天人统一的根本前提。苟子进一步把满足社会的物质需求作为礼或人伦之道的基本内容。荀子所说的人伦之道既包含功利性欲望的满足,同时又有道德理想的超越性追求,这是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两方面基本内容,其哲学宗旨与孔孟等儒家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曾对荀子“称情而立文”的命题提出质疑,认为这个命题直接与荀子q洼恶”思想相矛盾。m隋”在《苟子》一书中有实情、诚实和情感等几种意思。人们通常把《荀子》中作为“情感”的m隋”仅仅当作贬义的东西。其实,《荀子》中的“情”也有褒义和中性的用法。笔者认为,“称情而立文”这个命题能在虬性恶论”的前提下得以成立的唯一可能是存在中性的“情”;“称情而立文”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能适当满足人的正常的“情”之礼仪章法。苟子“称情而立文”这个命题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16.
荀子认为判断事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标准,这是他在道德修养问题上提出“慎独”思想的认识论前提。在苟子的思想中,“慎独”是一个和道德意志和内心信念相联系的范畴,既与“心”之官应当“虚壹而静”的思想相呼应,又贯穿于持之以恒、心无旁骛、慎择师友等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之中。  相似文献   

17.
《邯郸师专学报》2013,(4):35-35
11月5日下午,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举办“荀子思想·赵文化讲坛”报告会。邀请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佐藤将之主讲“《荀子》研究的世界化脉络:兼论《苟子》形象之虚构与实际”。校长马计斌教授主持报告会,聘请佐藤将之先生为我校客座教授。来自中文系、历史系、法政系、教务处、科研处和学报编辑部等系部的2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述荀子政治哲学的整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的目标下,探讨如下四项问题:一、整理过去“礼”思想的研究脉络,思考它为何与苟子“礼”思想一直无法一起讨论。二、简述笔者在前书《荀子礼治政治思想之研究》中,如何探讨此项问题。三、提出能显现《荀子》“礼”思想的思想特质和历史角色的分析架构:即以“礼论”、“礼制论”以及“礼治论”来区分广阔的“礼”思想进而分析的观点。四、阐述《荀子》“礼治论”的若干思想特色。据于此,本文试图论证:荀子礼治论是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之框架的视野,能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之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9.
美国汉学家对孟子、荀子文学思想的探讨,围绕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说和苟子的实用论和创作心理论展开.为我们国内的古代文学思想研究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20.
创刊33周年     
《语文教学之友》2014,(3):F0002-F0002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苟卿”。苟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苟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传世名篇有《劝学》《不苟》《非相》等。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旬很多,具有独特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