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闻记是船头的了望,训练有素的记会从蛛丝马迹中“嗅”出新闻的味道来。《大众日报》9月20日一版刊发的消息《黄河兰考段生产堤决口》.就是作以高度敏感的新闻嗅觉抓住的好新闻。9月19日,作在一次会议上获知黄河兰考段生产堤9月18日决口的消息,马上意识到这件事虽然发生  相似文献   

2.
2004年初秋,我们策划了“战地式”跟踪报道《史光权南下卖猪记》:派两名记跟随一个卖猪农民.行程3000多公里,现场采写“卖猪新闻”。这在宜昌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个新闻策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大读的空前关注和对新闻活动的热情参与。  相似文献   

3.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4.
李明文 《军事记者》2004,(11):30-30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一种美。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清代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云:“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通俗地说.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如诗如画,真情感人。任何体都不拒绝意境的产生,意境是高层次审美的体现。新闻意境,是记、编辑审美创作的成果,是传播写人、写景和叙事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产物,具体指新闻作品中有着丰富蕴涵和情景相谐的画面。  相似文献   

5.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6.
新闻链接     
《新闻世界》2006,(11):21-21
《记档案》作为国内推出的惟一一档以记为嘉宾的人物谈话类节目,自2002年10月创办以来,一直坚持彰显镜头背后的镜头,凸现视角之外的视角,感动了多少电视观众与专家学,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华新闻报》、《汇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世界》等报刊先后做了大篇的专访和报道,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网”还将《记档案》评为“2003年度中最有特色栏目”。在全国性评奖中,《记档案》也屡屡中彩:2002年度荣获“安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三等奖”,2003年度荣获“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十佳栏目奖”。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一部分记手头老有写不完的稿子,显得很“富有”,而另一部分记却老在埋怨没东西可写,这种差异体现了一种新闻捕捉能力的高低差别,实质上就是新闻敏感强弱之别。  相似文献   

8.
李剑南 《新闻知识》2004,(10):52-53
有人说,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只是有关于采访提问的技巧。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的。”(转引自兰鸿《新闻采访学》P229)因为记凭借所占有的信息传递的舞台,借助自己的采访报道向受众传递信息,于是,采访活动在记的整个收集素材的活动中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何学元 《新闻界》2000,(2):58-58
基层通讯员的最大优势 ,就是能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 ,抓到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的活鲜鲜的新闻。去年元月下旬 ,原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深入旺苍县高阳镇向阳村改土工地 ,我随同到现场采访 ,见他在凛冽的寒风中和农民亲切交谈 ,了解群众的负担情况 ,告诫基层干部“千万要爱惜民力”。我看、听、问、记四管齐下 ,抓住这些生动的情节 ,写出《省委书记来到向阳村》 ,在《四川经济日报》和《广元日报》一版头条发表。近年来 ,我先后采写的《农家妇笑答洋博士》、《朋友县长“够朋友!”》、《“厅长是个老把式”》等数十篇现场短新闻 ,因其…  相似文献   

10.
5月31日,来自江西新闻网的一条有关“新闻人”的新闻感动了整个社会,也感动了众多同行。是月27日下午,江西电视台《第五社区》栏目的两名记,在采访居民楼失火的现场拍摄中,摄像机里突然出现了受灾户邓大娘的女儿爬上了窗台(五楼)、要以死了结余生的镜头。紧要关头,两位记立即放下摄像机,奋力;中上去把轻生救起。之后,他们又暂时放弃了采访任务,苦口婆心地做起母女俩的思想工作,“直到母女俩眼中重新闪现出希望的眼神”。  相似文献   

11.
记不起谁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刊登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题目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少些“节令性”新闻》。其实节令性新闻少不得,难的是报道如何创新、出彩,如何避兔大同小异,做出新意。在我看来,每一个报社为了搞活、搞好节令性新闻的报道,就是专门成立一个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生前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而且是写军事新闻的大手笔。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和他的战友一道,一面指挥千军万马,同国内外的武装敌人作斗争,一面又配合战局的需要,挥笔写下多篇军事新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10月红军攻下吉安,1933年8月他以子任的笔名,写了红军故事《吉安的占领》;抗战胜利前夕,胡宗南部队突向我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淳经县的爷台山发起进攻,妄图挑动内战,毛泽东用新华社延安的电头,写了消息《爷台山战事扩大》,揭露蒋军;解放战争时期,他写的军事新闻更多了。据《毛泽东…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新闻界,“零距离”是出现频率非常高,叫得很响的一个名词。《南京零距离》开播后,索福瑞调查显示,收视率是一路上扬。一时间,各地各类“零距离”风生水起。所谓“零距离”,从新闻报道角度讲,就是对所报道的人和事全面接触,要求记掌握新闻事实的第一手材料,并作让受众感到与新闻事件为“零距离”的全方位报道。笔以为,《南京零距离》及“零距离”  相似文献   

14.
逄金一 《青年记者》2004,(10):56-57
《纽约时报》的记因为剽窃“丑闻”而被迫辞职,其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迫辞职。这则不久前的新闻很快便淹没到新闻的海洋中去了。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类新闻的时代,一份《纽约时报》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信息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新闻圈     
《新闻世界》2004,(11):20-21
媒体需要专家型记,避免“媒体审判”,《齐鲁晚报》投资6000多万进行改版,报刊发行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空间,用新闻的眼光看新闻摄影  相似文献   

16.
先说一个新闻素材:沈阳市一对夫妇因独生女娜娜在部队执行任务牺牲而痛不欲生,一家医院得知后,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帮助年过半百的母亲再次怀孕。众多媒体在采写这则新闻时,选择了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侧重于“年过半百怀孕”,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新闻、医疗新闻来写;另一个则侧重于“人关怀”,采写的重点是社会各界关爱烈士父母,理解和支持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的心情,一位记充满深情地给稿件取了一个标题——《娜娜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17.
作家孙梨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既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大师,又是一个著名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中国公学的《旬刊》、《文学杂志》月刊、《工作》半月刊、《华北日报》副刊、《民国日报·文艺》等多种报刊,也为《东方杂志》、《一般》及《工作》等报刊撰写过新闻通讯和许多政论,尤其是他曾经在香港大学学习,后又在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留学,对国内外新闻事业有着独到的观察。他的报刊实践和新闻思想体现出自成一家的鲜明个性。 (一) 朱光潜认为:“报章的主要功用是报道新闻和反映舆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很大一部分也得  相似文献   

19.
唐红波 《新闻三昧》2006,(12):54-56
戈公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报人,是一位集记者、学者、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多重“角色”均以新闻为轴心,“与新闻事业相始终”(于佑任语)。戈公振一生编辑和创办了《东台日报》、《时报》、《图画时报》、《申报》等主要报刊,曾先后在上海的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校新闻系任教。他的译著《新闻学撮要》和《新闻学》、《中国报学史》等专著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特别是《中国报学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奠基之作。他还于1927年和1932年前后两次出国考察,总结出《世界报业考察记》、…  相似文献   

20.
郝滢 《新闻三昧》2004,(9):26-27
“说新闻”又叫“聊新闻”、“侃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这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先后被各地电视台、电台的新闻类节目所采用,打破了“播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凤凰卫视的《小莉看时事》、(《时事直通车》、楚天电台的《事事关心》等。“说新闻”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