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青少年中性化等性别角色模糊甚至是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的现象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性别教育的缺失。反思一下我们除了智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得身心健全。拥有完整的心灵远比高分高能但人格残缺要重要的多!  相似文献   

2.
唐瑛 《教学与管理》2012,(27):61-62
一、问题的缘起走进不同的校园,我们都不难发现留着短发、身着男装、说话粗犷的女生,也不难发现翘着兰花指、柔弱、胆怯的男生。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青少年中性化等性别角色模糊甚至是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的现象反映出我  相似文献   

3.
张红霞 《班主任》2013,(12):40-41
目前,中小学生中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以及中性化等性别角色模糊、H{现偏差甚至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性别教育的缺失。对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难辞其咎。尤其家庭因素对孩子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当前,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使得校本课程开发将性别角色教育纳入视野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学校中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材中的性别偏见、教师性别比例结构失调等因素,均不利于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作为同一性认同危机的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模糊化现象,需要学校教育不断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特征,结合校本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校本课程的全方位开发,从而实现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论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形成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青少年“中性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方面表明随着各种性别角色影响因素的变化,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正经受着挑战;另一方面也凸现了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教育者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教育青少年明确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塑造理性的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性别角色心理社会化发展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性别角色心理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影响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心理过程,对它的研究主要从青少年性别角色认同中的焦虑、性别角色认同中的偏向、性别角色认同中的较严重偏差现象等三个方面进行,并应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下社会文化中,女性中性化现象屡见不鲜,究其背后原因,与当今女性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密切相关,本文尝试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并结合贝姆的性别角色理论进行解释,同时借鉴民国女子教育对当前的女子教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及其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温方说,每年通过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询问变性问题的孩子有上百人。如今,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的女性化的男生在增多。其实,男生的女性化本质上是性别感错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不难见到。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11.
李娟 《考试周刊》2012,(63):119-120
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做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为了了解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情况,青少年运动员的性别角色双性化在不同性别与训练年限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在本质上是模糊的,语言的使用随着性别角色的变化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异现象。女性更加注重并在意自己的言语,通过大量使用模糊言语(模糊限制语、委婉语等)使其言语风格表现出文雅、含蓄、不确定、维持和谐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出现一些问题: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不同性别个体的社会性别定义,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造成青少年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缺失,父亲角色边缘化导致青少年社会性别气质缺乏。运用性别表演理论审视我国青少年的社会性别教育,有助于揭示社会性别培养方式背后的认识误区,培养青少年“完整的”个性品质。性别表演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会性别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传统性别观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端正性别角色期待,树立多元性别意识;培养性别“敏觉”,建构社会性别身份;传播科学“社会性别气质”内涵,营造多元性别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探析女性语言中的模糊言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敏  孙静 《文教资料》2008,(15):37-38
语言在本质上是模糊的,语言的使用随着人的性别角色的变化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异现象.女性更加注重并在意自己的言语,女性言语风格表现为文雅、含蓄、不确定、维持和谐等特点,其基本目的旨在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了解女性模糊言语的交际策略将更加有助于我们在跨性别交际中顺利地完成交际.  相似文献   

15.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有关理论的探讨,考察女性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指出学校教育中女性性别角色教育的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园中的性别角色等性别现象对大学生的人格成长、人际交往、择业观念等产生着深刻影响。性别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研究启示我们,开展和加强性别教育,要重视加强性别角色教育、科学开展双性人格教育、积极健全择业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17.
青春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尚未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性无知、性早熟与性困惑、社会上传统的不教育与传播媒体的泛教育都说明必须对他们进行此项教育.性教育的重点是性别角色、性生理、性心理与性道德三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参与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19.
大量的研究证明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适应的性别角色类型,而我国传统的"男外女内"的性别角色意识严重影响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观念教育,是一种有关性别角色价值观的教育。隐性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隐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以及高校性别教育现状等决定了隐性教育在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学校环境建设、教师示范作用、学生活动参与及教材建设等四个维度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试论经济教育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经济教育若干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班华经济教育是有目的地形成受教育者正确的经济意识、经济行为,促使个体经济社会化。青少年教育和个体社会化包含多方面内容,正如一些著述论到社会化时指出的,有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