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应,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建构起关于客  相似文献   

2.
曹燕 《现代教学》2007,(10):41-42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知活动并非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获得智能、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同时又是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心理与认知建构的过程。一、能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明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对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进行思维的"分割",逐点加以理解。就"反映"而言,它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知活动并非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自主学习正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老师要合理运用学习策略,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在认识论和学习论上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即学习过程不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主体依照自身独特的方式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这为高中英语教师高效地传授知识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对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存在模糊的认识,一种是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是客体,认为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确定,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那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相似文献   

8.
柴华 《吉林教育》2004,(3):33-33
教师的“教”足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建构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进发出来。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作为主体,他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是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主体,是自我改造与自我发展的主体。作为客体他即是教育者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也是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对象。作为被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即他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追求来选择教育影响,并内化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是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地教导,更不仅仅是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指令,并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这无疑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新课标对此说"不",提倡学生主体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体育课上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学生主体意识是指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客体身份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从而改变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使教师变教"书"为教"学"。传统的专业教学常常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那种"填鸭式"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程提出: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作为主体,他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是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主体,是自我改造与自我发展的主体。作为客体他即是教育者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也是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对象。作为被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即他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追求来选择教育影响,并内化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是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地教导,更不仅仅是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能动学习"又称之为"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具体表现。基于"学生立场",教师可以采用"让学引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领学生的学习协商。通过"让学引思",将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  相似文献   

14.
曹海龙 《考试周刊》2015,(5):101-102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实、活、乐"是太仓市实验小学基于草根文化,基于学生学情,基于对教学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课堂教学主张。"实",是指不过于夸大小学教育的作用,而让学生获得小学时期该有的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老老实实地研究、开发教材,了解、理解学情。"活",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强求灌输;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过程要自由能动,不盲从被动。"乐",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获得经验生长的愉悦体验。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人们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用建构观来解释,其本质是: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  相似文献   

17.
张凤儒 《考试周刊》2013,(34):171-17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客体",课堂教学遵循"三为主"原则,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这些无不强调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是拥有最多发言权的课堂的最大受益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是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在传授中重"导"是好方法。但教师"喧宾夺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正>1.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恰当、合理地运用"导学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变教师的"教授"为"指导",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即学习知识的过程)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就是给学生的任务和要求,实质上是必须完成的,换句话说,学生是被动完成的,根本没有主动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新课改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要避免之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自主地探求新的知识,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