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保罗·康纳顿在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记忆”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能和个体一样具有自己的记忆,并通过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的方式实现其保持和传递。仪式体育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追忆和习得族群文化、信仰、社会风俗、社会规范、族群技术、族群历史等知识的“场域”,在反复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这些知识成为了他们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由仪式的渲染和社会的建构成为了族群共享的记忆。从本质上说,仪式体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以身体实践为基础的,是一个体化的过程,通过体化实践社会记忆得以在操演者体内沉淀,并以此实现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传递。  相似文献   

2.
"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俗称,一直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早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势"作为一个思想史的概念,在政治、军事、书法、绘画、诗歌等诸多场域中表达一种相似的哲学思维与意义结构,它们为"势"文化的理论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论域空间.研究以"势文化"为切入点,以内家三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拳之势"进行理论探索.结果表明:架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结构之力;理势是"拳之势"生成的逻辑之力;气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生命之力;情势是"拳之势"生成的表达之力.习武演练自觉追求"势",它体现的是一种美学之道与生命规律.  相似文献   

3.
"失败型"师生关系是指在学校场域中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因矛盾激化或因偶发事件而冲突,造成师生关系不同程度的恶化或断裂的状态.要有效预防"失败型"师生关系的发生,应以师生共同体价值为导向,提高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立健全师生平等对话机制;运用道德有效规范师生关系;树立师生生命关怀理念;构建师生责任共担机制;建立健全师生文化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研究舞龙运动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分析舞龙运动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并探讨舞龙运动跨文化传播策略,力争为舞龙运动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研究认为:1)舞龙运动的跨文化传播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是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需要;是舞龙运动走向世界的需要.2)跨文化传播中舞龙本质文化的自我迷失、不同文化中对于"龙"理解的不兼容、传播方式的单一与传播对象的局限是舞龙运动跨文化传播所处的现实困境.3)"一带一路"战略为舞龙运动提供了国际传播新市场、开创了舞龙运动国际发展新模式、加快了舞龙运动产业化发展进程.建议:在舞龙运动跨文化传播中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要有文化自信、传播的方式与对象应当丰富多元.  相似文献   

5.
曾被年轻人"抗拒"的长跑运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风生水起的马拉松赛事和草根长跑活动就是佐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乐跑"背后的社会原因及"乐跑"发展的瓶颈,认为,长跑运动相关事的包装、媒体对长跑活动的助推以及长跑运动特有的运动体验和功能,是形成"乐跑"现象的主要原因.然而,也存在硬件条件、安全问题等因素,制约这一"潮流"的良性发展,提出了"乐跑"现象发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洛克是最早提出"三育",并把体育列为"三育"之基并系统地论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的教育家之一,更是率先系统论述体育思想体系的思想家,他的体育思想对于教育体系的完善、体育在教育中地位的肯定、现代体育学科的建立,还是对体育从古到今的转型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研究论述了体育在"三育"中的基础地位,阐明了体育发展对人的重要作用,进而论述了体育在形成健康的身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塑造绅士气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特纳《仪式过程》理论为导向,以福建厦门“送王船”仪式中“阈限”范畴内的身体运动为研究对象,挖掘“送王船”仪式活动沿承的社会元素。认为,“送王船”仪式中“阈限”过程中的身体运动是该仪式活动的核心支撑及象征之展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原始宗教观促生了以肢体运动的象征寓意,以身体运动文化反应精神和心灵需求。这种肢体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在海峡两岸关系和谐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文化政治导向功能,对村落经济发展具有可视的补偿性功能,有利于实现村落传统文化功能激活,是时代发展中村民们的重要精神寄托,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植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亚住高训"交替训练实验,对12分钟极限跑运动中动态心率、血氧饱和度、"极点"等指标进行研究,探讨"亚住高训"模式对"极点"等指标的影响及其提高中长跑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及运动成绩的新途径.方法:对8名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6周"亚住高训"实验研究.测试实验前、中、后期的12分钟极限跑、运动中心率、运动中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划分12分钟极限跑中机能变化相对应的"极点"等指标及其持续时间.结果:(1)"亚住高训"交替训练前、中、后,12分钟极限跑成绩、最大摄氧量、运动中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呈现有利于有氧工作能力提高的趋势,部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亚住高训"实验后,运动员赛前训练12分钟极限跑的"极点"及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第二次呼吸"时间延长、"终点冲刺"时间增加,部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亚住高训"交替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12分钟极限跑成绩,对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有积极影响.(2)运动中通过心率、血氧饱和度实时检测,能够反映运动中"极点""第二次呼吸""终点冲刺"等指标的变化规律.(3)"亚住高训"交替训练能对12分钟极限跑过程中"极点""第二次呼吸""终点冲刺"及其持续时间的分配进行干预,有助于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并比较"高原-亚高原-平原"和"高原-平原"两种过渡训练模式对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藏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心肺功能影响.方法:将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业余体校20名藏族男子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名和对照组10名),实验组进行"高原1周-亚高原2周-平原1周"过渡训练,对照组进行"高原3周-平原1周"传统的过渡训练.训练结束后,分别在高原(四川康定)、亚高原(四川泸定)、平原(四川成都)进行12min跑测试,测定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运动后心率、运动后血氧饱和度、运动后血乳酸和运动后尿蛋白等,并在安静状态下测定运动员血清CK-MB、EPO、HIF-α和血睾酮等生理指标.结果:(1)两组世居高原藏族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后12min跑的测试成绩、最大摄氧量、运动后心率、运动后血氧饱和度、运动后血乳酸、运动后尿蛋白、血清CK-MB、EPO、HIF-α和血睾酮从高原到平原均呈上升趋势,各项指标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运动员进行"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后,12min跑的测试成绩、最大摄氧量、运动后心率明显升高(P<0.05),同时安静状态下的血清CK-MB、HIF-α和血睾酮增加更明显,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亚高原-平原"过渡训练这一训练模式较传统的高原训练模式对于提高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员心肺功能的适应能力有着较好促进作用,有利于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更快更好的适应从高原到平原的海拔落差,有助于运动员训练时运动强度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思辨法等,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学理支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延续与消亡的原因进行剖析。发现,“仪式活动”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身体共在”与延续的结构性基础,“神秘力量”获得与运动愉悦感是其存续的精神动力;情感沉降、外界屏障与“精英缺失”是造成其消亡的重要原因。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促进与治理中,要注重“仪式空间”的保护,重视族群“局内人”的设定;关注族群“神秘”与世俗情感的“二向性”需求;突出“卡里斯玛”的个体功用,促进“情感能量流”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