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地铁工程施工中,深基坑因可以充分利用地下资源,在地铁施工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主要阐述的车站基坑因结合上部物业开发结构,车站小里程端基坑为不规则形状,如何选择合适的开挖方案,以便在保证施工工期要求的前提下,确保基坑开挖工程安全质量,成为施工的重难点。主要阐述地铁车站异形基坑土方开挖方式以及开挖的方法,结合工程实例,针对地铁车站异形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技术进行探讨,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地铁车站高水位基坑降水及排水施工技术,结合10号线东湖站水文地质实际情况及工程特点,利用管井井点及基坑外的排水沟和集水井分别进行降排水.结果表明:地下水的存在具有很强的客观性,难以有效避免地下水,但通过一系列降水和排水措施,能降低地下水对地铁车站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高水位基坑降排水,施工难度更大,利用管井井点及基坑外的排水沟和集水井分别进行降排水,对整座车站结构的稳定性、质量、使用寿命、安全等皆有非常大的影响,值得施工单位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地铁车站大多设置在城市主干道,地铁车站基坑围护结构施工不但要考虑对市政道路的影响,还应考虑市政道路上密集车辆动荷载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影响,保证围护结构的安全。本文以石家庄轨道交通1号线人民广场站基坑围护结构施工为例,对行车荷载扰动下基坑锚索施工进行了试验和总结,并成功应用于本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4.
司蕊 《成才之路》2015,(6):27-29
从地质、结构、施工等多专业综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优化了广州地铁六号线二期高黄中间风井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即将锚索支护设计方案优化为内支撑+环框梁支护方案,规避了施工风险,同时能够满足结构受力要求。抗浮设计宜从工期、施工安全、方便、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安地铁二号线会展中心站为例,从地铁基坑施工设计到本段结构封顶,对设计变形计算结果与现场基坑施工变形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设计、施工提出优化,做到现场信息化施工,确保了基坑的安全与稳定,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场实测数据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逆作法、半逆作法、顺作法3种不同基坑开挖施工方法对邻近地铁1号线人民广场车站的变形影响.结论表明,在相同开挖支撑施工参数下,采用逆作法、半逆作法、顺作法3种基坑开挖施工方法,逆作法施工对控制1号线车站地下连续墙墙体变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铁3号线秣周路站为南京地铁3号线的终点站。车站及出入段线明挖段施工按先主体后附属的顺序组织施工。介绍工程总体施工顺序、围护结构施工技术、降水与排水技术、基坑开挖技术、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等,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同时各类地铁工程也在不断增加,地铁深基坑工程在地铁工程中可谓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此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类的安全事故,对于施工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应用要求较高。文章从常见的地铁深基坑支撑类型入手,对地铁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控制措施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地铁深基坑施工中需要严格执行、严谨把控,保证执行过程的规范性,将相关管理文件落到实处,履行安全质量责任,并对基坑回填全过程全面监控,并对基坑安全事故有效预防,将事故扼杀在襁褓中,从而大大提高地铁深基坑施工安全问题的解决效率。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站施工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区,采用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明挖法和暗挖法。尤其在地铁明挖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期会产生基坑围护结构的位移、坑底不平衡隆起、周边地表不稳定沉降等变形,如若有过大的变形值则会引起基坑失稳或周边建(构)筑物开裂等工程事故。本文以石家庄新客站东广场二、三号线节点明挖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在深基坑施工中变形监测的必要性、监测方法及监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深基坑实施工程监测,对控制基坑变形、保证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地铁宁天城际一期雄州车站基坑工程为例,通过环境勘察,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确定基坑监测方案,并结合工程现场对监测点跟踪测量和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基坑变形原因,采取相应的基坑变形控制措施,有效避免发生基坑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无支撑多级支护结构的不同设计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以一个无支撑两级支护的粉质黏土深基坑为例,利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并基于正交试验通过极差、方差分析,就两级支护间距、开挖比以及两级支护结构长度对支护结构位移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采用无支撑两级支护结构的粉质黏土深基坑,两级支护结构的顶部最大位移受两级支护间距和开挖比影响的敏感度较高两级支护结构位移之间存在“叠加作用”、“牵引作用”的相互影响,但当两级支护间距不小于总开挖深度的0.5倍时,相互影响不显著当两级支护间距不小于总开挖深度的0.5倍,且开挖比为0.8~1.3时,两级支护结构的顶部最大位移比较接近,且不超过规范的一级基坑下限控制值,处于最合理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郑州市地铁一号线西三环车站基坑为研究背景,通过对该基坑围护结构监测方案的设计,并对整个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桩体的水平位移、坑周地表竖向沉降以及钢支撑的轴力实施监测。