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技术平台与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微观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技术平台的构建、升级和更新直接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本文对技术平台的构成要素及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各要素在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中分剐对应不同的能力状态,具体分析了技术平台与技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关系,阐述了二者共同提升的平台--台阶模型及互动作用机制,并结合高技术企业的特征和知识特性,分析了知识在技术平台与技术核心能力提升中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能力的要素与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微观层面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和联结机制,构建了企业技术能力的"三要素一机制"模型,并对该模型各要素的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以该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制造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得出了企业技术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简单分析了本文结论在企业技术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辨析装备制造企业的动态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界定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创新能力,确定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揭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本文的研究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4.
结合重大技术装备功能门槛、性能提升、质量阶梯等技术特征,研究重大技术装备用户效用、用户支付意愿、用户质量偏好等用户特征,并与大规模制造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对决定用户效用水平的产品质量和用户质量偏好进行函数分析,形成了重大技术装备用户边际效用变动规律的基本认识,揭示了重大技术装备用户效用变动规律对重大技术装备技术创新的影响.本研究深化了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理论认识,对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择在互联网时代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传统制造企业青岛红领为典型样本,基于其1995—2018年企业发展历程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研究发现:企业在持续成长过程中,伴随着所嵌入结构洞网络的“开放—闭合—开放”的螺旋前进,其结构洞位势按照劣势、均势到优势方向进行递增演进;结构洞位势与动态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演进,动态能力的形成是结构洞位势演进的基础,而更高阶的结构洞位势又会反过来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结构洞位势与动态能力共同促进了竞争优势的形成。本研究基于动态能力和结构洞位势共同演进的制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模型,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持续性入手,探讨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本质及构成要素,研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企业文化创新的互动机理.指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质上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其构成要素不仅包括硬实力,而且涵盖软实力.文化创新与持续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相辅相成、协同互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企业应基于创新文化的培育,着力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两家后发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演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阶段,企业创新追赶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地依循技术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相应地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技术(工程)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的中间联系环节,企业在创新追赶的全过程均应给予其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张冬梅  史雅楠  徐雨森 《科研管理》2019,40(11):123-133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组织技术能力增长轨迹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组织技术能力的增长是一个技术能力各要素的持续性积累和总体技术能力从技术模仿、技术消化吸收到自主技术创新的间断性跃迁两者相结合的作用过程。为了分析能力增长过程中连续性积累和间断性跃迁的作用机理 ,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 ,本文提出了“平台 -台阶”模式 ,以揭示组织技术能力增长的轨迹 ;探讨了组织技术能力上台阶过程中能力平台和台阶之间的协调与匹配 ;并就组织实现技术能力上台阶提出了可操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企业实现持续创新乃至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从分析企业技术能力系统的构成及其耦合性关系入手,揭示了其内在耦合机理,构建了耦合度模型,以此对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不仅需要改善企业的技术.获取能力、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这三者间的耦合协同程度,适当调整它们在技术能力演进过程中的贡献率以实现系统最优耦合.  相似文献   

11.
刘海兵  杨磊  许庆瑞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96-1107
后发企业高效追赶模式的内在机理及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演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华为公司1987-2018年的技术发展历程展开研究,试图从“创新战略--创新范式--技术创新能力”整合性研究视角探讨后发企业实现高效追赶的微观机制,刻画其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轨迹。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是从模仿创新能力到初级二次创新能力到成熟二次创新能力再到集成创新能力,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距离、技术效率、技术储备三个更加聚焦技术层面的维度进行测度;第二,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战略经历了“市场利用性--市场利用和技术利用—高市场探索性、低技术利用性—高市场探索性、高技术利用性—市场探索和技术探索”的演化过程,创新范式经历了 “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演化过程;第三,探索性尝试从知识生态的视角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即知识循环机制、知识演化机制、耗散结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成为全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与学术研究的热门。为了探究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演化过程,本文根据经典物理力学理论,构建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三维动态模型,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主导逻辑思维出发,以能力广度、能力深度、能力的生命周期三个角度,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模型进行维度分析。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过程在空间内形成类似于S型的曲面。  相似文献   

13.
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典型案例,借助新服务开发活动理论SAT模型,探索了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结构的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能力构建过程经历了从专有技术、应用性共性技术到基础性共性技术的转换过程,说明企业从利用自身资源到提升内部资源质量再逐步呈现外部合作多元化和集中化的趋势;(2)技术能力结构演化是不断吸收外部创新资源并与现有技术能力结构基础实现整合的连续过程;(3)应用性共性技术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能力系统层次划分的基础上,对新兴技术企业与传统技术企业能力系统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动态能力在两种类型企业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静态能力的差异性却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动态能力与新兴技术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动态能力的各个维度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尤其是环境适应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明显。同时企业动态能力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5.
吴晓波  房珂一  吴东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44-1953
中国的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时期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基础,一些企业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跨越。后发企业通过技术追赶,到达了相对成熟的技术水平,新的价值主张能够帮助后发企业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服务化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帮助制造企业更加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为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阶段持续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通过杭氧2007~2019年服务化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所构建的服务化能力发生了从离散型到合作型再到融合型的动态演进,同时用企互动和技术能力共同影响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加强了对后发企业服务化能力动态演化的理解,并为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越  余江 《科学学研究》2016,34(12):1807-1816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和产业技术追赶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规范的多案例研究、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定量研究方法,以我国蜂窝移动通信产业为典型研究案例,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演进与创新"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生态系统结构、新兴技术体系、生态系统能力、制度要素的共同演进对支撑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度剖析我国蜂窝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提出了新兴国家产业的并行发展模式,拓展了产业技术追赶的相关理论,并为分析产业演进创新过程中的机制与动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加快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基于技术扩散视角,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性,引入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领域相似性属性,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及演化机理。基于能力择优与相似性择优机制,构建二元属性创新网络演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分别进行时间及空间演化仿真分析。结果表明:(1)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在演化过程中逐步呈现衰减性的“边缘—多核型”混合结构;(2)随着创新网络规模的扩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逐步缩短,网络中技术、信息传播效率提升;(3)随着创新网络规模的扩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聚类系数增大,网络技术资源的凝聚效果增强,技术扩散效率提升。最后,通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2000-2015年专利引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创新网络演化仿真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能力对创新过程的作用机制分析,提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企业信息能力构成内涵。在对企业信息能力和信息管理知识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演化的企业信息能力进化模型。  相似文献   

19.
苏敬勤  马欢欢  张帅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888-1898
本研究基于供应链整合的视角,通过对3家中小制造企业的纵贯式多案例研究,探索企业如何通过供应链整合推动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在供应链整合情境下,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呈现出一种从低阶到高阶的动态过程,遵循这“局部型技术创新能力--定制化技术创新能力--协同型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2)供应链整合作为中小制造企业一种关键性的创新实践,是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演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并会随之存在模式的动态转变。(3)在此基础上,企业通过“能力积累--能力延伸--能力跃迁”的作用机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升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钢 《科学学研究》2001,19(3):70-77
如何借助技术转移获得技术能力 ,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运用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演化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框架 ,从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入手 ,通过刻划技术转移过程的学习性质 ,建立起基于技术转移的企业能力演化过程模式 ,以期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企业从技术引进到能力培育和成长过程的理解 ,进而为我国企业自主能力的形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