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古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著作中有“兼词”说,最有代表性的兼词是“焉”。对“兼词”内涵的界说和外延的圈定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兼词”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有的认为“兼词”是合音词,有的认为“兼词”是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列举各种说法的同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2.
文言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u”)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古代汉语句尾的“焉”字,有的为代词,有的为兼词,有的为助词,有的为纯粹语气词。为代词时,用在动词谓语后面,作宾语;为兼词时,在句中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代替或指代的内容翻译出来;为助词时,用在形容词、象声词或“如……”、“若……”后面,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译为“……的样子”、“象……似的(一样)”;为纯粹语气词时,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用一个语气词来对译,有的可以不翻译。这样,在分析句子成分或翻译时,就需要把“焉”字的词性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4.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5.
高中第二册《学习文言虚词应当注意的几点》:“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教材列“诸、旃、盍、叵”4个兼词,义项明晰不难识别。较难识别的倒是短文没有涉及的兼词“焉”。“焉”位于句末,有语气词、代词、兼词三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焉”字演变情况。焉本是鸟名,借作代词;而后用在宾语前置句,变成有点代词词性的结构助词;借用代词,有时前面又常需要一个介词才讲得通,遂成兼词;常居句尾,又变成语气词;又放在连词位置,遂成连词;常附于形容词、副词之后,又变成词尾。  相似文献   

7.
文言虚词“焉”使用频率极高,用法较广,译法多也较活,下面就句末“焉”的用法归纳如下,仅供同学们参考。一在陈述句末,“焉”用在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的动词)后,作代词用,相当于代词“之”字,翻译时根据具体的语境,可译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例如:1.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相似文献   

8.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9.
“垕”是平阳话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通过对“垕”的句法、构式分析发现,“垕”主要有表处所的指示代词和表持续体的助词两种词性,有时还被看作是兼词(介词十指示代词)。代词、助词和兼词三种意义和功能之间存在着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代词“垕”是中古时代词“许”在南部吴语中的变化形式,助词“垕”来自代词“垕”或兼词“垕”。  相似文献   

10.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1.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12.
“爱”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13.
秦振良 《新读写》2011,(11):40-43
“之”常用作代词、助词,也用作动词。 1.代词的辨析 “之”在动词和介词的后面,用作代词。 (1)可代人,也可代物、代事;可代单数,也可代复数。译为“他(她、它)们”,或“这件事、”“这些事”等。  相似文献   

14.
(二)作代词用(虚词“相”的这一作用,或称为“副词兼起指代作用”,或称为“有偏指一方的作用”,或称为“代相”,或称为“偏指代词”。)这种“相”字,用在外动词或介词的前面,成为外动词或介词  相似文献   

15.
一、由陈述句变成一般疑问句 1.含有be动词的,直接把be动词置于句首,句末用“?”,如果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一般要变为第二人称,此时be动词和人称代词要一致。如:  相似文献   

16.
一、兼词古汉语中的兼词,常用的有“诸”、“焉”、“曷”、“盍”等。这些词可分为两类。1、合音兼词“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助词“乎”)相结合的兼词。它不但在意思上是“之”同“于”或“之”同“乎”的相加,而且在读音上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实词或虚词的词性辨别问题,不少语法书籍都从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阐述得很清楚,然而有些兼类饲,有的兼属两类,有的兼属多类,单个拿出来,它的词性很难确定,如果放在具体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再结合其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兼类词的词性辨别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例如(1)他又工作了一昼夜。(2)组织上交给了他一项重要工作。例(1)中的"工作"单独作了谓语,前面受副词"又"的修饰,后面还带了补语─-数量短语"一昼夜"。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工作"具备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因此它是动词。例(2)中的"工作"作了谓语"交给"的宾语,…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三册黄家佩七、文言文练习 (一) 1、(疑问代词,“哪里”)(语气助词,相当口语“了”)(兼词“于之”——“在那里”) 2、(①动词“往、去”②代词“他”)(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这件事”) 3、(介词“为此”)(动词“交谈、洽谈”)(动词“做”) 4、(名词“将领”)(动词“率领”)  相似文献   

19.
分析:定语从句的先行词是表示时间或地点的名词或代词时,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不一定都是when或where。关系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如果从句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而且其后没有宾语,就用关系代词that或which作宾语。如果从句的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或是后面已经有了宾语的及物动词,就用关系副词。在句1和句2中,从句谓语动词spent和visit都是及物动词,而且后面又没有宾语,所以应分别将when和where改为that或which。  相似文献   

20.
谈句末介词     
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虚词 ,它一般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通常用在名词或代词前面 ,即位于它的宾语之前。但是 ,随着语言的发展 ,我们常常会看到介词位于句末的句子。句末介词常出现于下列结构中 :1 以wh -词开头的特殊疑问句句尾常出现介词Who(m)areyoutalkingabout?你们在谈论谁 ?Whatdoyoucomeherefor?你来这儿干啥 ?(你为啥事来这儿 ?)Whodoyouintendtotravelwith ?你打算和谁一起去旅行 ?但如果介词与动词不是构成固定的短语动词 ,则在严谨文体中 ,介词可以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