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康德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阐发了能动的主体学说,强调了人在认识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能动的主体是认识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主要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构成、知识对象的建立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2.
“人为自然立法”是最能体现康德哲学反对机械认识论,重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一个命题。人是一个自觉、自主、能动、创造的主体性的存在,是其认识论中一个主要结论。康德考察说明,认识是人作为主体的一种能动活动,而不是人的被动接受;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之一就在于它能够超越“经验自我”的狭隘性而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知识;理性的职责不是给人类提供“现成的真理体系”,而在于不断地从理论上探求人类知识也即认识能力本身的发展条件,不断批判任何企图把人类现有知识凝固化的观点和作法,从而促使人不断追求完善;追求合理性既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也是人作为认识主体而存在的最高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巨著中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著名命题,标志着康德所进行的是一场认识论的变革。他以宏伟的气魄,对传统认识论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实行了“哥白尼式逆转”,把认识论的中心从自然转到人上来,把主体在认识论中的被动的静态理论发展到能动的动态理论,确立了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康德的主体性原则意义极为深远,它的革命性精神已远远超出哲学认识范围而影响到人类文化思想领域。虽然它还具有先验唯心主义性质,但其理论价值和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先验的认识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康德的认识论正是由于片面地、抽象地夸大认识形式的决定作用,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因而遭到了众多的批评;另一方面,康德又正是以认识形式的决定作用为前提说明了何以能得到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并在说明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考察人类认识过程,被有些人誉之为是一场深刻的认识革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来看,我们强调的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对于认识形式与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则研究不够,  相似文献   

5.
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蕴涵着合理的内容。在认识论上,它反对了直观认识论,强调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开端;在本体论上,它反对了只从客观看待存在的机械物质观,强调要从主体看待存在。贝克莱的错误在于把这两个方面绝对化了。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曾经这样说:“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马恩全集》第一卷,588页)按本人理解:康德哲学的革命作用在于,不仅使哲学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而且使哲学由对认识客体的关心转向对认识主体的重视;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辩证法(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的发展。直观与对象——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辩证建立康德认为,旧哲学由于陷入迷误而收效甚微,问题首先发生在对认识对象的错误理解上,他们把对象确定为超经验的、人的认识能力无法把握的“物自体”,这样一开始就将认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所谓“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觉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即感性直观形式。他把人类的直观分为经验的直观和纯粹的直观。直观在康德认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的直观学说反映了康德哲学的调和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实质,但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现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和流行的是“主导主体说”合题论。笔者以为目前流行的“主导主体说”有值得质疑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理论本身缺乏内在的(指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同一的衡量标准。造成其理论的缺陷。“主导主体说”的基本含义是: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其实,这里引用的“主导”、“主体”是两个不同哲学范畴的概念,它们不能构成同一标准来衡量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地位与作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并与之构成一对的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术语。“主体”是认识论范畴的概念,一般指有认识、实践等能动行为的载体,具体为能动的认知者(或感觉者、思维者)。“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相对于“主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是指认识能动者与被认识者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然而,“主导”与“主体”是有区别的。“主导”是对立论范畴的哲学概念,指矛盾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这里的“主导”即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另外,“主导”源于传统教学术语中的“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论术语的。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统觉在认识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没有统觉之综合统一,就没有认识中对象的统一。从主体的角度,建立认识对象与认识之间的统一性,是康德在认识论上的一大贡献,康德关于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建立作用的理论之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三大批判第一次构建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知识体系、伦理体系、艺术体系。在认识论领域,确立了理性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完成了从认识对象到认识主体的转变;在道德领域,通过探讨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在审美领域,认为美与美感都属于人的判断力问题,判断力最完美最自由的体现就是审美,美学因而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阿赖耶识产生于印度佛教认识论的发展,康德哲学中的主体认识模式来自欧洲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发展。二者虽然来自不同的文明体系,但在探讨认识论问题时它们所指的内涵是具有一致性的。它们都是认识产生的所依、都与主观感觉相连通,是认识对象的形式赋予者。就其差异性而言,康德主体认识模式的先验色彩较为浓厚,而唯识论通过名言种子与现实的相互熏习解释诸法的产生,其具有一定的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3.
“现象”是康德建构认识论的核心范畴,有着特殊的规定性,在这特殊的规定性中蕴含着对认识中主体性的肯定。在“现象”的生成过程中,康德更是处处彰显着认识中的主体性。康德在其“现象”说中所凸显出来的认识中的主体性,对于我们在现代探究人的认识过程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认识论中的“分离”问题的合法性是不容质疑的,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所涉猎。“分离”问题具体体现为一般与个别的分离、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分离、知识与意见的分离三个方面。柏拉图的认识论与理念论是紧密联系的,由于理念论中“分离”问题的不可解决性决定了认识论中“分离”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从而为后人对柏拉图的理解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三大批判第一次构建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知识体系、伦理体系、艺术体系。在认识论领域,确立了理性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完成了从认识对象到认识主体的转变;在道德领域,通过探讨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在审美领域,认为美与美感都属于人的判断力问题,判断力最完美最自由的体现就是审美,美学因而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试论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王瑞芳康德认识论是在批判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他看来,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有其片面性,都没有弄清楚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他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分析人本身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他把认识论研...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先验论是近代认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枢纽。康德把哲学同当时的科学相结合,对近代科学发展所揭示的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作了总结。研究康德的先验论,特别是分析它对主体能动性的探讨,对主客体关系及主体本身的研究,发展科学的认识论有着直接的意义。康德是用先验主义的方法来揭示主体在认识中重要作用的,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还是在哲学的研究中,都使康德看到了科学知识是一种不同于后天经验、也不能用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哲学史看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历史上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此问题较为自觉研究的,只有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康德,康德的图式说不仅提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结构问题,把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了,而且开创了现代认识论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史上,主体的建立使认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从认识的过程看,主体是认识产生的发动者,认识的内容受到主体的主观影响,认识的结果以人的认识为基础。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创造性、选择性、超前认识、自我认识和重构能力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观。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史上,主体的建立使认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主体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从认识的过程看,主体是认识产生的发动;认识的内容受到主体的主观影响;认识的结果以人的认识为基础。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创造性、选择性、超前认识、自我认识、重构能力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