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田春艳 《父母必读》2023,(S1):48-51
<正>父母要做的,不仅是在“起跑线”上为孩子创造好的成长条件,还要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学会如何陪伴孩子、帮助孩子。这种对成长的认知,不只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生命孕育直到生命结束。父母应为孩子在人生开端就做好充分的准备,但人生是一场长跑,孩子的发展也具有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3,(16):12
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二十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他们的父母将人生的  相似文献   

3.
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观点,社会上曾有过讨论。有人认为,人生是一场长跑,教育不要太急功近利,学校和家长对教育、对孩子都要有平常心。这话,听起来有理,说起来也轻巧,但未必能纾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未必能阻止家长给孩子过度补习,未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常识和现实都告诉人们,尽管人生是长跑,但起跑也很重要,人生充满竞争,有时一步跟不上,往往步步跟不上。  相似文献   

4.
<正>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在农村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各方面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自身的学习问题更是严重的困扰着这些孩子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我们更要关注他们的发展。这些留守儿童在行为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  相似文献   

5.
<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篇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家庭教育,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如:吃饭、喝水、说话、走路,为其社会化打下基础。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玩伴,因此,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大。一、家庭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形态,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一)先导性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摘     
所谓儿童观,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总看法和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现代社会新的儿童观主要包含: 一、正确的“孩子所属观”。从血缘关系看,孩子当然属于父母,但单纯把孩子看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则不妥,只有树立“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的观念,父母才会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教育、要求孩子产。二、正确的“儿童角色观”。许多父母在考虑家庭关系时,认为“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不可能变孩子为家长。”因此往往以教训的语气去命令,要求孩子服从。如果父母能从“父母和子女都是家庭和  相似文献   

7.
杜淑娟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77-78,96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家庭的心理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注孩子,既是父母对孩子爱心的自然流露与表达,也是在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父母关注孩子的时间、方式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发展。我们可以从敏感性和反应性来看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问题。一般而言,敏感性指父母对儿童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  相似文献   

9.
<正>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说几乎大半系于孩子的身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给予孩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人生教育的主要的、关键的场所。家庭教育的地位、特点与意义在客观上决定了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其中,指导途径直接影响指导的实效性。"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首先适应家庭,儿童才获得后来在社会生活中适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对儿童关注的焦点,往往更容易放在知识、能力与习惯上,少有将情绪作为我们的重点。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劳拉·E.贝克(以下简称贝克)在其《儿童发展》(第五版)中强调:"情绪在人的发展过程的各个方面中起着核心作用。"对于儿童的发展,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激发和维持孩子的积极情绪。从  相似文献   

11.
<正>留守儿童分为双方留守和单方留守,双方留守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打工或者干其他活,孩子留在家里,而单方留守是指父母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通过调查,我发现我们班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占班上学生总数的30%。通过与他们交谈和对他们的观察,我发现了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现象:一、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一)父母长期在外导致亲子分离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双方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82):47-48
"留守儿童"教育,是农村教育中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问题,留守儿童也是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但由于他们的父母外出赚钱养家,这些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近年来,留守儿童出现了新的形态,有些留守儿童问题更为隐蔽,需要在留守儿童教育中格外关注,我学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非常突出,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仔细研究并做出切实改进。  相似文献   

13.
正"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当我在第四届中国幼儿园园长大会的宣传屏幕上再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跟第一次读到时同样觉得震撼,感慨万千。儿童的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一个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靠父母的教育,但父母全身心的关注一定会教育好一个孩子吗?我认识一个家庭,父亲在外工作挣钱养家,母亲在家带孩子。这位母亲把所有的时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最重要的影响。孩子出生后面对的首位学习对象就是父母,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指导者,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理想、最自然的环境。而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却存在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缺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家庭是儿童早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最重要的影响。孩子出生后面对的首位学习对象就是父母,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指导者,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6.
孩子之间的吵架、打架、抓伤等争执性行为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尤其是当孩子三岁时离开父母,进入自己人生的预备"小社会"——幼儿园,有的争执性行为逐渐升级,导致成为攻击性行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严重阻碍了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  相似文献   

17.
<正>"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学生"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和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留守学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成绩、素质全面发展负有大部分责任。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众多问题,班主任必须找准切入点,指导、支持和帮助留守学生度过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8.
儿童时期理财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孩子将来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内,父母们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理财智慧。一、让孩子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父母在金钱问题上应该扮演典范的角色,每个月抽取出一点儿时间在孩子面前谈论财务的问题,让  相似文献   

19.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品德、智力、个性和能力.这一时期,影响孩子道德发展的主要是父母.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孩子会初步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个人在幼儿时期的道德虽然是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但幼儿时期形成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对其一生的影响却至关重要.一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那么,他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获得顺利发展就更不容易了.-个人在幼儿时期的教育,父母的道德修养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儿童道德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一、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智力残疾儿童所进行的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智力障碍儿童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可以说孩子未来的命运掌握在家长的手里。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如果教育得当,智障孩子同样能够拥有美好的明天。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首先从与父母的交往开始,而且与父母交往的频率最高,他们学习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家长。这些对家长来说做起来特别困难,缺乏借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