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书中弟子称孔子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称谓复杂多变。由于周代崇尚礼乐文化,对称谓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而疑其篇章为伪作。通过辑录《论语》中称谓为“夫子”的言论,从“夫子”的本义和周代对称谓礼仪的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夫子”这一称谓在《论语》中有不同含义,有表示对孔子学识的崇敬,也有表示对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从而说明在当时,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小说主人公称谓被普遍赋予特殊意义,是发生在近代的事情.近代小说中,主人公名字先后出现过“象征性称谓“、“类型化称谓“和“影射性称谓“三种类型.本文试图以这三种称谓作为突破口,从文学观念转变、作者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变革等角度来探究这种现象的兴起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称谓有多种,用字称谓和用名称谓是其中两种.称名称字有一套严格的规范,通过称谓也可看出与被称谓人之间的关系,对被称谓人的评价及态度. 一、称人称字表尊称,称人称名表轻视 现在我们称呼第二方的代词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用字称人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4.
作为亲属称谓的“姑”,在古代称谓中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中存在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有“父亲的姐妹”和“丈夫的姐妹”这两个义项.除此之外,古代称谓“姑”有“丈夫的母亲”这一义项,这是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姑”所没有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一不同点出发,本文着重探析亲属称谓“姑”在古今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李密的《陈情表》构思缜密,用词精妙,展现出极高的写作技巧.文章作为书信体,对人物的称谓极其讲究.文中对父母、祖母、陛下及自己的称呼,看似不经意,却大有玄机,值得玩味.比如,对父母:一曰“慈父”,一曰“母”;对祖母,不同情状之下称谓不一:在陈述与祖母的祖孙关系时,多称“祖母刘”或“祖母”.在陈述祖母的病情及“祖母”与“皇上”对称时,多称“刘”;对武帝:俯首帖耳“尽”称“臣”.可以说称谓中隐含着李密的心性、情感和态度.本文从称谓入手,探究李密的为人与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称谓礼貌语中 ,有一类礼貌式 :用字、号称人 ,表示尊敬 ;用名自称 ,表示谦逊。古代以称人之名为不恭 ,是出于古人的忌讳。为了避免直接称出所讳之名 ,又出现了一种“讳称”形式 :以“某”代名甚至字 ;在人名之前加称“讳”或以“讳”代名的。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12)
老师——流行最广泛的敬称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与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中有一项便是“敬辞”。先生——历史最悠久的尊称“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它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为此…  相似文献   

8.
我为师者     
提起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很多对教师美好的称谓:是“春蚕”,因为“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蜡烛”,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被誉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古代的主次尊卑、宫室车马、科举官职、生活礼仪、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地理政区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在中学课本里分布很广,复习时要留心。在各题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 1.古时候,人们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行。伯表示老大、仲表示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幺。( ) 2.我国古代年龄的称谓很多,如称男子20岁为“弱冠”,30岁为“而立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50岁为“知命”,60岁为“花甲”,70岁为“古稀”,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称“鲐背”,100岁称“期颐”。( )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亲属称谓词逐渐消失.针对汾西方言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发生了部分变化,包括单音节词变为重叠词、称谓方式趋于普通话、不同阶段称谓不同、同一阶段称谓不同、特殊称谓“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化对人们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姚安县历经不同称谓,“姚安”、“姚州”称谓的来历已有定性说法,唯最早的称谓“Nong栋”从说纷纭。从今天的研究看,根据傣语语意解释和考古发现推论,“Nong栋”名源出自傣族南迁和傣语语音语意命名。  相似文献   

12.
“称谓”是交际主体在语言交往中处理主体间关系、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是言语交际的先导语.符号学家把它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它同其他符号一样由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构成,并具有一般符号的标记性、统一性、强制性和任意性,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它比一般的符号系统具有更强的民族性.正因为此,它为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所重视.根据民俗学家对称谓系统的归纳,人类的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等四种,但不属本文讨论范围,这里不再赘述.后者包括非亲属称谓(人称、姓名、职事、仿亲属称谓等)和语境称谓(敬称、谦称、呢称、贬称、谑称和婉称等).恰当使用社交称谓是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它不仅表明个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标志,而且表明个人在社会集团中的位置及其所属的文化范畴.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试就英汉社交称谓的国俗差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登封方言属中原官话洛嵩片,其称谓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亲属称谓词和社交称谓词与普通话中的称谓词有同有异,也呈现了以下特点,即“三称分立”、“从晚辈称呼”、“多样化称谓”、“同音异指”等。这些特点反映了登封人淳朴而又实在的亲属观:亲而有度,疏而有礼。  相似文献   

14.
(称谓、名称部分) 耶婆爷孃 都是“父母”之称,单称时有时加词头“阿”字。 (1) 欢来不徐徐,阳窗都铳户。耶婆尚未眠,肝心如推橹。(欢闻变歌) (2) 且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木兰辞) (3)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辞) (4)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按:据《增韵》:“俗谓父曰耶。”《玉篇》:“爷,俗为父爷也。”可见“耶”、“爷”都是“父”的俗称,二字音同,故写时混用。但《称谓录》却说:“古人称父为爷,只用耶字,不用爷字。”并谓《木兰辞》之“爷”,“本当作耶字,俗本改作爷字”。  相似文献   

15.
一、称谓明职业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其职业的词。庖丁:庖是厨师,丁是他的名,庖丁就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师旷:“师,乐官的称谓。西周金文称乐官为辅师或师,春秋时各国多称乐官为师。”师旷就是一个名叫旷的乐师。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的“师襄”。师旷、师襄均为春秋时期著名乐师。优孟:孟是人名,优是优伶,表职业,“优孟”就是一个名叫孟的优伶(唱戏的演员)。轮扁:轮扁是《庄子·天道》篇寓言中的人物,职业是造车工人,名扁,轮扁就是一个用刀斧砍木做车轮…  相似文献   

16.
和你在一起     
我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随着岁月的更迭(dié),“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则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pín)率(lǜ)最高的称谓。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与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从小到大,除了父母,和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就是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了。9月1…  相似文献   

17.
曹长发 《语文知识》2006,(10):27-27
“卿”,古时高级官名,作第二人称代词时,一般用于君称臣,也可作为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但在魏晋以前.“卿”作为夫妻间的称呼仅限于丈夫称妻子,妻子对丈夫不能称“卿”,而要称“君”。如《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对话——“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相似文献   

18.
有的老师在讲授先秦作品时,喜欢把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称之谓“皇帝”。如“皇帝把屈原流放了”、“皇帝赐某某自杀”等,我认为这种讲授是欠妥的。因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春秋以后、秦帝国建立以前,大都称为“王”;“皇帝”这个称谓是随秦帝国的建立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先生”作为一种称谓,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对象不尽相同。“先生”的字面意思是“先”“生”两个语素意义的结合,即“始生子”。《诗·大雅·生民》: “诞称厥月,先生如达。”朱熹集传: “先生,首生也。”“先生”由其“首生”之义引申用来指父兄。《礼仪·有司》:“其先生之(?)(郑玄注:(?),俎也),折胁一。”郑玄注: “先生,谓父兄。”意思是有  相似文献   

20.
微妙的称谓     
世上的称谓纷繁复杂,就是某些同义的称谓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白求恩一人就用了三种不同的称谓:“白求恩同志”、“白求恩”、“白求恩医生”。称“同志”,是因为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这是从组织的角度来论述的。第二句直呼其名,这是因为作者是转述别人的话语。第三句谈的是他的工作,称医生,是从他的职业着眼的。三种称号,三种韵味,三种效果,我们应好好体会。在使用称谓时,即使是对同一个人,也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