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前,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一棵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李子吃,唯有王戎没有去。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伙伴们感到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王戎说:“假如李子能吃,那么早就被过路人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事实上结果是正确的,李子确实是苦的,不能吃。王戎的推理方法包含了数学思维方法——反证法。  相似文献   

2.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谭柳青 《湖南教育》2010,(11):48-48
5岁的林林问:"妈妈,什么叫吃苦呀?"妈妈给孩子准备了一些略带苦味的食物,让孩子来尝尝,孩子说:"好难吃。"过了两天,孩子感冒咳嗽了,妈妈让他吃带苦味的中药水,孩子说:"好苦,我不要吃了。"妈妈说:"不行!你得喝,要不然你就得接着感冒继续咳嗽。”又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带孩子去乡下住了几天,“吃不好、没有玩具玩、没有画书看”,一轮“苦”下来,孩子懂事多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不少家庭已步入“小康”,生活变得富裕起来。于是,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便只是享受:吃任选,穿任挑。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舍得花钱,其目的是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因此,孩子也变成了整天只知道吃好、穿好、玩好的“三好”人才。这让他们逐渐变得讨厌劳动,怕苦怕累起来。面对这一令人忧虑的变化,家长们却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5.
丁玖 《教育文汇》2010,(4):12-13
中国父母常告诚子女“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旦孩子在不堪重负之下丧失学习动力,他们依然会苦口婆心再送上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们的用意也许是好的,但一旦缺乏科学的态度就会物极必反,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孩子究竟能吃多少苦? 是孩子不能吃苦,还是没有苦吃? 如果说,我们的孩子不能吃苦,那么,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种让孩子吃苦的办法呢? 这里我们从医学专家的研究结果看看如何运用劣性刺激的方法来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为什么前线的战士经常忍受严寒,忍受飘泼大  相似文献   

7.
一天恋情     
生活中,面对那些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孩子,常有人说:”这种孩子,与其和他们讲道理,不如先让他们吃点苦,保证知道好歹”。话虽丑,理却端呢!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种种“吃力不讨好”的教学尴尬.用传统的讲授法去正面强攻,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先“多吃点苦”(来自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  相似文献   

8.
一、改善家庭教育 (一)接受挫折,磨练意志 许多家长说:“我们吃过的苦太多太多,不能再让孩子去受苦,要让他们生活的快乐幸福”。但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应是让孩子成熟、成人、懂事。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挫折,又怎能成熟、成人?一个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你尽管费心费力地给了孩子那么多,可孩子未必能理解、能领情。由于没有苦的体验,就很难有甜的感受。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经受些困难和挫折,通过对苦与难、失败与挫折的切身体验,使他们得到一种悟性,并得到意志的磨炼,从而学会自立自强,学会自己成长。  相似文献   

9.
其实,“行走学校”的教育模式就是“吃苦”。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我们的老祖宗说得太多了,国外的例子也不少,该孩子经历的事我们不要阻挠,该孩子吃的苦,我们不必心疼。其实,只有经历过了“苦”,孩子才能吃出“甜”,也才能珍惜“甜”!让孩子吃一点苦,好!$重庆忠县拔山中学校@张绍明  相似文献   

10.
曹秀玉 《辅导员》2010,(12):40-40
现在社会流行着一种说法:“我们吃了苦,不能让孩子再吃苦,我们没有的要让孩子有,我们亏了不能让孩子再亏了。”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苦”,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不惜重金为的是能给孩子提供锦衣玉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家教强调的是“谦让”,至于“竞争”则很少谈及。而当今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有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有竞争,社会才有活力,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家庭教育要适应这一现实,加强对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现在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都是在扼杀孩子的竞争意识,他们不让孩子出一点力,吃一点苦,凡事都为孩子想好了,一切  相似文献   

12.
林鸰 《福建教育》2010,(4):60-61
生活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本应该在生活的磨砺中得到锻炼。可有的家长特别是年长的父辈,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大事小事全都包办代替,不忍孩子吃一点苦、费一点力,过多的照顾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学习、锻炼的机会,限制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十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严卫林 《湖南教育》2005,(17):12-13
孩子的同情心哪里去了 案例一:“他们怎么不早点死、”暑假期间,酷热难当,一些学校的师生正在挥汗补课:某日,附近一中学的学生上学路上遇上了车祸.死两人,伤三人。为此.教育局下令各中小学一律停止补课:接到通知.学校立刻宣布停课,学生们欢呼雀跃。路上,有几个同学不无遗憾地说:“哎.他们怎么不早点死呢?否则我们也不需要吃那么多的苦.受那么多的罪。”学生的感叹真让人欲哭无泪.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上怕掉”,使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关心,什么也不会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现象的存在,给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必须对学生进行“吃苦教育”、“劳动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良好品质。我们提倡“吃苦教育”和“劳动教育”,不是叫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更不是叫孩子吃大苦,受大累。而是要把他们从温室里“赶”出来,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受一受挫折,经一经磨难,从而知道稼穑之苦和生活的艰辛,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怎样使孩…  相似文献   

15.
在《小麦进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几句父母有关孩子问题的对白,感觉非常受益.妈妈说:"做父母的管孩子也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自己受过的罪不想让孩子再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他们怎么就不懂做父母的心呢?"爸爸说:"该经历的就得让他们经历,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说不定他们会生活得比我们更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于孩子,家长总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优裕的生活环境。大多数家长宁可自己苦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然而我们却发现,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在行动和认知上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这是为什么呢?瑞士著名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根源,是来自幼儿期的感觉及运动发展。”“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孩子成功与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画面一:点点(系化名)对正在盛菜的老师说:“老师,我要吃瘦肉。”老师问:“那肥肉谁吃呢?”点点说:“我妈妈爱吃肥肉。”点点还告诉老师,妈妈不爱吃好东西,好东西都是他吃。画面二:80高龄的张奶奶住院了,子女们端来了她爱吃的鱼头。望着鱼头,张奶奶流下了苦涩的泪:“我吃了一辈子鱼头,还没吃过鱼肉呢。”以上两幅画面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孩子的父母认为这是在爱孩子,好东西让给孩子吃,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孰不知这样溺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到头来这种“甜蜜的爱”只会结下像张奶奶这样“苦…  相似文献   

18.
桂贤娣 《班主任》2008,(8):17-20
在担任小学班主任的27年里,我带过数以千计的孩子。我爱他们,也感谢他们。因为,正是他们把我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锻炼成为一名省市名师、省特级教师并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教师(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回眸自己27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想说:“因为用心用情用智慧耕耘了,所以我收获颇丰。”我和一批又一批孩子共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19.
亲情班会     
现在许多做父母的过分宠爱孩子,怀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磨难、委屈,这样滋生了孩子们的依赖、霸道、任性、自私的个性,孩子们只管自己吃好穿好,却不体谅父母的爱,也不会去关爱自己的父母,更不会去品味这种亲情的温暖。面对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片苦心,许多孩子漠然视之。  相似文献   

20.
老王的孩子吃饭时,给老王讲了一个故事,说是现在中国人考外国人汉语,也是给他们出足了难题,出了中国孩子考不好托福的一口恶气。例如,去年有下面这样一道题:张三和李四一起吃饭,吃着吃着,王五进来了,张三说:“哎呀,说曹操,曹操就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