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无氧阈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采用气体交换参数变化确定无氧阈值来评价耐力和个体差异时,较敏感的指标是吸氧量的绝对值。男子游泳运动员在其诸多方面优于女子。实验结果显示,无氧阈与心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一) 随着人体工作强度的逐渐增加,体内乳酸也先慢后快地堆积起来,乳酸开始迅速增加时的运动强度我们称为无氧阈。wasserman1973年对无氧阈有过如下定义:“无氧阈即为在代谢酸中毒和伴随而来的气体交换发生变化时的工作水平或耗氧水平”。我们认为,无氧阈可以看作是引起血乳酸急剧升高的最小强度,它是体内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过渡的转折点。小于该强度,有氧代谢占优势;大于该强度则血乳酸急剧上升,无氧酵解占优势。金特曼认为,当血乳酸超过4 mM/L  相似文献   

3.
高等级速滑运动员无氧阈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无氧阈是运动员训练的重要依据之一。采用测定潮末呼出气CO_2峰值的方法来测定无氧阈,并对潮末呼出气中CO_2峰值与无氧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由IEMG测得的无氧阈与疲劳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阐明由IEMG无损伤测定无氧阈和疲劳阈的可靠性及其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辽宁省部分赛艇运动员进行乳酸无氧阈和通气无氧阈的测定,找出其对应的心率范围,并在夏训和冬训不同训练阶段实践中研究其应用,探索不同无氧阈测定手段的特点和有效应用领域,从而提高赛艇项目的有氧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6.
“个体乳酸阈”与“无氧阈”术语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无氧阈”与“个体乳酸阈”两个术语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论述了“无氧阈”术语之不足,提出了以“个体乳酸阈”一词替代“无氧阈”一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77—79年龄组17名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了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测定,结果表明游泳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远远高于一般儿童少年;证明最大摄氧量与无氧阈受不同生理机制制约,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主要表现在无氧阈方面的可提高程度。  相似文献   

8.
无氧阈在划船运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上讲,无氧阈就是人体在运动时从有氧机制到无氧机制的转折点。人体运动强度超过无氧阈阈值时会出现血乳酸浓度水平的升高而使运动员的耐力受到限制。由于下列原因、无氧阈的测定对划船运动员是非常有用的。 1.能对运动员的生理“档案”提供有用的信息;研究表明优秀划船运动员都有很高水平的无氧阈。  相似文献   

9.
手球     
G844.142 9902828手球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无氧阈及主观感觉的探讨=Research on the maximal oxygenconsumption,anaerobic threshhold andthe rating perceived exertion Of handballplayers[刊,中,I]/肖国强,马冀平,梁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1).-82图2表3参18(BJ)手球∥最大吸氧量∥无氧阈∥耐力∥研究研究目的是测定优秀男女手球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无氧阈,最大无氧功率及无氧阈时的主观感觉,探讨性别对手球运动员无氧阈及无氧阈时的主观感觉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手球运动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有氧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我国235名青少年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的测定结果。少年运动员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都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子高于女子;耐力性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少年运动员;无氧阈如用相对值(%Vo_2max或%Wmax)表示时,则性别差异消失。提示:在运动中女子有氧能力的百分利用率与男子相近。把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相结合,对运动员的可训练性和易训练性进行评价,在耐力性项目选材中可能更为有效。本文提供了我国男、女少年运动员无氧阈的正常值,可供科学选材及运动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静力性非周期性推拿功法训练对无氧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测定“静力性,非周期性”推拿功法训练前后人体无氧阈的变化,发现高训练组AT-HR明显下降,低训练组AT-W(相对值)显著提高的现象。对现代体育科学普遍认为“一定阶段的动力性、周期性的训练才能提高无氧阈”观点提出了疑问。  相似文献   

