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隐性知识作为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的主要源动力,实现隐性知识的外化,也即是使隐性知识编码化、文档化,是企业进行专利权申报、获得专利权的前提,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技术专利化为研究视角,通过构建隐性知识外化过程中的博弈模型,得出企业对高、低位势隐性知识主体的激励力度以及知识主体完成某项创新成果的概率等都是影响企业技术专利化的因素,进而提出,加强对高位势隐性知识主体的激励力度、提高对低位势隐性知识主体激励的重视程度以及实施产权化策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FDI企业隐性知识流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少杰  宿慧爽  李京文 《情报科学》2007,25(4):490-493,631
本文从主体、客体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FDI企业隐性知识流动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隐性知识的流动进行了深层次分析,理清了FDI企业隐性知识流动的路径,从而为促进我国内外资企业之间的隐性知识流动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将主体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从隐性知识主体、组织、隐性知识受体三者在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的行为角度出发,分析了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主体隐性知识转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描述了各因素对企业知识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南  王晓蓉 《软科学》2013,27(2):113-117
在阐述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就知识转移的主体与客体、师徒关系及企业环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师徒间的信任与知识势差、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激励机制对徒弟内化程度和表出程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大量调查问卷基础上,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从微观行为模式层面考察了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吸收能力、组织支持、接收动机、初级转移、高级转移、非正式群体与沟通和成功知识等相关因素后,知识模糊性和显性转移模式与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之间呈现较显著的正向关系,而且这种正向关系还会因为知识嵌入性和隐转移模式解释变量的舍去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与一般认识不同的是,我们还发现,知识势差、物理距离和组织距离等与跨国并购过程隐性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并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也不存在所谓的"门槛效应",它们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转移过程、融合过程、协调过程和反馈过程四种情景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转移过程的特征差异以及它们对跨国并购隐性知识转移过程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有效的知识传递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非正式网络凭借其良好的互动性,快速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它在隐性知识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对于隐形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少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对高技术企业内部员工的非正式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了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点:首先,网络特征和联系特征对知识传递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个体的沟通意愿和沟通频率对于网络特征与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最后,知识缄默性对于信任、工作互动程度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信任、工作互动对知识传递效果的促进作用随着知识缄默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知识流具有流体的性质,文章结合流体力学中流量调节阀的公式,借助结构性类推,构建高校内部隐性知识流的流量公式,结合相关研究,构建高校内部隐性知识流的流动模型,确定了影响隐性知识流的因素:知识节点的学习能力、隐性知识的属性、知识势差、隐性知识粘性、隐性知识的流动范围,并分析这些因素对隐性知识流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促进高校内部隐性知识流高效流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接包方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探讨国际外包中接包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结果显示:合作关系质量、跨文化沟通、企业文化、正式合约以及信任关系均显著影响接包企业知识获取,其中,跨文化沟通对显性知识获取的影响最大,信任关系对隐性知识获取的影响最大,正式合约与接包企业知识获取呈倒U形关系;接包企业知识获取显著影响外包绩效,且隐性知识获取比显性知识获取的影响系数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组织间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涉及知识距离和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研究很少.通过对长三角地区345家企业的调查,研究了知识距离、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间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对于知识距离和组织间知识共享之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距离是组织间知识共享前因变量,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对知识距离和组织间知识共享产生正向调节效应.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距离和组织间显性知识共享之间没有调节作用,但对职业距离和组织间显性知识共享存在调节效应;技术不确定性对于知识距离和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市场不确定性对于职业距离和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之间存在调节作用,但对于组织距离和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之间并不存在调节效应.由此揭示了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对于组织距离和不同类型知识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这有助于企业进行知识实践过程进行预先设计和掌控.  相似文献   

10.
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研究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本文探讨了企业隐性知识的主要内涵;较全面地分析了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相互之间、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之间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方式和障碍因素;建立了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模型;结合我国企业实际状况,较详细地探讨了促进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隐性知识管理及基于网络的交流平台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KM(Knowledge Management,知识管理)尤其是KM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对企业提高创新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隐性知识管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首先阐明KM必须同时兼顾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接着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内隐性知识的转化历程及隐性知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提出了企业进行隐性知识管理的框架,并基于该框架模型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隐性知识交流共享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特征,分析了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继而构建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该机制由4部分组成,其中,协同机制是该共享实现机制的控制中心,交流机制、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3个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构建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以期提高企业内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刘开  吕强  刘媛媛 《科技与管理》2008,10(6):107-110
新经济时代,隐性知识成为企业内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隐性知识管理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从企业内员工的隐性知识角度出发,通过对隐性知识内涵、特征及其共享性的分析,从员工自身及企业组织两方面探讨了企业内影响其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8种阻碍因素,就促进企业内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学者已经对代工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但目前缺乏价值链嵌入程度的研究。区分经济性嵌入和社会性嵌入两个概念,提出6个有待于检验的命题:经济性嵌入程度与显性知识转移绩效呈正相关;经济性嵌入程度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呈倒U型关系;社会性嵌入程度与显性知识转移绩效呈倒U型关系;社会性嵌入程度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呈正相关;显性知识对于加强代工企业代工能力有正向作用;隐性知识对于促进代工企业的升级有正向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田庆锋  杨清  刘辉 《科研管理》2006,41(1):119-129
本文以控制理论、资源交换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正式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探讨了知识转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74家IJVs的有效问卷。通过逐步层次回归法、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研究表明,非正式控制对隐性知识转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非正式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非正式控制与隐性知识转移以及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Web2.0的隐性知识外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芦昆 《情报科学》2008,26(2):247-251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隐性知识的外化又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隐性知识外化难点的分析与思考,并且利用Web2.0之后的新概念和新工具提出一种基于Web2.0环境下的隐性知识挖掘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7.
孔德成  侯光明 《科学学研究》2012,(10):1558-1563,1592
针对如何实现复杂重大科技工程中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承这一问题,本文融合知识管理和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复杂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传承微分动力学模型,揭示工程中隐性知识传承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主要参数控制对实现隐性知识高效传承的影响效果;最后,基于管理学视角,提出通过构建交流合作平台、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培养知识创新意识实现复杂重大科技工程隐性知识的高效传承。  相似文献   

18.
知识具有默会性和情境依赖性,默会知识的交流、共享与情境密切相关.默会知识的共享实质上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只有亲临现场、共同在场、互动沟通,才能有效地传递与分享默会知识,并基于此创造知识信息化为知识共享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促进知识共享,但非结构化的问题难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处理,信息系统在共享默会知识、情境依赖性知识时往往无能为力,永远都无法完全替代主体共同在场的面对面的互动沟通.因此,为实现情境依赖性的默会知识充分共享并创造知识,即使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也有必要进行共同在场的沟通.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与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松涛 《现代情报》2009,29(4):39-41
本文在解析隐性知识涵义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组织存储的基本策略;论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及其措施,重点从管理手段、信息技术等角度入手,引入合理的激励机制、交流机制、信任机制,建立促进隐性知识流动、转化、创新、共享的高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