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荣杰 《中华武术》2006,(12):46-47
太极拳《打手歌》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四两何以能拨千斤?其中自有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2.
光侠 《武当》2005,(6):29-30
"四两拨千斤",最初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打手歌"。其中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这里的"四两"与"千斤",不是数学中的量词。也就是说,不是过去十六两为一斤的"四两"和"千斤"。更不是现在的500克为一市斤的"125克"。岂能有125克拨动500000克(千斤)之理!"四两"与"千斤"是个哲学概念,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而备之,强而避之",以柔克刚,彼与己相对立的敌我关系。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句,《打手歌》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句,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七言俚语二首》之一有“化动四两八千斤”句。“四两拨千斤”是比喻使巧劲,借力打力。这个比喻的出处,查有版本流传的前人著述中,最早是出自清·俞万春所著的《荡寇志》第八十八回:“丽卿笑道:‘兵器又不在斤两上分高低。古人说得好:四两能拨千斤重。’……”。 俞万春(1794年~1849年),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荡寇志》草创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  相似文献   

4.
读《中华武术》2007年第11期尤志心先生《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后,触发了写此文的灵感。“四两拨千斤”一语出自《太极拳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相似文献   

5.
荆力 《中华武术》2000,(9):50-50
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及有关太极拳的资料中常常提到练习太极拳要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才是有了一定的功夫。这五个字的出处有两处:一是《打手歌》:“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其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二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相似文献   

6.
李紫剑 《精武》2009,(10):6-7
问:“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两句话,百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对太极拳以小力胜大力、以慢制快的经典解释,请问先生对此如何看待?答: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把“四两拨千斤”当成太极拳的专利,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少林拳谱上,具体的章节是《避趋诀》。  相似文献   

7.
方瑛 《武当》2009,(12):42-42
在老子著《道德经》第二十章里,有“绝学无忧”之说。日前,笔者曾在某电视台知识讲座节目中,听到主讲人针对这句经文解释说:不学习,就不会产生忧烦。其后,也未做出延伸解释,便含糊地匆匆带过。如此,不知是给老子脸上贴金,还是抹黑。笔者想起,以前也曾有人错误的领会:“绝圣弃智,利‘民’百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及“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  相似文献   

8.
四种典型落点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人们多对速度、旋转、力量较为重视,毫无疑问,上述要素的确是取胜的主要手段,但不可不论的是,好的击球落点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甚至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我们时常会听到称赞某个高水平徒手落点打得好时,用一个“巧”字来形容。离开了落点这人不可或缺的因素,要把球打得“巧”几乎无从谈起。今天,借这个机会同广大乒乓球爱好者聊一聊“落点”这个题目,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同好们可以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9.
陈龙骧 《武当》2008,(10):20-21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四两拔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小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拳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  相似文献   

10.
马原年 《武当》2011,(8):16-17
王宗岳在其所著的《太极拳论》中有"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的观点。王对这句话的解释就是以小力可以胜大力,弱可以胜强。但其原理是什么,《拳论》并无解释。后人对此作了不少见仁见智的研究和探讨。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是"杠杆原理"。诸如《八法秘诀》就提出:"采劲意何在,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牵动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明确提出了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原理是"杠杆作用"。其中,"衡",就是衡器,或叫秤。秤的确是"杠杆  相似文献   