监测数据分析表明:钢支撑能有效的减小围护结构的侧向变形;距离基坑越近,坑周地表沉降量也越大。总体来说,运用钢支撑联合钻孔灌注桩的围护形式稳定性良好,该围护结构的设计满足该工程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3.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已经在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在役混凝土梁常见的病害及工程中常用加固方法的优缺点,以及UHPC应用于混凝土梁加固的技术可行性、优缺点、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并对既有的UHPC加固梁的施工工艺、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等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加固方法相比,采用UHPC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加固,无论在技术可行性、结构耐久性和工程造价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优势;与未加固的混凝土梁相比,UHPC 加固梁的承载能力和刚度等力学性能均大幅提高,且对旧桥自重的影响有限;其加固施工工艺是影响增大截面加固效果的重要因素,需结合工程案例开展系统研究;由于加固结构大多已服役数年,在计算加固构件的承载力时,初始损伤对结构承载力的折减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湖岸支护工程为例,基于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地表沉降、基坑隆起以及土压力分布情况,探讨了桩顶锚固形式和板桩嵌固深度,得到板桩-冠梁协同支护体系工作机理。 研究表明:板桩-冠梁协同支护体系的桩土协同作用机制与有锚板桩相似,桩体变形呈现中部鼓出状,主动土压力呈R 形分布;桩顶冠梁锚固以及桩底嵌固作用是影响板桩支护性能的重要因素,板桩最佳嵌固深度比为0.69~0.79。 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板桩支护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渗漏原因复杂,该文从结构层裂缝及防水层处理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屋面设计及施工中可能引发裂缝的潜在问题;指出了如结构配筋处理、介入防水粉添加荆、板厚高度控翻、防水层施工等一系列的防裂防水措施,有效地解决屋面渗漏问题。  相似文献   

16.
唐捷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2):41-42,45
混凝土梁的有效高度直接影响到构件的截面承载能力,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处理不当,将直接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必须引起工程界的重视。探讨了混凝土梁有效高度的不定性成因,并提出了控制截面有效高度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鉴于发生多起地铁车站支护结构失效的重大事故,分析其支护结构失效机理与控制方法,采用空间建模研讨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对外界干扰的承受极限。  相似文献   

18.
以某沿海城市地铁车站结构为例,通过室内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计算单桩极限侧阻力,理论验算和MIDAS 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相结合,对比分析不同抗浮措施下车站结构底板位移、变形大小。 结果表明:围护结构法抗浮,车站底板竖向位移得到控制,但结构底板变形较大,底板水头高度为17.4 m 时,底板最大变形5.75 mm;抗浮锚杆和抗浮桩可有效减小结构底板变形,底板水头高度为17.4m 时,两种抗浮措施下底板最大变形分别为2.37 和2.04 mm;抗浮组合措施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抗浮效果明显,对结构变形控制较好;排水减压法基于减小结构水浮力原理抗浮,抗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控制是大型深基坑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结合某周边不规则的深基坑工程,从基坑周边既有工程环境、施工场地条件、基坑地质和含水层特征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对基坑场地内上层滞水和孔隙承压水分别提出控制设计思路,给出排水管路、深井降水网布置设计方法,以及降水井结构设计图,最后评价地下水控制对深基坑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类似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控制是大型深基坑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结合某周边不规则的深基坑工程,从基坑周边既有工程环境、施工场地条件、基坑地质和含水层特征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对基坑场地内上层滞水和孔隙承压水分别提出控制设计思路,给出排水管路、深井降水网布置设计方法,以及降水井结构设计图,最后评价地下水控制对深基坑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于类似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