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乾隆壬午科江南乡试诗四房同门录》一书收录戴震乡试制艺三篇,为修订本《戴震全书》及《戴震全集》所未收。此书为研究和考察戴震生平、戴氏与段玉裁的交游、戴氏与江永的学术渊源以及清代考据学风对科举的影响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2.
戴震在乾隆二十年(1755)入都之前,有一部研究《诗经》的著作叫《毛诗补传》。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余廷灿《戴东原先生事略》等均有记载,《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亦有著录。此书未刊行,后世多以为亡逸。近年来我们为编《戴震全书》,从北京图书馆照相复制了清抄本《戴氏经考》二十六卷。经查证可以确定,《戴氏经考》是戴震的著作,而且就是沉睡了二百多年的《毛诗补传》。  相似文献   

3.
北魏郦道元著四十卷的《水经注》,被称为"中国史上一大奇书".但由于年代久远,版本多残,于是辗转抄刻,讹误、脱落之处甚多,也因此引发后代诸多学者进行研究与校勘.在有清一代就有全祖望、赵一清、戴震在同一时期致力于《水经注》的校勘.戴书出书最早,赵书次之,全书最晚.但由于戴氏曾入四库馆校书,赵氏的《水经注》校本恰由浙江进呈到四库馆,而戴书与赵书又多有雷同之处,于是一些学者如魏源、杨守敬、孟森、王国维等人,皆认为戴书有抄袭赵书之嫌,纷纷撰文批戴,"水经疑案"便成为学术史上的一件公案.  相似文献   

4.
戴震为清代巨儒,昔章太炎谓"震始入四库馆,诸儒皆震竦之,愿敛衽为弟子,天下视文士渐轻"(《检论》卷四)。其学问之大,此一言以蔽之矣!然戴氏的著述和文章究竟知多少?曲阜孔继涵虽刻有《戴氏遗书》,段玉裁重刻《东原文集》、中华书局整理出版《戴震文集》,都曾补入了一些遗文,近人梁启超、胡朴安先生亦作有《戴氏书考》,然只是初具梗概,不能尽睹其学。难得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些戴氏的抄本和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中有一册题为"戴东原先生文"的未刊清抄本(以下简称《戴文》)。所收二十四篇,大部分为戴震中、晚年的文稿,还有一部分是戴震在山西修志时审订过的别人的稿件。这是戴震治学的一部分,今安徽省古籍办纂辑《戴震全书》(张岱年先生主编),收录整理了这册抄本,将出版面世。关于《戴文》,1947年秋胡适先生曾作有一《跋》(以下简称《胡跋》),认为此册中无可疑的东原文字只有五篇(包括见  相似文献   

6.
经作者考证,《戴震全书》误收录了一首米芾诗作,故为之指瑕纠谬,这样的做法也是继承和发扬戴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治学精神。戴震素来景仰高节之士,喜以古人诗句抒写心志,今人从中也可窥见戴震的治学思想和处世心态。  相似文献   

7.
清代经学重视考据,学者致力于先秦两汉经典的研究,其精深广博是今人难以企及的。作为清代考据学的代表人物,江永熟谙经史,长于比勘,其《乡党图考》于先秦典籍中每有疑,辄能多文并举、互见,纠抵牾、辨真伪、见真知。其书起首若干章节以孔子为对象,专以考辨为宗旨,是江永作品中难得的综合经史之作。除《图考》外,江氏还著有《孔子年谱》。本文辑录江永著作中有关孔子研究者,有争议处对照其他研究,通过展示江永的孔子研究成果,管窥江永以经证史的史学研究风格及成就。  相似文献   

8.
一、程瑶田及其著述程瑶田(1707年或1725年——1814年),字易畴,又字易田、伯易,号让堂、葺荷、葺翁、葺郎,安徽歙县荷池人,清代乾嘉时著名的考据学家,皖派的杰出代表人物。程瑶田自幼即好学深思,"平居鸡鸣而起,燃灯达旦,夜分就寝,数十年如一日。"(民国修《歙县志》卷七《人物志·儒林传》)又师侍当时著名朴学大师江永,深得其治学精神,与戴震、金榜同为江永的得意门坐,于义理训诂、制度名物、声律象数等均有所研究,对《仪礼》尤有独见;每一撰述必旁搜曲证,不为他人传注所束缚,为戴  相似文献   

9.
《涵芬楼烬馀书录》著录的张隽刻本《近思录》为“正德刊本”,实为明崇祯九年刊本.《贩书偶记续编》著录的李文炤集解《近思录》为“乾隆间四为堂刊”,当为雍正十二年四为堂刻本.江永《近思录集注》嘉庆十九年王鼎校刊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的著录不妥.江永《近思录集注》同治八年江苏书局刻本,《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著录为“清光绪八年应宝时特刊本”,有误.蔡模《续近思录》十四卷,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著录的书名、卷数皆误.  相似文献   

