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865年,阿古柏乘新疆各地爆发起义之机入侵,并得到英国的支持。1877年1月,中国第一任驻英国大使郭嵩焘抵达伦敦,就阿古柏入侵新疆问题与英国政府展开了外交交涉。在交涉中,郭嵩焘可谓是有失有得,但最终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他的思想经历了转变,经受住了考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王仕琪 《湖北档案》2010,(10):43-44
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道光年问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办团练,1859年曾去天津助僧格林沁抗击英法侵略军。1863年署广东巡抚,1875年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署兵部左侍郎。  相似文献   

3.
马儒 《湖北档案》2010,(12):34-3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对中国可能出现的内战实行“不干涉”政策。1948年下半年,英国政府看清局势,放弃了国民党政府.提出“门内留一只脚”的对华政策。当国共两党胜负大局已定.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英国又多次表达了承认新中国的意向。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派驻领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开始派公使驻京,清政府也成立了主管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任郭嵩焘为驻英大臣,开始向各国派驻使节,并先后在新加坡、横滨、大阪、檀香山、古巴等国家和地区设立领事馆。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巴拿马总统向清政府递交国书,提出设立驻华总领事府。清政府在允许巴拿马设立驻华总领事的同时,并未立刻派驻巴拿马总领事。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十二月十六日,为了保护在巴拿马的华工,清政府才任命欧阳庚为驻巴拿马国总领事官。次年四月初一日,驻巴拿马总领事馆正式设立。通过梳理清朝档案,可以廓清清政府设立驻巴拿马总领事馆的缘由和开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1818—1891)于光绪二年(1876)年首任驻英国公使.光绪四年(1878)兼任驻法国公使。郭嵩焘在出使英国期间,因《使西纪程》而遭到非议;又因《申报》的报道引起名誉纠纷。这两次事件反映了中西传播环境的差异.以及西方新闻媒介对中国官方舆论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伟  汪琴 《出版参考》2006,(3):18-20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7.
国外媒体     
《新闻与写作》2007,(12):64
英国近日开始对电子政务展开了一场大刀阔斧的“瘦身”运动,英国政府日前做出决定.将关闭90%以上的政府网站.将现有的951个网站缩减为26个。  相似文献   

8.
1840年4月英国议会通过发动战争决议案。1840年6月英国“东方远征军”开抵南中国海,封锁了广州海面和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爆发。1841年1月26日英国侵略军宣布占领香港岛。1882年8月29日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准将香港给予”英国,由其“常远据守主拿,任便立法治理”。1860年3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在九龙半岛南端的尖沙咀登陆,修筑了工事和军事基地。1860年10月24日及25日清政府与英法联军代表签署了《中英续增条约》和《中法续增条约》(即《北京条约》)。《中…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从1840年8月至翌年2月,清政府曾同英国政府分别在天津大沽和广东穿鼻进行了两次谈判。清政府的代表是琦善,英国政府的代表是义律。在广州谈判中,1841年1月21日义律宣称与琦善签订了一个停战协定。这一协定,后来被称为《穿鼻草约》。长期以来,由于材料缺乏,人们难以披露真象,对上述说法信而不疑。但是,琦善与义律究竟有没有签订《穿鼻草约》?英国档案馆所藏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交涉文书,汇集了琦  相似文献   

10.
早在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清政府出使英国的大臣郭嵩焘就注意到了英国地理学会,并参加过该会的活动。他把地理学会意译为“地理学馆”,或直接根据“Geographical Society”音译为“奇约喀剌非尔苏赛意地奇约,地也;喀剌非尔,谓图写之;苏赛意地,会也”,①并对外国地理学同行的交流活动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当时,政界和学界对地理学和地图学的兴趣仅仅处在萌芽状态。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使中国人日益感到民族危机的严重,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从各种角度寻找国家强弱的原因。这时,积极寻求机会建立地理学学会的邹代钧看到了中西学术团体的…  相似文献   

11.
李毅 《档案时空》2006,(9):12-14
冯子才早年参加过广东天地会起义,后在1851年参加清军。1862年任广西提督,1875年调任贵州提督,1881年又回任广西提督。清政府对侵略者妥协投降,特别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反投降的斗争,本来对国对民有利,清政府却割地赔款,冯子才气愤之极,1883年时已六十五岁的他“称疾”回到了那时还是广东管的钦州老家。法国侵略者将越南逐步占领后,把战火烧到了镇南关,意欲夺取广西。法军司令扬言三个月拿下二广。广西巡抚、清军前线统帅潘鼎新弃军而逃,使得全军溃退。  相似文献   

12.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福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首个福利国家:英国 1941年,英国政府组建了“社会保险及相关事务委员会”,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出任主席。1942年该委员会出台《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的报告,简称《贝弗里奇报告》,为英国规划了一套“惠及所有国民的全面而普遍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英国,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空气的清洁。伦敦的PM2.5大概是20。但是60年前伦敦可不这样,1952年的大烟雾,造成4000多人死亡,当时伦敦的交通和生活,出现极端混乱的状态。就在这次事故后,英国政府反思发展方式,认真治理环境,为摘掉伦敦长期的“雾都”帽子,  相似文献   

14.
英国构建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英国的发展与应用,英国政府于1996年12月公布了构建信息社会的“国家战略”。梅杰前首相在这份战略文件前面写道:“英国的信息技术在世界上是先进的。我们市场的开放和英国的发明传统帮助了企业取得繁荣。信息技术正...  相似文献   

15.
郭琪 《中国档案》2023,(9):82-83
<正>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难民在台湾遇难为理由侵略台湾,与清政府签订《台事专条》,在获得赔款之后撤出台湾。此后,清政府越发重视台湾,推行积极治台的政策。光绪元年(1875),丁日昌接任福建巡抚,为治理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便有修建铁路一项。丁日昌首倡办“轮路”丁日昌年轻时曾在曾国藩、李鸿章身边任事,不仅熟谙洋务,在海防建设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识,尤其对作为东南海防屏障的台湾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16.
1876年,因云南马嘉理事件,郭嵩焘被钦派出使英国,前往英国道歉,同时出任常驻英国大使(后兼任驻法大使)。郭嵩焘以日记形式记录下了他在出使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他所见的各国博物馆的情况,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博物馆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记录的有关博物馆方面的材料做一个细致的整理,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去"恢复"当时的西方博物馆,构建郭嵩焘眼中的十九世纪西方博物馆形象。  相似文献   

17.
1874-1875年发生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是晚清政府在已变化了的地缘政治环境下,面对西北和东南两大边疆危机而进行的一次国家大战略探索,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关于国家大战略发展方向的辩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函授小考     
《出版参考》2005,(8):17-17
函授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1870年,英国剑桥大学首次为一般市民开设了校外高等教育讲座。此后,伦敦大学、牛津大学也相继在英格兰各地开设大学开放讲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普及教育,英国政府拨款资助,在各大学中设立了校外(成人)教育部。1969年,英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开放大学”。  相似文献   

19.
1867年.清政府怎派遣特使出国,寻遍中国无一合适人选, 万诉无奈之时,恭亲王奕想出个金点子。  相似文献   

20.
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或署云仙、筠轩、仁先,晚号玉池老人,因其筑室日“养知书屋”,学者又称之为“养知先生”。曾先后担任过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署理广东巡抚、福建按察使等职,他是清政府派往西方的第一任公使,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