11.
拳谚日:“练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要想四两拔千斤,须先练就万斤力”。这是技击运动“必先自强然后才能胜人”的根本规律。古代的项羽、李元霸、武松等均以其神力使改丧胆,关羽82斤的大刀,鲁智深ho多斤的排杖;都显示了过人的臂力。所以,力量是武艺的基础,练式必须统力。石锁为传统的练大工具,通过锻炼,可使全县各部特别是两臂的实力大为增强,而此种实力,乃是活力而并非拙力。因此,往昔武林世家的院坝里差不多都备有几套,用以练习,并视为基本功。练石锁,应从轻开始,逐渐加重;方法应正确,强调注意力集中和手眼…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听一位拳友谈到:“太极拳高手都是想象力丰富、善于形象思维的人。”还说:“翻阅拳经拳论,形象类比之词比比皆是,诸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形如搏免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等,就连术极拳每个式子的名称,像揽雀尾、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玉女穿梭、弯弓射虎、如封似闭、金鸡独立、也大多是生动具体形象类比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潘双喜 《精武》2005,(9):28-29
武当洪拳为内家拳法,技击时善用见缝插针、四两拔千斤之法。劲力以缠丝螺旋、斜行抖劲为主。缠丝螺旋为阴柔圆活,缠丝划圆,劲走螺旋,划解对方的来势并进击其要害处。斜行抖劲为阳刚脆快,劲走斜解,斜挫其要害,击敌于刹那。两者阴阳互换、刚柔并济。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虽然讲究阴阳平衡,刚柔相济,但某些传人过分强调柔弱胜刚强、小力打大力、四两拔千斤等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出现了片面性的不良影响。本文愿就这方面的认识与太极拳爱好者商榷,以期共同提高。一、关于偏阴偏阳道家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灾","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刚是阳的象征,柔是阴的表现,刚与柔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刚,就无所谓柔;没有柔,刚亦无法存在。二者相生相  相似文献   

15.
刘星 《围棋天地》2010,(11):108-108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是凡事须先要定规矩,否则就要乱套。但《孟子》原文“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的是,再聪明的人也要借助合适的工具才能成事。因此这句成语的本来意思更接近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相似文献   

16.
王引之《经传释词》“无毋亡忘妄”条下第二项云:“孟康注《汉书·货殖传》曰:‘无,发声助也。’字或作‘毋’。”并举二十余例证之,最后总结:“以上皆发声。”杨树达《词诠》“无”条下第八顶亦云:“语首助词,无义。”并择引王引之所举例证之。我们认为其中有些例句中的“无”在句意、语气等的表达方面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不能简单地以“助词、无义”概之,尤其是在“无宁(毋宁)”、“无亦”等句式中,下面分别进行分析。(一)“无宁(毋宁)”《经传释词》“无(毋)”作“发声助”解的“无宁(毋宁)”句引例如下:隐十一年《左传》:“无宁兹…  相似文献   

17.
湘文 《钓鱼》2007,(2S):2-52
“在老鬼公司与代理商的合作关系上,我们易总有一句‘经典语录’形容厂商之间的合作关系,那就是爱情理论——相亲相爱、互相支持、互相关心、携手并进。如果说老鬼公司是一个健壮的小伙,那么我们的‘挡不住’已经出落成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在座的各位如果喜欢‘挡不住’,钟情‘挡不住’,请来找我,我们可以定下恋爱关系。找老鬼就不行了,老鬼已经进入了‘婚姻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刊载薛蔚昌先生《体会太极拳的“松”》一文,文中说:“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上、起’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其中所引拳论“偏沉则随”应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9.
梁慧敏  薛俊 《乒乓世界》2004,(12):36-37
“什么联赛球队都没有一个稳定的主场,‘上山下乡’到处觅食,依赣当地政府‘接济’?——乒超联赛,我能;什么联赛上场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记者比看比赛的观众还要多?——乒超联赛,我能!”这是国内某专业乒乓球网站前一段时问首页上套用的一句广告语,看上去是对乒乓球超级联赛的一种讽刺,但同时也反映出号称职业化多年的乒超联赛的尴尬处境。一时间,关于超联的各种讨论纷沓而至,“批判”似乎成了一个主流的声音,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另类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徐培良 《武当》2009,(3):18-19
太极推手怎么推?以笔者多年习拳之浅见,首要掌握“懂劲”与“听劲”,以沾连粘随为原则,从不丢不顶中找机巧,实现“四两拨千斤”之巧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