12.
用STI指标推测无氧阈的新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先进的STI(心脏收缩时间间期)测试系统及经典的乳酸测量方法,对30名体育系男生在递增负荷运动时的STI值及血乳酸值做了测定及分析。首次发现用STI指标中的LVET、PEP/LVET、Q-U/LVET、MST、EML等指标推测的无氧阈与乳酸无氧阈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25).并把用STI指标推测的无氧阈命名为"STI无氧阈"。该测量方法结果可靠,重复性高,且简便无创。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游泳运动员的无氧阈进行了评价。表明,能敏感地反映耐力素质是无氧阈时的吸氧量绝对值,而不是无氧阈的相对值和无氧阈时的功率。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当运动到无氧阈功率左右时,运动员的每搏量开始稳定,每搏量稳定时的强度与各自的无氧阈一致,两者间呈高度相关,无氧阈与心功能之间有密切关系,无氧阈不仅反映外周骨骼肌的代谢功能,而且也能反映心功能的好坏。  相似文献   

14.
Conconi等人最近指出:心率在渐增负荷中的转折点是较理想的推测有氧阈的指标。而我们认为:说它是无氧阈的推测指标则更为恰当些。为了验证我们的看法,我们对11名体质状况不同的受试者进行了测定。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渐增负荷运动。记录每分钟心率。每分钟采一血样以测定血乳酸含量。结果表明:当用功率(瓦)表示时,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下:有氧阈与无氧阈r=0.92;有氧阈与心率转折点r=0.89;无氧阈与心率转折点r=0.97.有氧阈时的功率(166.4±52.6W)显著低于心率转折点时的功率(234.5±69.5W),而无氧阈时的功率(240.0±67.1W)与心率转折点无显著差异。另有16名受试者重复做两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自1973年,Wasserman等提出用测定通气变化来确定无氧代谢阈的方法以来,各国学者对通气阈的研究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研究的课题涉及测量通气阈的可行性、重复性,通气阈与乳酸无氧阈的相关,通气阈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以及对有心肺疾病的受试者的通气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46对同性别双生子(同卵双生29对,异卵双生17对)的通气敏感度(通气对高CO2的反应)进行了测定,同时还测定了25对女性双生子的最大耗氧量及通气无氧阈。结果表明:三个指标的遗传度分别为73%,76%和50.52%,这说明个体通气敏感度及有氧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通气无氧阈则主要受环境因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
虽然心率不能用来确定无氧阈,但它可以用来控制高于无氧阈或低于无氧阈的运动强度。因此,本文调查了20名年轻女性运动时的无氧阈心率和最大心率百分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无氧阈的形成机制及传统的测试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测试无氧阈的方法:肌氧含量的测定,并对其在无氧阈时的变化及与血乳酸的关系作一介绍,最后指出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但目前尚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无氧阈概念已广泛用于运动能力评价、成绩预测以及实际运动训练监督而成为运动医学和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课题,并已取得很大进展。1976年德国运动生理学家Mader和他的同事提出4mm/L的无氧阈概念,并广泛运用于田径、游泳、划船等周期性长距离项目,使德国的整个竞技运动水平产生了实质性飞跃。以后他的同伴Kindermann提出个体无氧阈的概念,并将训练强度的安排与个体无氧阈特征相结合,使运动训练强度的制定进一步科学化,但长期以来无氧阈作为评定个体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主要运用于 对长时间耐力性项目的机能评定和训练计划的制定。运用无氧阈对尤氧强度为主的短距离游泳项目迸行监控并围绕无氧阈来制定可行的个体有氧、无氧强度.将为无氧阈应用于无氧耐力训练开辟新的领域,并为无氧能力的提高棵体百广泛的讪l缤平段。  相似文献   

20.
以连续递增负荷的踏车运动,测定了34名少年速度滑冰运动员在不同工作负荷时的通气量、吸氧量、心率、最大吸氧量、无氧阈、氧脉搏曲线和呼吸当量曲线,确定了最大氧脉搏和最佳呼吸效率点及生理参数。探讨了最大氧脉搏、无氧阈、最佳呼吸效率点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为少年速滑运动员的训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