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从人类学的角度阐明甲骨中“人”字的化内涵,并从“人”字的甲骨构形和许慎的说解说明古人的化智慧和传统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牛河粱红山化遗址在选址和布局上暗合了“水”、“神”二字的字形结构。在甲骨、金的字形及徽识中都可以找到这种结构图形的衣钵,从此可以看出红山明与商及后世明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拚"字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了“拚”字历史源流以及“拚”、“拼”二字的音义区别,并指出“拚”、“拼”二字不应随意混用。  相似文献   

4.
华夏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殷墟甲骨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Kui”。本主要通过甲骨字形与周秦两汉古字中已确认的“华”、“夏”等字的形体比较,考释甲骨“Hua”(华)“夏”二字。“华”和“夏”本来都是地理上的名称,分别指华山和大夏。两对峙于黄河南北,遥遥相望,迤逦相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河”神擘开“华、夏”的神话。由此得以理解甲骨卜辞“河”、“华”、“夏”三神相提并祀在认识上的根源。“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华”“夏”由此转化为“中国”(指中土)的代称,而与“四方”、“四夷”相对;又以处“中”之义转化为“中华”、“中夏”之称,均为地域概念;然后以地域化的内涵转化指“中国”人民。“华夏”作为民族之称,代表的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地域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分四部分:一、释甲骨“Hua”;二、释甲骨“夏”;三、“华”“夏”地望及开辟神话;四、“华”“夏”地位与华夏族称。  相似文献   

5.
甲骨卜辞中涉及到“求生”的刻辞约二十多条,如①:  相似文献   

6.
汉字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流动的文化史。其最早的称呼叫“文”.和“文化”、“文明”共享一个“文”字,足见其关系的密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的这番话,并非夸大之辞。“文”是独体的、不町分解的,多为象形字。  相似文献   

7.
甲骨丈的“人”字笔画很简单,只有一撇加一捺。孩子启蒙读本,第一句便是“人手足刀尺”,人字放在首位。“人”字的这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就像人生存在社会中,要相互支撑。不相互支撑,只有一撇或只有一捺,那成不了人,连“一”也不如。“人”字就像分开两腿,脚踏实地,站得稳稳的。这一撇一捺,要分开,但当中的尺度要把握好。分得过于大,...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在宋代词坛上,是惟一能与一流名家相抗衡的女词人,其词作的1/3均运用了“愁”字,本根据李清照不同生活阶段对“愁”字的运用进行了分类,并对“愁”字的审美特点和思想意义进行了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9.
“浑沌”一词的释义各种版本多是意向性的,玩味其释义的依据常人则更无可确知。加之典籍所用文字,仅有已经多次变化之语义缘故。本文从“军”声、“屯”声人手,从字族角度对“浑沌”一词自然语义作了一番试探,得出从“军”声字有“圜围”义,“屯”字本义即“难”,“难”义废。又“屯”或作“纯”,由“纯”义引申出“聚全”义。与《集韵.混韵》所释“浑沌”,“元气未判”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本介绍了有关“志”的字义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从“志也藏也”到“志心之所之”,再到“志士之心”,反映出人们认识的深化,且在微观上愈来愈突出地显示了中国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品”字在商末、西周金文中用为量词,表示事物的种类。由此可以肯定《鲜盘》中的“祼玉三品”当指三种祼礼用玉。根据学界对“瓒”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认为商末《子黄尊》中“黄瓒”应是祼礼用的玉“璜”,这种解释能为“祼玉三品”含义的正确理解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大克鼎铭文“显孝于申”的理解一直以来就“申”的词性以及这一句的语法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说明了“申”是个名词而非动词 ,应破读为“神”。它是正常语序而非倒装。也说明了“申”的动词来源于电闪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头陀寺碑文》的佛理及其表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陀寺碑文>作为建筑碑文的典型作品,在形式结构上具有范式意义.作为佛教建筑的碑文,它对佛教教义的阐述以大乘佛教尤其是中观派为核心,反映了至南齐为止佛教在我国的接受概貌.佛道两家在最高哲学范畴上的神圣化和神秘化、修炼与修持方法上对语言作用的全盘否定态度的共通性,使作者有意识地用道家理念阐述佛教义理.  相似文献   

14.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易经》的部分卜辞中 ,记载了商周时代的“自由刑”:一是圜土之刑 ,包括该刑在刑罚中的地位、执行处所、执行方式、防范罪犯逃脱的设施、刑期等内容 ;二是肉刑的附加刑 ;三是坐嘉石之刑。以上内容可与《周礼》的有关记载互为佐证 ,较为可信地反映出商周刑罚种类之一的“自由刑”的史实  相似文献   

16.
说“莱”     
殷周金文中有*字,曩不识。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鶆"字可知此字当是"莱"的象形初文,乃蔓华之象形,也被假借为"鶆"。殷周金文中均用为国族名,即莱国,不过这个"莱"和东夷的莱国无关,当是与殷商同姓的子姓莱(来)国,本是为商王负责捕鹰养鹰以辅助田猎的部族,其地当在今天的安阳附近。东夷的莱国当是鷞鸠氏,乃是以鶆为图腾的东夷部族,为少皞族之一支,它很可能也是嬴姓或偃姓。  相似文献   

17.
历来都认为汉代的诗歌创作成就很低,尤其是四言诗的创作更是处于衰落之境.从两汉四言诗的传衍方面着手来阐明四言诗体在其他文体中的运用,发现大量四言的韵文韵语存在于辞赋、骈文以及颂、赞、铭箴、碑诔等应用文体中,各具特点并影响着汉以后许多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卷455阙题残篇碑铭之碑主,今人或以为是隋人,或以为姓张。本文经多方考证,确认其为唐人安兴贵,其卒在唐贞观十五年以后。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认为宋代是莆田古代历史上文化教育最辉煌的时期。指出莆田“文献名邦”的誉称源于宋代。而“文献名邦”碑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相似文献   

20.
叹词是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小类,甲骨文中是否已有叹词出现,各家尚有不同意见。两周金文中可以肯定为叹词的有“[虘又]”、“乌 ”、“ ”、“巳”四词,虽个体数量有限,总体出现频率不高,但却颇有意义。特别是四词均能与传世文献中的相应词对应上,显示了出土文献对传世文献佐证和补充的语料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