10.
张燕婴 《图书馆杂志》2006,25(12):66-73
记是对于经文的解说或阐发。汉代以《礼记》命名的书则有两部:戴德所传为大戴《礼记》,戴圣所传为小戴《礼记》。然《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礼》书十三家中不见两书之名:《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十七〕篇。后氏、戴氏。《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曲台后仓》九篇。《中庸说》二篇。《明堂阴阳说》五篇。《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周官传》四篇。《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共二百卷,它是《四库全书》的解题目录。《总目》与《四库全书》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如台湾学者杨晋龙所说: 《总目》和《全书》是连体婴,无法截然二分。同时《全书》的内容是一本一本成形的书,为何要著录或舍弃这些书?著录的书有那些版本、内容上的问题?存目的书何以不被收录等等及《全书》无法说明的事实,都得靠《总目》来说明解释;而且二者的弃取原则、评价标准,也并无差别……就书的内容而言,《全书》没有《总目》“存目”一类的书,所以两者有些差别;就其主旨而言,两书是二而一,《总目》隶属于  相似文献   

12.
汉代扬雄的《方言》是第一部记录汉语俗语的语言学著作,然而历代沉寂无闻。到了清代,戴震对之特别推崇,其《方言疏证》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多有开辟,如“经字互求”、“因声求义”与“义例归纳”等诸多方法,引起了乾嘉及其后学者的普遍关注,由此掀起了俗语言的研究热潮。戴氏启人智慧的深沉之思,足以沾溉后学,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3.
桐城《戴氏宗谱》中戴名世、方苞佚文两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一代宗师,康熙五十一年被难于“南山集案”,文集遭禁毁,文献多散失,为后人之研究造成极大困难。笔者研究戴名世多年,近年于桐城民间发现了《戴氏宗谱》(民国11年仲夏月所刻“敬胜堂重修”本)。虽为残本,却对戴名世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于此仅披露谱中所录戴名世、方苞佚文各一篇,并略加解说。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四库“经部属之戴东原”,也有人持“天文算法类各篇提要皆出震之手笔说”,《戴东原先生年谱》与《戴震全集》均将被收入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仪礼集释》等十四篇永乐大典本的卷首提要理所当然地视为戴震之作。第一种说法虽经一些学者反驳,但仍然有人在引用;后两种说法则无人怀疑。本文拟对上述说法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15.
2017年陕西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备受瞩目。其中"山河堰"又因晏袤所书《山河堰落成记》隶书巨障而名贯书史,晏袤并因此成为宋代隶书的杰出代表人物。晏袤另有隶书《山河堰赋》作为《山河堰落成记》的姊妹篇被学界所关注,然而自清代以来,对《山河堰赋》的研究仅见对赋文的校释著录,从未见拓本刊布,《山河堰赋》究竟为何种面貌,学界罕有知晓,关于该赋的校释亦存在较多争议乃至谬误。近来笔者有幸新见《山河堰赋》拓本,可谓弥遗珠之憾。本文结合所见拓本与相关文献史料,对晚清以来,徐廷钰、陆增祥等所释赋文内容予以补考、匡正,以期能准确把握赋文要意,或可对晏袤、《山河堰赋》乃至宋代隶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经雅》是戴震辨释草木鸟兽虫鱼之名,而没有定稿的一部专著。由于这部未刊著作没有见之诸家记载,戴震自己亦未曾提及,因而自清代中叶以来,世间不知有此作矣。 1989年《文献》第一期上登载了方利山同志的题名为"戴震佚著《经雅》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陈淑娅 《兰台世界》2012,(27):63-64
陆机诗歌《赠弟士龙》、文《与赵王伦笺荐戴渊》系年学术界多有争议,经考证,将《与赵王伦笺荐戴渊》作年定于永康元年(300)四月之后至此年年底;将《赠弟士龙》作年定于元康七年(297),为陆机请假回乡再次返洛,与士龙别时之作。  相似文献   

18.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戴震全集》,系由原徽州师专(现已改名黄山高专)主持立项,由戴震研究会、原徽州师专古籍整理研究室、戴震纪念馆联合编纂而成。该书采用1936年《安徽丛书》第六期《戴东原先生全集》所汇印的部分著作为点校整理的底本,以其他的一些刻本和抄本作为参照,并吸取了中华书局版《戴震文集》、《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哲学著作选注》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戴震集》、朴社版胡适点校的三种戴震著作中的部分点校成果。全集一共六册,收入著作总数254万字,超过以往刊行的戴震著作总量一倍以上,其中,新收戴震未曾刊行…  相似文献   

19.
《史记》选录作品既不惮于著录单篇长文,亦不惮于长篇幅地多篇连录,也不唯短是好。选录怎样的作品,选录多少篇,详略安排等问题,都渗透着司马迁在全书立意下结合各篇传文立意后对具体历史与人物的轻重权衡后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温肇炘  温肇涵 《图书馆杂志》2003,22(6):80-80,F003
《佩文斋书画谱》是康熙帝玄烨在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初九日,命礼部侍郎孙岳颂、都察院左御史宋骏业和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原祁等五人,历时三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才纂辑而成的一部中国书画艺术的类书。全书共一百卷。计论书十卷、论画八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