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镇化发展与人口流动对我国属地化教育管理体制带来全面挑战。本文基于对6个城市的实地调查,从家长视角探讨了农民工子女就学地点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工家庭在子女的教育选择中呈现显著的“分化效应”和“代际效应”,家长个人特征、社会经济背景、流动类型、家长对教育政策的感知等因素对其子女就学地点的选择有显著影响。顺应新型城镇化趋势,尊重农民工子女教育选择意愿,保障弱势群体教育需求,加强县镇教育吸引力,降低城市教育“准入门槛”,构建适应农民工流动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我国教育变革的应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资本障碍及其政府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追求教育公平为主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政策取向,也是一种教育实践。目前,人们更关注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状态、成因及其治理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的生产方式、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是形成义务教育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差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直接后果是导致非规范性择校行为的发生。在择校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社会资本的力量日益突出,其负向功能被诱发,破坏了就近入学政策,加剧了家庭与家庭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社会资本的分化,损害了教育公平价值。由此,我们提出政府对于消除社会资本障碍的方向性建议:通过合理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在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降低家庭社会资本在教育选择中的作用,建设学校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良性竞争环境,从而治理目前部分家庭、学校社会资本参与择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选择指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选择,在众多影响农村家庭进行优质教育选择的因素当中,经济资本对其制约作用最显著。然而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农村家庭在优质教育选择中遭遇困境的更深层原因来自国家和学校层面的一些不合理制度设计和安排,诸如国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倾向、学校高昂的择校费用等。因此,只有改善甚至消除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以香港高中生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将学生家庭的社会资本区分为学生个人和父母两个独立的分析单位,探讨学生如何运用其个人及父母的社会资本创造人力资本。研究发现香港高中生的公开考试成绩和其个人的社会资本是影响其升学、择校和择业的显著影响因素,高中生的家庭背景变量对这三类选择行为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2018,(4):76-86
基于北京市340名流动儿童学生及家长的多段抽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家长的教育期望越高;且中高等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期望更高。关键是,流动儿童城乡户籍差异影响了家长的教育期望,并强化了家庭背景对家长教育期望的影响力。家庭背景对农民工与非农民工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不同。总之,流动儿童家庭条件的细微差别——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导致了家长教育期望的差异,其影响力被户籍差异所放大并强化,最终导致农民工群体弱势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6.
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力量异常重要。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本质上是一个受制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具有约束性的社会选择行为,行为的主体是家庭和学校。而家庭社会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就为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视角。治理择校问题可采取对家庭资本较少的弱势群体子女进行教育机会补偿、缩小教育鸿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论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的策略——文化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文化资本是影响儿童学业的重要因素。农民工三种类型的文化资本均十分薄弱,对流动儿童学业产生不平等性影响。要促进流动儿童教育公平化,必须采取以下策略:推进社会公平,促进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建设;从教育方面为流动儿童提供非家庭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首先根据满意度理论提出义务教育满意度的假设模型,然后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教育满意度的评价及择校意愿的数据基础上,采用模型检验方法对义务教育满意度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满意度对择校意愿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教育满意度评价是影响家长择校意愿的心理变量,尽管家长是否最终做出择校行为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家长对政府和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是具有显著作用的预测因素,学历、职业等人口学变量影响家长的满意度,作者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马琳 《学周刊C版》2019,(7):181-181
家庭资本对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质量有重要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资本对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资本存量的影响上,即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本文从家庭资本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程红艳 《中学教育》2009,(11):14-19
本研究选取中部省会城市A市中心城区W区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多种调查方法揭示出初中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之别背后所体现的社会阶层之分化。依据学校中学生家长所来源的、占主导的社会阶层,学校可以被相应地划分为中产阶级子弟学校、市民学校和贫民学校,不同类别学校家长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家长是否择校的背后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综合权衡与考量,以经济资本为主要基础、以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为辅助因素而形成的阶层习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长的择校行为。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城市适应性是促进我国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多种原因,其城市适应性越来越显出巨大差异,只有正确把握农民工城市适应异质性及产生的不同培训诉求,才能有针对地采取有效的培训策略.本文从农民工城市适应视角剖析其不同培训诉求,并从过程管理角度探讨如何改进农民工培训.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背后存在国际打压势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和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结构性隐患,中国具有爆发全面性经济危机的潜在因素。经济危机的出现,可能导致教育经费预算紧缩、入学率下滑和质量下降以及知识青年的失业率增加。在经济危机时期投资于农村教育有助于近期拉动内需增长,全面促进社会公正,大量累积人力资本。在政策选择上,应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和基本办学条件配备工程,全国性的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青壮年农民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相似文献   

14.
Reviews     
In this paper, patterns of group‐specific reasons for school choic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egregation within the Dutch educational system are examined. The data from more than 10,000 parents are considered in analyses of variance. Parental reasons for school choice are found to relate to religion, social milieu and ethnicity,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school’s denomination, social milieu and ethnic compo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ults show general quality of education to be a leading reason for school choice while group‐specific reasons for school choice also exist with Muslim migrant parents, in particular, showing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an Islamic education for their children. The results thus suggest a risk of self‐segregation among Muslim migrant parents.  相似文献   

15.
从表象上看,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回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所致;但理性地从经济学的视野来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随着国际市场对外向型产品升级换代标准的提高及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大量农民工人力资源对这一变化不适应。这也反映出我国依靠廉价农民工取得出口优势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失去生命力。因此,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大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放,推进新型工业化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从生存伦理与道德主体的视角看,拥有同一身体的农民与农民工因社会身份的不同,在农村与城市这两种不同日常生活世界中遵循着不同的行动逻辑与道德准则。政治、生活、社会、道德是一个人身份的构型纬度,一旦离开对农民身份有着系统性约定的乡村场域,传统型农民不再拥有农民身份;大众传媒惯用的农民工话语也是一个消解农民的过程。农民工身份是都市社会底层的一种新型社交类型,在此社交类型中农民工的道德主体有着原生型、再生型、次生型三种构型。激活作为"农民"的"农民工"内心深处认同的、与社会公德相契合的生存伦理的引领力,比抽象的"人的城镇化"对社会公德的建构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还是农民工,不同的认识以及由此建构的不同社会治理方式对未来都市与乡村的道德构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以西部某市数县为研究样本,对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讨论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家庭、学校和管理四个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的障碍,并从家校合作理念,家校合作模式,家校合作政策法规,家校合作组织结构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探讨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高中学生跨区域流动是一种新的学生流动类型。研究发现,“农村高中学生流动”、“高中择校”、“高考移民”在行为主体、行为目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高中学生跨区域流动可依照流动时间、流动区域、流动需求进行三个维度的类型划分。影响农村高中学生跨区域流动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推一拉因素、学生个人一家庭因素。农村高中学生流动的未来趋势是:学生流动的规模趋于扩大化;学生流动的机会趋于开放化;高年级学生“回流”现象减少。  相似文献   

19.
当下进城务工农民工面临从物质到精神的诸多困境,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中国城市吸纳外来人口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农民工自身诸多不正确思想观念所导致的盲目进城行为。因此,当下农民工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农村文化教育和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其思想观念根本改变,使绝大部分农民能够对人生作出切合实际的长远规划,立足农村谋发展,从而将农村这个天然属于农民自己的家园建设成为一片真正的“希望的田野”,而不是脱离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实际一味强调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使更多农民成为市民。  相似文献   

20.
伍莉 《宜春师专学报》2014,(12):135-139
构建计量模型对影响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在学校地理位置、家庭住址、学校福利、家庭年收入以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是影响农村教师流动意愿的显著因素;而学生规模和社会压力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就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